中心静脉置管应该在什么地方进行???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3 个回复 • 505 次浏览 • 2017-01-20 15:55 • 来自相关话题

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3 个回复 • 384 次浏览 • 2017-01-20 15:53 • 来自相关话题

使用抗生素后继发的真菌感染属于院内感染吗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5 个回复 • 503 次浏览 • 2017-01-20 15:49 • 来自相关话题

PICC导管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301 次浏览 • 2017-01-20 15:47 • 来自相关话题

金葡菌血症的深静脉置管是拔是留?欢迎讨论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2 个回复 • 418 次浏览 • 2017-01-20 15:44 • 来自相关话题

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吗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447 次浏览 • 2017-01-20 15:41 • 来自相关话题

求助各位老师中心静脉导管分类?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508 次浏览 • 2017-01-20 15:39 • 来自相关话题

剖宫产术后血培养出大肠杆菌,如何分析?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2 个回复 • 465 次浏览 • 2017-01-20 15:37 • 来自相关话题

[转帖] CMS不支付政策对美国医院可预防性感染的影响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7 次浏览 • 2017-01-20 15:36 • 来自相关话题

CMS不支付政策对美国医院可预防性感染的影响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2008年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政策(减少对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支付)对美国医院感染率有任何可检测到的影响证据。据悉,CMS于2008年10月停止对某些被认定为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病况的额外支付。
研究作者及单位:格雷斯·M·李等 美国波士顿市儿童医疗保健研究中心等
背景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于2008年10月停止对某些被认定为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病况的额外支付。这项政策对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率的影响尚不清楚。
方法 我们用一种含有比较系列的间断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来研究CMS政策针对的2种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与政策非针对的一项转归(通气机相关肺炎)相比较的趋势变化。参与(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安全性网络并且在政策开始(实施)之前报告了至少1种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医院有参与资格。研究包括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的数据。我们用回归模型来检测该政策对感染率变化的影响,并且调整了基线趋势。
结果 根据感染的类型,共398家医院或卫生系统贡献了14817~28339医院单元-月。我们观察到早在政策实施之前,政策针对的感染和政策非针对的感染均有长期降低趋势。在政策实施之后,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实施之后与实施之前的发生率比为1.00,P=0.9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比1.03,P=0.08)或通气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比0.99,P=0.52)的季度发生率均无显著变化。我们的结果没有因无强制报告的各州医院而异,也没有随医疗保险住院百分率的四分位数或医院规模、所有制类型或教学情况而异。
结论 我们没有发现2008年CMS政策(减少对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支付)对美国医院感染率有任何可检测到的影响证据。
文章刊登于近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2012;367:1428-37.October 11, 2012) 查看全部
CMS不支付政策对美国医院可预防性感染的影响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2008年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政策(减少对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支付)对美国医院感染率有任何可检测到的影响证据。据悉,CMS于2008年10月停止对某些被认定为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病况的额外支付。
研究作者及单位:格雷斯·M·李等 美国波士顿市儿童医疗保健研究中心等
背景 (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于2008年10月停止对某些被认定为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病况的额外支付。这项政策对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率的影响尚不清楚。
方法 我们用一种含有比较系列的间断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来研究CMS政策针对的2种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与政策非针对的一项转归(通气机相关肺炎)相比较的趋势变化。参与(美国)国家医疗保健安全性网络并且在政策开始(实施)之前报告了至少1种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医院有参与资格。研究包括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的数据。我们用回归模型来检测该政策对感染率变化的影响,并且调整了基线趋势。
结果 根据感染的类型,共398家医院或卫生系统贡献了14817~28339医院单元-月。我们观察到早在政策实施之前,政策针对的感染和政策非针对的感染均有长期降低趋势。在政策实施之后,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实施之后与实施之前的发生率比为1.00,P=0.9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比1.03,P=0.08)或通气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比0.99,P=0.52)的季度发生率均无显著变化。我们的结果没有因无强制报告的各州医院而异,也没有随医疗保险住院百分率的四分位数或医院规模、所有制类型或教学情况而异。
结论 我们没有发现2008年CMS政策(减少对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支付)对美国医院感染率有任何可检测到的影响证据。
文章刊登于近期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 2012;367:1428-37.October 11, 2012)

[转帖] 奇迹! 零导管血流感染在犹他大学医院实现

回复

匿名用户 发起了问题 • 1 人关注 • 0 个回复 • 512 次浏览 • 2017-01-20 15:35 • 来自相关话题

重症医学科患者体温大于38.5度,一定要做血培养吗?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4 个回复 • 457 次浏览 • 2017-01-20 15:33 • 来自相关话题

涉及自血疗法的院感管理有哪些?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422 次浏览 • 2017-01-20 15:31 • 来自相关话题

深静脉插管的环境要求?病房可以吗?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412 次浏览 • 2017-01-20 15:31 • 来自相关话题

[转帖] 如何有效防止医院注射剂引起的感染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5 次浏览 • 2017-01-20 15:30 • 来自相关话题

如何有效防止医院注射剂引起的感染
2015-08-10患者安全分享到qq
给医护人员在对患者使用注射剂时的实用建议,从而防止医院的感染蔓延。
【改进建议和潜在策略】
虽然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要求医疗机构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药物管理和使用(见后),然而是否按照规范和标准实施取决于执行注射的医护人员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医护人员应遵守安全注射和感染控制的实践标准,包括正确的无菌技术、手卫生、一次性使用针头和注射器的正确使用以及遵守在本期警讯中提到的使用单次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和多剂量注射剂的具体建议。应在药物、溶剂和相关物资的运输、储存、准备和管理时采用安全感染管制措施。CDC注射安全资源见:
以下建议和潜在策略有助于防止注射剂的使用不当,从而防止感染的蔓延。
有效流程和规则
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本机构内的标准化制度以防止注射剂的使用不当。该制度应适用于所有对患者进行注射的人员,且应注意以下内容:
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
单个注射过程中为单个患者使用单个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单次使用后丢弃剩余药液,不得返回临床单位、药物车或麻醉车等处保存。CDC和安全注射实践联盟进行的“一次性物品只使用一次(one and only campaign)”活动中强调一个针头、一个注射器只使用一次。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中的药物不含抗菌性防腐剂,因而使用不当时存在巨大的污染风险且会成为感染源。
如果在单个注射过程中需要为单一患者多次从单剂量/一次性注射剂的药瓶中抽取以达到安全和正确的滴定剂量,那么每次抽取时应使用新的针头和新的注射器。注意:USP 797声明在质量低于ISO级别5的空气中打开的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应于一个小时内使用完,应丢弃任何未使用部分。在质量为ISO级别5的空气中打开的单计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使用时间可达六小时。
不得将多个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的药瓶中剩余的药液混合使用。无论多大尺寸的药瓶,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使用后均不得储存作后续使用。
未开启的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可进行重新包装后放入单剂量/一次性使用容器内(如注射器),并应合理标示有效日期和使用期限(与生产商指定的有效日期不同)。重新包装应符合《美国药典》一般章程797,制药合成-无菌制剂中的标准的规定,即于ISO级别5的空气中由有资质的人员操作。同时,应遵循生产商关于药物在其非原始包装中的安全储存的建议
多剂量注射剂
只有生产商清晰标示可多剂量使用的注射剂才能多次使用。
多剂量注射剂的使用仅限于单个患者,任何时候都应尽量减少污染的风险。
当多次使用多剂量注射剂时,每次插入应使用新的针头和新的注射器。因为可能污染药瓶内的药物,所以每次使用过程中不得将针头或其他物体留在药瓶瓶塞中。
针头刺入药瓶前应使用无菌70%的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醇、碘伏或其他批准的消毒剂对药瓶橡胶塞子进行涂抹(摩擦)消毒。待消毒液干后方可插入针头或其他设备。
一旦多剂量注射剂开瓶后,应标注使用期限。含抗菌性防腐剂的多剂量注射剂的使用期限为开瓶后或开封后(如:插入针头)的28天,生产商另行规定的除外。
多剂量注射剂应存放于紧急病人治疗区域外,并遵循生产商储存建议。
所有注射剂(单剂量/一次性使用和多剂量)
丢弃被污染或存在污染隐患的注射剂,包括那些放置在使用过的操作盘里的注射剂或紧急治疗过程中使用过的注射剂,即使药瓶从未开封或使用。
在采购注射剂和治疗选择时,尽量选择剂量最小的规格以减少浪费。
督促生产商生产剂量合适的注射剂以减少浪费。
2. 对临床单位实施定期质量检查以清理开启过的注射剂。
培训和教育
3. 每年为所有实施注射的人员,包括新员工或临时员工,提供安全注射和防止不正当使用注射剂的相关教育。教育内容应包括怎样识别和上报所发现的有关安全注射和感染控制措施的违规行为,诸如因过失或主观的认为危害不大而给多名患者使用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员工教育旨在缩小对安全注射和感染管制措施方面的认知差距,并减少员工对行为选择的包容度,这些行为可能使患者或其他人员受到危害,如为多名患者使用同一单剂量注射剂。
4. 出院前,向病人及有可能会在家庭保健中使用到医用注射用品的护工提供安全注射方面的教育。采取“teach-back”的教育方法确保他们理解教育内容。(注: Teach-back教回,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阐述医疗信息后,请患者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复述其中的关键内容。)
安全文化
5. 强调所有员工有责任和义务上报危险、错误(包括未遂事故)和不良事件。创建将报告不安全注射、感染控制措施及未遂事故制度视为促进医疗安全的必要举措的安全文化。
6. 向有关当地和国家公共卫生部门上报群体性感染或其他不良事件。不良事件通常为自愿上报,而疫情上报则为国家公共卫生部门要求。未能及时向公共卫生部门上报疾病疫情可能延缓对疾病疫情的认识及耽误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注射剂使用不当有关的不良事件可上报至:
按照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警讯事件规则上报(The JointCommiss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entinel Event policy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上报系统(FDA Adverse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
有关州立机构(某些州为强制性报告),见各州报告要求;
如涉及多个病人,报告国家卫生部;
指定的患者安全组织(PSO),如美国急救研究所(ECRI)或安全用药委员会(ISMP)国家用药错误报告系统。
7. 一旦识别了不安全的注射和感染控制措施,应评估对患者的潜在伤害,如果需要的话,应通知患者进行血源性病原体检查。通知患者的行为应与当地及州立公共卫生部门协商。
【相关联合委员会要求】
参考标准FAQ MM.03.01.01,Element of Performance (EP) 7,一旦员工开启或注射多剂量注射剂,要求机构将更改的有效日期重新标示于多剂量药瓶上(即,使用期限)。因此,联合委员会设定多剂量注射剂的使用期限为开瓶之日后的28天,生产商另行规定的除外(更短或更长)。任何情况下,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不得长于印刷于药瓶上的原始有效日期。如果生产商的有效日期早于开瓶后的使用期限,必须以生产商的有效日期为准。注意:单剂量/一次性注射剂的存储时间遵循USP797的规定(主要取决于它们开瓶时所处的环境)或根据生厂商的规定,以时间更短的为准。
(原文标题:防止注射剂使用不当所致的感染(2)) 查看全部
如何有效防止医院注射剂引起的感染
2015-08-10患者安全分享到qq
给医护人员在对患者使用注射剂时的实用建议,从而防止医院的感染蔓延。
【改进建议和潜在策略】
虽然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要求医疗机构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药物管理和使用(见后),然而是否按照规范和标准实施取决于执行注射的医护人员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医护人员应遵守安全注射和感染控制的实践标准,包括正确的无菌技术、手卫生、一次性使用针头和注射器的正确使用以及遵守在本期警讯中提到的使用单次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和多剂量注射剂的具体建议。应在药物、溶剂和相关物资的运输、储存、准备和管理时采用安全感染管制措施。CDC注射安全资源见:
以下建议和潜在策略有助于防止注射剂的使用不当,从而防止感染的蔓延。
有效流程和规则
1.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本机构内的标准化制度以防止注射剂的使用不当。该制度应适用于所有对患者进行注射的人员,且应注意以下内容:
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
单个注射过程中为单个患者使用单个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单次使用后丢弃剩余药液,不得返回临床单位、药物车或麻醉车等处保存。CDC和安全注射实践联盟进行的“一次性物品只使用一次(one and only campaign)”活动中强调一个针头、一个注射器只使用一次。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中的药物不含抗菌性防腐剂,因而使用不当时存在巨大的污染风险且会成为感染源。
如果在单个注射过程中需要为单一患者多次从单剂量/一次性注射剂的药瓶中抽取以达到安全和正确的滴定剂量,那么每次抽取时应使用新的针头和新的注射器。注意:USP 797声明在质量低于ISO级别5的空气中打开的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应于一个小时内使用完,应丢弃任何未使用部分。在质量为ISO级别5的空气中打开的单计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使用时间可达六小时。
不得将多个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的药瓶中剩余的药液混合使用。无论多大尺寸的药瓶,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使用后均不得储存作后续使用。
未开启的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可进行重新包装后放入单剂量/一次性使用容器内(如注射器),并应合理标示有效日期和使用期限(与生产商指定的有效日期不同)。重新包装应符合《美国药典》一般章程797,制药合成-无菌制剂中的标准的规定,即于ISO级别5的空气中由有资质的人员操作。同时,应遵循生产商关于药物在其非原始包装中的安全储存的建议
多剂量注射剂
只有生产商清晰标示可多剂量使用的注射剂才能多次使用。
多剂量注射剂的使用仅限于单个患者,任何时候都应尽量减少污染的风险。
当多次使用多剂量注射剂时,每次插入应使用新的针头和新的注射器。因为可能污染药瓶内的药物,所以每次使用过程中不得将针头或其他物体留在药瓶瓶塞中。
针头刺入药瓶前应使用无菌70%的异丙醇、乙酸乙酯/乙醇、碘伏或其他批准的消毒剂对药瓶橡胶塞子进行涂抹(摩擦)消毒。待消毒液干后方可插入针头或其他设备。
一旦多剂量注射剂开瓶后,应标注使用期限。含抗菌性防腐剂的多剂量注射剂的使用期限为开瓶后或开封后(如:插入针头)的28天,生产商另行规定的除外。
多剂量注射剂应存放于紧急病人治疗区域外,并遵循生产商储存建议。
所有注射剂(单剂量/一次性使用和多剂量)
丢弃被污染或存在污染隐患的注射剂,包括那些放置在使用过的操作盘里的注射剂或紧急治疗过程中使用过的注射剂,即使药瓶从未开封或使用。
在采购注射剂和治疗选择时,尽量选择剂量最小的规格以减少浪费。
督促生产商生产剂量合适的注射剂以减少浪费。
2. 对临床单位实施定期质量检查以清理开启过的注射剂。
培训和教育
3. 每年为所有实施注射的人员,包括新员工或临时员工,提供安全注射和防止不正当使用注射剂的相关教育。教育内容应包括怎样识别和上报所发现的有关安全注射和感染控制措施的违规行为,诸如因过失或主观的认为危害不大而给多名患者使用单剂量/一次性使用注射剂。员工教育旨在缩小对安全注射和感染管制措施方面的认知差距,并减少员工对行为选择的包容度,这些行为可能使患者或其他人员受到危害,如为多名患者使用同一单剂量注射剂。
4. 出院前,向病人及有可能会在家庭保健中使用到医用注射用品的护工提供安全注射方面的教育。采取“teach-back”的教育方法确保他们理解教育内容。(注: Teach-back教回,是指医务人员对患者阐述医疗信息后,请患者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复述其中的关键内容。)
安全文化
5. 强调所有员工有责任和义务上报危险、错误(包括未遂事故)和不良事件。创建将报告不安全注射、感染控制措施及未遂事故制度视为促进医疗安全的必要举措的安全文化。
6. 向有关当地和国家公共卫生部门上报群体性感染或其他不良事件。不良事件通常为自愿上报,而疫情上报则为国家公共卫生部门要求。未能及时向公共卫生部门上报疾病疫情可能延缓对疾病疫情的认识及耽误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注射剂使用不当有关的不良事件可上报至:
按照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警讯事件规则上报(The JointCommiss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entinel Event policy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上报系统(FDA Adverse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
有关州立机构(某些州为强制性报告),见各州报告要求;
如涉及多个病人,报告国家卫生部;
指定的患者安全组织(PSO),如美国急救研究所(ECRI)或安全用药委员会(ISMP)国家用药错误报告系统。
7. 一旦识别了不安全的注射和感染控制措施,应评估对患者的潜在伤害,如果需要的话,应通知患者进行血源性病原体检查。通知患者的行为应与当地及州立公共卫生部门协商。
【相关联合委员会要求】
参考标准FAQ MM.03.01.01,Element of Performance (EP) 7,一旦员工开启或注射多剂量注射剂,要求机构将更改的有效日期重新标示于多剂量药瓶上(即,使用期限)。因此,联合委员会设定多剂量注射剂的使用期限为开瓶之日后的28天,生产商另行规定的除外(更短或更长)。任何情况下,开瓶后的使用期限不得长于印刷于药瓶上的原始有效日期。如果生产商的有效日期早于开瓶后的使用期限,必须以生产商的有效日期为准。注意:单剂量/一次性注射剂的存储时间遵循USP797的规定(主要取决于它们开瓶时所处的环境)或根据生厂商的规定,以时间更短的为准。
(原文标题:防止注射剂使用不当所致的感染(2))

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回复

匿名用户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2 个回复 • 501 次浏览 • 2017-01-20 15:29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国首部****感染性心内膜炎(IE)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5 次浏览 • 2017-01-20 15:28 • 来自相关话题

院士:肝移植供体难题在改善
2015-01-08健康报•医生频道


关注健康报·医生频道,来到医生之家



(本文为健康报·医生频道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来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树森

2014年,肝胆外科领域出现了很多新进展。由于肝脏疾病患者众多,肝移植供肝短缺难题在我国格外突出,因而相关研究自然吸引了我国学者的关注。

ABO血型不合也能做供肝

边缘性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老年性供肝、无心跳肝、缺血时间过长的供肝、恶性肿瘤供肝以及病毒性肝炎阳性供肝等。边缘性供肝的使用有可能诱发术后的原发肝功能障碍、迟发性肝无功能和原发性肝无功能,且术后并发症相应增多,并非肝移植受者的最理想选择。然而,供肝紧缺的现状仍促使各国学者探索研究并规范边缘性供肝的使用。

我们团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ABO血型不合供肝肝移植受者的生存率与血型相合肝移植受者并无明显差异;轻度脂肪变性供肝与中度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后的受者肝肾功能及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安全有效,但是重度脂肪肝只能选择性用于精心挑选的某些受体或急诊肝移植;乙肝阳性供肝肝移植能够取得与乙肝阴性供肝肝移植相同的预后。这些研究成果为边缘性供肝的继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可能为部分患者提供新的诊疗希望。

供体短缺 器官克隆或是新出路

我国是***大国。以肝移植为例,目前已累计完成肝移植2.6万例,在全球排名第二。然而,供肝的极度短缺,始终是摆在移植专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工器官、克隆器官、基因重组器官,可能成为未来***供体来源的新方向。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一种解决供体短缺的新方法初现曙光:培养异种器官,把猪的***给人。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器官排异问题。消除器官排异有两种尝试:一是基因改造,敲除引起排斥反应的基因,或者转入人类抗排斥的基因。目前,一颗经历了1个基因敲除、2个基因转入的新心脏,已经被移植在跟人体最为相似的猴子体内,经历600多天仍未观察到排斥反应。第二种尝试是利用人的干细胞培养新器官。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器官,相当于人自己的器官,排异反应更小,更符合人的生理功能。这一研究已接近人体试验阶段,如果成功,那意味着私人器官定制将不再是梦,供体短缺的瓶颈也将迎刃而解。

“杭州标准”拓展肝移植受益人群

供肝短缺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我国供肝来源主要方向。因此,肝移植特别是肝癌肝移植标准如何实现将宝贵的肝源优先分配给移植的最大获益者,是一个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米兰标准对肝癌大小和数目的限制过于严格,更忽略了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我国是肝癌大国,有着全世界近半数的肝癌患者,若根据米兰标准,中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将失去肝移植机会。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团队提出了“杭州标准”,将肿瘤生物学和病理学特征引入肝移植标准。研究结果证实:无论是尸体肝移植还是活体肝移植,相比米兰标准,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移植受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术后生存率,“杭州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肝癌肝移植受益人群,且不影响受者预后。这一新标准也获得了包括美国UCLA等国际顶尖肝移植中心的认可,并在国内外得到大力推广。

创新技术解决术中难题

在活体肝移植中,对于肝中静脉的取舍是个难题。传统的做法是将肝中静脉作为供肝的一部分移植到受者,但这样可能会影响供者残留肝IV段血流引流,造成局部肝脏淤血,引起更多的并发症,危及供者健康。若把肝中静脉留在供者的肝脏上,作为移植肝的V段静脉的引流肯定会受到影响。

近年,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新技术体系(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首创通过血管架桥重建肝段门静脉血流的新理念,并创新性的应用自体门脉及异体血管移植技术,攻克了肝段淤血的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供体的安全性。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发表于《liver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 international》等移植领域权威期刊,将中国人自创的活体肝移植新技术推向国际。

不可切除肝癌能做“降期治疗”

传统的肝癌切除手术须保留约40%的剩余肝脏以维持术后患者的肝功能。但统计显示,70%~90%的患者在获得诊断时肿瘤已经进展至中晚期,剩余肝脏体积太小,无法接受大范围切除,预后极差。因此,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一直是肝胆胰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降期治疗”作为中晚期肿瘤治疗中逐步发现、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降期治疗”主要包括对不可切除肿瘤通过肝动脉栓塞化疗、射频、微波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处理后缩小病灶行二期切除手术,以及将超过肝移植受者标准的肿瘤缩小后再行肝移植手术治疗。“降期治疗”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特别是随着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技术的普遍应用,一部分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缩小后可以施行二期手术切除,并有可能获得根治。

尽管目前根治性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和肝移植术仍是唯一可能根治肝癌的治疗手段,但“降期治疗”这一理念作为一种桥梁式的治疗手段,仍为广大中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和希望。 查看全部
院士:肝移植供体难题在改善
2015-01-08健康报•医生频道


关注健康报·医生频道,来到医生之家



(本文为健康报·医生频道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来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树森

2014年,肝胆外科领域出现了很多新进展。由于肝脏疾病患者众多,肝移植供肝短缺难题在我国格外突出,因而相关研究自然吸引了我国学者的关注。

ABO血型不合也能做供肝

边缘性供肝,主要包括脂肪变性供肝、老年性供肝、无心跳肝、缺血时间过长的供肝、恶性肿瘤供肝以及病毒性肝炎阳性供肝等。边缘性供肝的使用有可能诱发术后的原发肝功能障碍、迟发性肝无功能和原发性肝无功能,且术后并发症相应增多,并非肝移植受者的最理想选择。然而,供肝紧缺的现状仍促使各国学者探索研究并规范边缘性供肝的使用。

我们团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ABO血型不合供肝肝移植受者的生存率与血型相合肝移植受者并无明显差异;轻度脂肪变性供肝与中度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后的受者肝肾功能及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安全有效,但是重度脂肪肝只能选择性用于精心挑选的某些受体或急诊肝移植;乙肝阳性供肝肝移植能够取得与乙肝阴性供肝肝移植相同的预后。这些研究成果为边缘性供肝的继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可能为部分患者提供新的诊疗希望。

供体短缺 器官克隆或是新出路

我国是***大国。以肝移植为例,目前已累计完成肝移植2.6万例,在全球排名第二。然而,供肝的极度短缺,始终是摆在移植专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工器官、克隆器官、基因重组器官,可能成为未来***供体来源的新方向。

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一种解决供体短缺的新方法初现曙光:培养异种器官,把猪的***给人。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器官排异问题。消除器官排异有两种尝试:一是基因改造,敲除引起排斥反应的基因,或者转入人类抗排斥的基因。目前,一颗经历了1个基因敲除、2个基因转入的新心脏,已经被移植在跟人体最为相似的猴子体内,经历600多天仍未观察到排斥反应。第二种尝试是利用人的干细胞培养新器官。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器官,相当于人自己的器官,排异反应更小,更符合人的生理功能。这一研究已接近人体试验阶段,如果成功,那意味着私人器官定制将不再是梦,供体短缺的瓶颈也将迎刃而解。

“杭州标准”拓展肝移植受益人群

供肝短缺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我国供肝来源主要方向。因此,肝移植特别是肝癌肝移植标准如何实现将宝贵的肝源优先分配给移植的最大获益者,是一个具有极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米兰标准对肝癌大小和数目的限制过于严格,更忽略了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我国是肝癌大国,有着全世界近半数的肝癌患者,若根据米兰标准,中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将失去肝移植机会。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团队提出了“杭州标准”,将肿瘤生物学和病理学特征引入肝移植标准。研究结果证实:无论是尸体肝移植还是活体肝移植,相比米兰标准,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移植受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术后生存率,“杭州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肝癌肝移植受益人群,且不影响受者预后。这一新标准也获得了包括美国UCLA等国际顶尖肝移植中心的认可,并在国内外得到大力推广。

创新技术解决术中难题

在活体肝移植中,对于肝中静脉的取舍是个难题。传统的做法是将肝中静脉作为供肝的一部分移植到受者,但这样可能会影响供者残留肝IV段血流引流,造成局部肝脏淤血,引起更多的并发症,危及供者健康。若把肝中静脉留在供者的肝脏上,作为移植肝的V段静脉的引流肯定会受到影响。

近年,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新技术体系(不包括肝中静脉的右半供肝),首创通过血管架桥重建肝段门静脉血流的新理念,并创新性的应用自体门脉及异体血管移植技术,攻克了肝段淤血的难点问题,大大提高了供体的安全性。该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发表于《liver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 international》等移植领域权威期刊,将中国人自创的活体肝移植新技术推向国际。

不可切除肝癌能做“降期治疗”

传统的肝癌切除手术须保留约40%的剩余肝脏以维持术后患者的肝功能。但统计显示,70%~90%的患者在获得诊断时肿瘤已经进展至中晚期,剩余肝脏体积太小,无法接受大范围切除,预后极差。因此,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一直是肝胆胰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降期治疗”作为中晚期肿瘤治疗中逐步发现、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降期治疗”主要包括对不可切除肿瘤通过肝动脉栓塞化疗、射频、微波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处理后缩小病灶行二期切除手术,以及将超过肝移植受者标准的肿瘤缩小后再行肝移植手术治疗。“降期治疗”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特别是随着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技术的普遍应用,一部分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缩小后可以施行二期手术切除,并有可能获得根治。

尽管目前根治性手术完整切除病灶和肝移植术仍是唯一可能根治肝癌的治疗手段,但“降期治疗”这一理念作为一种桥梁式的治疗手段,仍为广大中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