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卫计委互联网诊疗意见遭泄露,互联网医疗由虚向实,重大利好

独角兽工作室&&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2 次浏览 • 2017-05-18 19:03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上午10:28,某微信群里某群友(别想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群友名字的)突然晒出一份国家卫计委的征求意见稿文件,咱独角兽工作室拿出十二分的敏感度,认识到该文件的重要意义,于11:16分推送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并附上了文件全文,瞬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然后我就得意洋洋滴觉得自己抢了个大新闻,直到读者们纷纷提醒该文件的信息公开形式是:不予公开。作为遵纪守法典范的独角兽小伙伴们,毅然决然滴立即删除了原文。







不过删除之前我又认真学习了一下文件,把学习的心得体会记录了下来,觉得有必要分享出来,避免大家出现理解偏差。
首先、本次由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出的征求意见函,包含两个文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里对某些私自截留了后一个文件的媒体编辑同学要进行批评,断章取义不可取啊。敲黑板,注意知识点:根据名称可知,国家卫计委的方向是“推进互联医疗服务发展”的,并不是某些同学想象的”让企业先哭起来”
其次,大方向清楚了之后,我们再来看方法: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目的有两个,在第一条就写得很清楚: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诊疗(或类诊疗,比如称之为咨询)行为也红红火火,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医疗机构乃至药企、器械公司都积极参与进来。由于一直没有正式发布相关管理规范,所以互联网医疗就是伴随着争议成长起来的,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发展得相当不错。而互联网医疗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国家认可的正式管理办法作为基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要有管理办法,不管是严格管理还是放开管理,就一定比没有强。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无数次遇到咨询:互联网可以做诊疗吗?哪些行为属于互联网诊疗行为?没有实体医院的网上诊疗行为如何管理?这些问题之前一直都没有标准答案。今天眼看就有标准了,各位从业者照图索骥,就有希望可以直达自己的目标了,而不至于像个没头苍蝇乱碰。你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至于第二个目的: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大家应该还记得1年多前张锐和王杉的那场”打断十八次的辩论“,辩论的画面是这样的:
张锐:互联网方便、高效率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低成本、提高诊疗效果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可以转移支付,降低用户医疗费用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问题点在于,不管互联网诊疗是否足够安全,在早期尚无法证明安全性与线下相当时,安全问题就永远是容易受人攻击的。王杉院长的意思是:不管你安全不安全,反正我不相信你安全。
本次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准入、资质、开展科目、人员和设施要求、不同疾病和诊疗阶段的具体方法、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和监督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换句话说,互联网诊疗与原有的线下诊疗在同一起跑线,“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安全问题受到攻击了”。
你还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这两大目的能实现,在于管理办法中采用了由虚入实的方法,其核心内容在这几点:
1.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也就是说由合法实体医疗机构提供,那么各种管理、标准、监督等都直接使用原实体医疗机构的,这个方法成熟、标准统一、管理经验丰富,可行性自然不是问题
2.慢性病签约服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家庭医生,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签约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条解读同上
3.医疗机构不得对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这都是保证安全的。
4.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批准设置虚拟医疗机构,或者违规备案互联网诊疗活动的,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这一条的解读是最有意思的,按照规定,批准医疗机构一定是有实体的,还要符合各种条件,所以虚拟医疗机构在规定内是批不出来的的。如果批了,那必须得纠正啊。也就是说虚拟医疗机构是不应该存在的。
看到上面最后一条,圈内的同学们都应该明白了,虽然大部分互联网医院都是基于实体医疗机构完成审批的,但某地批或准备批N家虚拟医疗机构催生出来这一管理办法的。无论这管理办法是偏向勇于探索还是偏向安全保守,推出正式的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本身就是进步。虽然比较保守安全的取向,就好像过于保护孩子的妈妈,有时候因为担心安全不敢让孩子上马路医院,但早晚还是要让孩子独立前行。
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本管理办法很多内容与2014年国家卫计委的51号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相近,其中51号文中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我注意到本管理办法中漏掉了医院直接向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的部分,卫计委办公厅的文件效力低于卫计委文件,不太可能这么直接冲突而开历史倒车。估计征求意见之后的正式内容会统一到51号文的内容吧 查看全部
今天上午10:28,某微信群里某群友(别想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群友名字的)突然晒出一份国家卫计委的征求意见稿文件,咱独角兽工作室拿出十二分的敏感度,认识到该文件的重要意义,于11:16分推送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并附上了文件全文,瞬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然后我就得意洋洋滴觉得自己抢了个大新闻,直到读者们纷纷提醒该文件的信息公开形式是:不予公开。作为遵纪守法典范的独角兽小伙伴们,毅然决然滴立即删除了原文。

507770-d2b26c95d3ee6e15083eef6bc85cab80.jpg



不过删除之前我又认真学习了一下文件,把学习的心得体会记录了下来,觉得有必要分享出来,避免大家出现理解偏差。
首先、本次由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出的征求意见函,包含两个文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里对某些私自截留了后一个文件的媒体编辑同学要进行批评,断章取义不可取啊。敲黑板,注意知识点:根据名称可知,国家卫计委的方向是“推进互联医疗服务发展”的,并不是某些同学想象的”让企业先哭起来”
其次,大方向清楚了之后,我们再来看方法: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目的有两个,在第一条就写得很清楚: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诊疗(或类诊疗,比如称之为咨询)行为也红红火火,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医疗机构乃至药企、器械公司都积极参与进来。由于一直没有正式发布相关管理规范,所以互联网医疗就是伴随着争议成长起来的,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发展得相当不错。而互联网医疗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国家认可的正式管理办法作为基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要有管理办法,不管是严格管理还是放开管理,就一定比没有强。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无数次遇到咨询:互联网可以做诊疗吗?哪些行为属于互联网诊疗行为?没有实体医院的网上诊疗行为如何管理?这些问题之前一直都没有标准答案。今天眼看就有标准了,各位从业者照图索骥,就有希望可以直达自己的目标了,而不至于像个没头苍蝇乱碰。你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至于第二个目的: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大家应该还记得1年多前张锐和王杉的那场”打断十八次的辩论“,辩论的画面是这样的:
张锐:互联网方便、高效率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低成本、提高诊疗效果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可以转移支付,降低用户医疗费用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问题点在于,不管互联网诊疗是否足够安全,在早期尚无法证明安全性与线下相当时,安全问题就永远是容易受人攻击的。王杉院长的意思是:不管你安全不安全,反正我不相信你安全。
本次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准入、资质、开展科目、人员和设施要求、不同疾病和诊疗阶段的具体方法、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和监督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换句话说,互联网诊疗与原有的线下诊疗在同一起跑线,“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安全问题受到攻击了”。
你还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这两大目的能实现,在于管理办法中采用了由虚入实的方法,其核心内容在这几点:
1.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也就是说由合法实体医疗机构提供,那么各种管理、标准、监督等都直接使用原实体医疗机构的,这个方法成熟、标准统一、管理经验丰富,可行性自然不是问题
2.慢性病签约服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家庭医生,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签约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条解读同上
3.医疗机构不得对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这都是保证安全的。
4.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批准设置虚拟医疗机构,或者违规备案互联网诊疗活动的,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这一条的解读是最有意思的,按照规定,批准医疗机构一定是有实体的,还要符合各种条件,所以虚拟医疗机构在规定内是批不出来的的。如果批了,那必须得纠正啊。也就是说虚拟医疗机构是不应该存在的。
看到上面最后一条,圈内的同学们都应该明白了,虽然大部分互联网医院都是基于实体医疗机构完成审批的,但某地批或准备批N家虚拟医疗机构催生出来这一管理办法的。无论这管理办法是偏向勇于探索还是偏向安全保守,推出正式的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本身就是进步。虽然比较保守安全的取向,就好像过于保护孩子的妈妈,有时候因为担心安全不敢让孩子上马路医院,但早晚还是要让孩子独立前行。
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本管理办法很多内容与2014年国家卫计委的51号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相近,其中51号文中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我注意到本管理办法中漏掉了医院直接向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的部分,卫计委办公厅的文件效力低于卫计委文件,不太可能这么直接冲突而开历史倒车。估计征求意见之后的正式内容会统一到51号文的内容吧

未来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互联网医疗+面对面诊疗

独角兽工作室&&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80 次浏览 • 2017-05-18 19:03 • 来自相关话题

编者按:毋容置疑,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互联网医疗、传统医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近日,知名医疗信息化专家陈金雄指出: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
未来,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互联网医疗+面对面诊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HIT专家网news
作者:陈金雄
现代医疗逐渐构建了以实体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业务模式,由于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型医生周期长、难度大,医疗资源特别是高水平的医生资源极度短缺。这些有限的资源在传统医疗业务模式下还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医疗可及性难以企及,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质量差和矛盾深等深层次问题尽管多方努力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健康医疗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医疗业务模式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
正是因为传统医疗面临这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矛盾,人类寄希望于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甫一出现就得到强烈关注。尽管困难重重,几年来仍然在争议中砥砺前行,给健康和医疗带来巨大的变化。诊疗流程、诊疗模式、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互联网医院(暂且还允许这么称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有36家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院,2017年以来有更多医疗机构准备构建互联网医院。
为了更好地说明互联网医疗,还是应从医疗业务本质来看待互联网医疗。与智能医疗不同,互联网医疗还是由有资质的医生为有医疗需求的人提供诊疗服务,唯一的区别是传统医疗是面对面,而互联网医疗是在线上通过语音和视频、结合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病历等提供诊疗服务。
要回答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或在什么条件下可行,首先就要来回答为什么要面对面进行诊疗,是否所有的疾病在任何情况都需要面对面诊疗,谁有权利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
为什么要面对面诊疗?第一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以前没有别的形式,只能面对面。
第二个理由是取证的需要。医疗业务范围主要有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服务等,证据是诊断的前提和基础,证据、诊断和治疗的三者关系为:证据是否充分,决定诊断是否正确;诊断是否正确,又决定治疗的过程和结果(参考张中南的《唤醒医疗》)。
面对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更真实采集体征信息,也就是证据,所以中医要求望闻问切,西医要求望触扣听,另外面对面确实有利于更深入的沟通,特别是情感交流。
基于面对面的诊疗模式和业务过程
当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面对面已经采集到证据足够做出诊断时,就可以进入到后续的治疗阶段。
当然人体和疾病毕竟太复杂,面对面也不能凭医生经验和患者主诉采集到所有的证据。当医生认为面对面采集的证据不足以做出诊断时,医生就会借助现代科技发明的DR、CT、MRI等影像设备和各种检验检测设备来帮助进行诊断,而临床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子病历系统发展为管理这些临床诊疗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和手段,让医生能够更便捷、更及时和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临床诊疗信息,从而更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当医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发展到现代的循证医学以后,检查检验等设备采集的证据就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大部分疾病医生不能仅仅依靠面对面就能做出诊断时,辅助检查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当然,医学会针对各种疾病制定治疗指南,对诊疗行为进行规范。正因为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反而不能过分要求必须做什么,既然医生都是经过培训有专业资质的,那就要信任医生,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体和责任者。
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也就是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除了面对面,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见下图)。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很容易成为医患诊疗的入口,至于到底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诊疗、还是需要面对面线下诊疗,关键取决于医生的判断和证据的需要。
当医生认为互联网上足以采集到足够的证据,或者直接可以通过检查检验来进一步诊断而无需面对面时,就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诊疗。当医生认为通过互联网还不足以采集足够的证据信息需要面对面问诊时,可通过预约平台预约线下进行诊疗。因此,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
面对面会跟检查检验一样作为采集证据的一种手段,至于到底采取哪种手段更容易采集到足够的证据,完全是有资质医生的行为。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医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根本,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疾病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经验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互联网医疗仅仅是多了一个更便捷的途径而已。况且对有些偏远山区和海岛,也许互联网医疗是唯一的救命途径。
另外从采集证据的角度讲,面对面只能采集当前信息、当次信息。而互联网结合可穿戴设备可以更实时地采集连续和动态信息,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产生的大数据更有利于智能诊疗。当然,互联网不方便采集外在的和情感的信息。
通过最近几天的讨论,感觉不少争议是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不同上,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用了互联网医疗就不要面对面,就不要检查检验,医生完全凭线上问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的甚至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医院,不要医生;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监管或者逃避监管。
因此在这里说明一下,至少笔者理解的互联网医疗依然是有资质的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只不过以前只能面对面,现在增加了线上这么一个手段。有了互联网医疗并不排斥面对面,更不会排斥借助检查和检验设备进一步取证和辅助诊断,医生依然是医疗的主体,有决定性的作用。
医疗有其客观的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的一种新手段,同样要遵循医疗的客观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线下医疗行为如果缺失信息系统,其实医疗质量监管会更加困难。互联网医疗天生是基于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会更完备,从监管角度一定会到位。
互联网医疗有何意义?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医疗业务模式和医疗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书中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是改变医疗模式。移动医疗将在前端的诊疗和后端的康复上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随着慢性病的高发、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预防性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移动医疗非常契合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从健康数据的掌握到诊疗后的服药、运动等一系列的流程,移动医疗都能提供很好的管理模式。病人可以在医生的辅助下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因此,医疗业务范围从以治病救人为主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疾病诊疗和康复等医疗业务。
二是重塑服务形态。远程诊疗、智能诊疗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通过互联网技术,患者在云医院看病,线上医生开检查检验单,患者到线下检查检验机构检查检验,检查检验机构同步将结果提供给患者和诊所医生,医生开出在线处方,患者在线上药店购药,药店配送到家,可穿戴设备甚至会把大部分检查检验逐步移到线上,这样的诊疗行为会逐渐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医疗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可及性强。跨地域远程问诊可以突破医疗资源的地理障碍,边远海岛山区的患者也能通过移动医疗平台享受到大城市医生的问诊。
第二,便利性强。春雨医生首次回应时间是4分钟,这在实体医院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有效性强。面对面诊疗的核心其实就是更真实地采集信息,互联网可以进行更长期、更实时、更准确的数据采集,建立患者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
第四,协同性强。跨国跨学科医疗协同将会成为可能。
第五,针对性强。医患可以跨越医院建立点对点关系。
第六,管理性强。EHR(电子健康档案)汇聚基因、健康、化验、病理和环境健康医疗消费等丰富数据。这样全球任何一个医生都可以利用患者的档案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EHR将成为数字医患关系的中枢和纽带。
第七,智能化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与电子健康档案结合必然产生医疗大数据,医生、医疗大数据与机器人会协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生不再是单打独斗。
第八,利用率高。智能和有效的医患匹配可以让医生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可以让医生同时管理更多的患者,EHR、医疗大数据和机器人可以让医生更高效地工作。
三是倒逼医院改革。医院的中心化和垄断地位会被打破,这会倒逼医院改革,迫使医院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注重患者的健康需求,把低频、偶发、被动的就诊行为变成高频、主动的健康行为,破除以药补医和以检查养医,改革管理体制,推进价格调整,推动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这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医联体、人事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等制度的建立。
四是再造服务流程。过去患者去医院挂号、候诊、检查和取药等,只能被动等待,移动医疗则可以逆转两者的地位,就诊者可以通过移动手段挂号、缴费、远程候诊、查取检查报告等,就诊过程不再需要排长队,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服务平台会发送各种提醒信息,并会提前提醒就诊者当前所处的位置和前面候诊的人数,让就诊者能更合理地安排,随时掌握并调整候诊时间。在服务流程中,医院的挂号环节也可以转移到线上完成,用户直接去医院就诊,从而节省用户时间。在服务链条中,用户可以在线预约医生,线下直接去找医生就诊。
五是降低医疗成本。移动医疗的核心是预防性医疗,无论是前端的问诊还是后端的康复,移动医疗都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疾病发生率,进而降低医疗费用。即使是疾病诊疗,线上问诊、远程诊断、智能诊疗和线上+线下诊疗模式也都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随着充分的医疗市场竞争、价值医疗和控制再住院率等新的政策推行,医疗机构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健康与疾病管理、线上诊疗与病后康复管理,从而更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临床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35%的住院时间等。

【作者简介】
陈金雄: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布道者,《迈向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互联网+医疗健康》丛书主编。
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字医疗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先后被《计算机世界》评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突出贡献奖,被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评为中国信息化年度优秀人物和《IT经理世界》评为中国优秀CIO ,被中国IT价值联盟评为全国最有价值CIO。2009年被美国《信息周刊》评为全球50个优秀CIO。 查看全部
编者按:毋容置疑,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互联网医疗、传统医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近日,知名医疗信息化专家陈金雄指出: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
未来,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互联网医疗+面对面诊疗。

507770-3fcd73a4944ebdb01d79620b6060eef8.jpg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HIT专家网news
作者:陈金雄
现代医疗逐渐构建了以实体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业务模式,由于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型医生周期长、难度大,医疗资源特别是高水平的医生资源极度短缺。这些有限的资源在传统医疗业务模式下还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医疗可及性难以企及,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质量差和矛盾深等深层次问题尽管多方努力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健康医疗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医疗业务模式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
正是因为传统医疗面临这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矛盾,人类寄希望于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甫一出现就得到强烈关注。尽管困难重重,几年来仍然在争议中砥砺前行,给健康和医疗带来巨大的变化。诊疗流程、诊疗模式、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互联网医院(暂且还允许这么称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有36家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院,2017年以来有更多医疗机构准备构建互联网医院。
为了更好地说明互联网医疗,还是应从医疗业务本质来看待互联网医疗。与智能医疗不同,互联网医疗还是由有资质的医生为有医疗需求的人提供诊疗服务,唯一的区别是传统医疗是面对面,而互联网医疗是在线上通过语音和视频、结合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病历等提供诊疗服务。
要回答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或在什么条件下可行,首先就要来回答为什么要面对面进行诊疗,是否所有的疾病在任何情况都需要面对面诊疗,谁有权利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
为什么要面对面诊疗?第一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以前没有别的形式,只能面对面。
第二个理由是取证的需要。医疗业务范围主要有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服务等,证据是诊断的前提和基础,证据、诊断和治疗的三者关系为:证据是否充分,决定诊断是否正确;诊断是否正确,又决定治疗的过程和结果(参考张中南的《唤醒医疗》)。
面对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更真实采集体征信息,也就是证据,所以中医要求望闻问切,西医要求望触扣听,另外面对面确实有利于更深入的沟通,特别是情感交流。
基于面对面的诊疗模式和业务过程
当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面对面已经采集到证据足够做出诊断时,就可以进入到后续的治疗阶段。
当然人体和疾病毕竟太复杂,面对面也不能凭医生经验和患者主诉采集到所有的证据。当医生认为面对面采集的证据不足以做出诊断时,医生就会借助现代科技发明的DR、CT、MRI等影像设备和各种检验检测设备来帮助进行诊断,而临床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子病历系统发展为管理这些临床诊疗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和手段,让医生能够更便捷、更及时和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临床诊疗信息,从而更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当医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发展到现代的循证医学以后,检查检验等设备采集的证据就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大部分疾病医生不能仅仅依靠面对面就能做出诊断时,辅助检查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当然,医学会针对各种疾病制定治疗指南,对诊疗行为进行规范。正因为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反而不能过分要求必须做什么,既然医生都是经过培训有专业资质的,那就要信任医生,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体和责任者。
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也就是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除了面对面,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见下图)。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很容易成为医患诊疗的入口,至于到底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诊疗、还是需要面对面线下诊疗,关键取决于医生的判断和证据的需要。
当医生认为互联网上足以采集到足够的证据,或者直接可以通过检查检验来进一步诊断而无需面对面时,就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诊疗。当医生认为通过互联网还不足以采集足够的证据信息需要面对面问诊时,可通过预约平台预约线下进行诊疗。因此,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
面对面会跟检查检验一样作为采集证据的一种手段,至于到底采取哪种手段更容易采集到足够的证据,完全是有资质医生的行为。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医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根本,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疾病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经验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互联网医疗仅仅是多了一个更便捷的途径而已。况且对有些偏远山区和海岛,也许互联网医疗是唯一的救命途径。
另外从采集证据的角度讲,面对面只能采集当前信息、当次信息。而互联网结合可穿戴设备可以更实时地采集连续和动态信息,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产生的大数据更有利于智能诊疗。当然,互联网不方便采集外在的和情感的信息。
通过最近几天的讨论,感觉不少争议是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不同上,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用了互联网医疗就不要面对面,就不要检查检验,医生完全凭线上问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的甚至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医院,不要医生;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监管或者逃避监管。
因此在这里说明一下,至少笔者理解的互联网医疗依然是有资质的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只不过以前只能面对面,现在增加了线上这么一个手段。有了互联网医疗并不排斥面对面,更不会排斥借助检查和检验设备进一步取证和辅助诊断,医生依然是医疗的主体,有决定性的作用
医疗有其客观的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的一种新手段,同样要遵循医疗的客观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线下医疗行为如果缺失信息系统,其实医疗质量监管会更加困难。互联网医疗天生是基于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会更完备,从监管角度一定会到位。
互联网医疗有何意义?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医疗业务模式和医疗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书中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是改变医疗模式。移动医疗将在前端的诊疗和后端的康复上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随着慢性病的高发、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预防性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移动医疗非常契合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从健康数据的掌握到诊疗后的服药、运动等一系列的流程,移动医疗都能提供很好的管理模式。病人可以在医生的辅助下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因此,医疗业务范围从以治病救人为主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疾病诊疗和康复等医疗业务。
二是重塑服务形态。远程诊疗、智能诊疗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通过互联网技术,患者在云医院看病,线上医生开检查检验单,患者到线下检查检验机构检查检验,检查检验机构同步将结果提供给患者和诊所医生,医生开出在线处方,患者在线上药店购药,药店配送到家,可穿戴设备甚至会把大部分检查检验逐步移到线上,这样的诊疗行为会逐渐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医疗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可及性强。跨地域远程问诊可以突破医疗资源的地理障碍,边远海岛山区的患者也能通过移动医疗平台享受到大城市医生的问诊。
第二,便利性强。春雨医生首次回应时间是4分钟,这在实体医院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有效性强。面对面诊疗的核心其实就是更真实地采集信息,互联网可以进行更长期、更实时、更准确的数据采集,建立患者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
第四,协同性强。跨国跨学科医疗协同将会成为可能。
第五,针对性强。医患可以跨越医院建立点对点关系。
第六,管理性强。EHR(电子健康档案)汇聚基因、健康、化验、病理和环境健康医疗消费等丰富数据。这样全球任何一个医生都可以利用患者的档案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EHR将成为数字医患关系的中枢和纽带。
第七,智能化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与电子健康档案结合必然产生医疗大数据,医生、医疗大数据与机器人会协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生不再是单打独斗。
第八,利用率高。智能和有效的医患匹配可以让医生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可以让医生同时管理更多的患者,EHR、医疗大数据和机器人可以让医生更高效地工作。
三是倒逼医院改革。医院的中心化和垄断地位会被打破,这会倒逼医院改革,迫使医院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注重患者的健康需求,把低频、偶发、被动的就诊行为变成高频、主动的健康行为,破除以药补医和以检查养医,改革管理体制,推进价格调整,推动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这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医联体、人事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等制度的建立。
四是再造服务流程。过去患者去医院挂号、候诊、检查和取药等,只能被动等待,移动医疗则可以逆转两者的地位,就诊者可以通过移动手段挂号、缴费、远程候诊、查取检查报告等,就诊过程不再需要排长队,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服务平台会发送各种提醒信息,并会提前提醒就诊者当前所处的位置和前面候诊的人数,让就诊者能更合理地安排,随时掌握并调整候诊时间。在服务流程中,医院的挂号环节也可以转移到线上完成,用户直接去医院就诊,从而节省用户时间。在服务链条中,用户可以在线预约医生,线下直接去找医生就诊。
五是降低医疗成本。移动医疗的核心是预防性医疗,无论是前端的问诊还是后端的康复,移动医疗都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疾病发生率,进而降低医疗费用。即使是疾病诊疗,线上问诊、远程诊断、智能诊疗和线上+线下诊疗模式也都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随着充分的医疗市场竞争、价值医疗和控制再住院率等新的政策推行,医疗机构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健康与疾病管理、线上诊疗与病后康复管理,从而更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临床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35%的住院时间等。


【作者简介】
陈金雄: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布道者,《迈向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互联网+医疗健康》丛书主编。
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字医疗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先后被《计算机世界》评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突出贡献奖,被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评为中国信息化年度优秀人物和《IT经理世界》评为中国优秀CIO ,被中国IT价值联盟评为全国最有价值CIO。2009年被美国《信息周刊》评为全球50个优秀CIO。


昨天新CEO确认之后,明天春雨医生将走向何处?

动脉网&&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4 次浏览 • 2017-04-26 21:34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右为春雨医生新任CEO张琨
4月17日,张琨在个人自媒体账号(张琨随笔,公众号:ZKmemo)中写道,“春雨大家庭的同志们,大家好!五月开始,我将与春雨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扛起张锐的大旗,在移动医疗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随即,动脉网联系了春雨医生公关总监谭万能,他已确定张琨将接棒春雨医生新任CEO,并于5月份正式上班。
此前,春雨医生的CEO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此前,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战略发布会,动脉网当时采访了曾柏毅,并发布了文章《春雨医生联席CEO曾柏毅:我们选择银川建互联网医院的三大理由》。
随着张琨的加入,意味着在张锐意外离世之后,春雨医生迎来了新的领头人。张琨是何许人?对于春雨医生来说,他的加入会有哪些裨益?春雨医生的下一步有何打算?动脉网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张锐未完成的战略
如果此刻时间可以回到2011年7月19日,我们依稀记得,当年张锐提及自己的家人是医生,目睹医生之不易与病人之艰难,为此他创办了春雨医生。产品的名字是CTO曾柏毅望着窗外的雨提议取名“春雨”。
张锐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绘过春雨医生的版图:未来五年的规划设想和上市的时间表。他说:“在战略层面,春雨医生是做医患关系,切入点是做轻问诊;第二个战略是推空中医院,把医生凸显出来,让医生跟用户直接联系,可以称作平台关系;第三个就是推出私人医生,让医患建立长期关系。”
张锐还谈到,“线上诊断、健康管护、慢病管理和医疗超市,是公司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规划。我坚信到2020年,不会再有人质疑线上诊断的有效性。”2014年,春雨医生在C轮中融资5000万美元,“我今年还会做D轮融资,要把整个商业模式运转起来,最迟2017年上市。”
从创办至今经历了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保险等几个阶段,期间包括了各种的尝试、合作。但张锐唯一不变的是,也是春雨医生一直坚定的围绕医患关系。他曾说:“让医生和患者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联通,这才是移动医疗的本质。”
曾经因为张锐的言论过于超前,备受争议。比如,他认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将在2015年底结束。对于这种预判,从创业之初,便有不少人质疑甚至不屑。
然而,每一次张锐的预判,均会被时间验证:方向和预判是正确。就像他最初创业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自掏腰包,进入在当时还作为新鲜事物移动医疗行业,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的移动医疗竟会这般火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6年10月6日,张锐因心梗突发离世,享年44岁。这让移动医疗行业创业人士唏嘘,更让春雨医生的投资人猝不及防,在此之前,春雨医生经过数轮融资,估值逼近10亿美金,并且已经启动了上市计划,而张锐是最重要的执行者以及大股东。
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张锐是一名先行者。他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媒体行业跨界到移动医疗,引领着这个行业从0到1的蜕变,让更多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去履行1到N……的过程。
如今,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布满了医院、医生、患者之间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重度垂直的闭环模式受到追捧,轻资产模式、互联网+医疗或者医疗+互联网等概念遍地开花。而入场的创业者们则在全国范围内为了抢夺流量、入口展开厮杀。仿佛用户手上那几英寸屏幕的手机或平板,便决定了这个年代的胜负。

失去张锐的春雨医生,最近可好?

一直以来,春雨医生的盈利能力一直受到外界质疑,张锐曾表示,春雨医生将依靠保险模式盈利。“事实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春雨医生便与国内知名的大保险公司达成了合作。”
2016年6月,张锐在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春雨医生已完成12亿融资Pre-IPO环节,2015年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计划分拆打包上市,目前A股并购或者新三板两大方案尚在踟蹰。
据了解,春雨医生分拆上市的背后,投资人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在张锐创业这五年里,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需要看到回报,分拆上市便成为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法。
但一位接近张锐的人士则表示,分拆上市可能并不符合张锐本身的想法,他更希望的是把春雨医生整体带上资本市场。
遗憾的是,张锐的意外去世,他已经无法实现亲手把春雨医生带上资本市场的梦想。
鲜为人知的是,张锐的爷爷是一名中医,父亲是一个医院的院长,他父亲曾不断地问张锐,“你的方法安全吗?”“你能赚钱吗?”
张锐的妻子也曾发文:“六年光阴,长发齐腰,全部剪断,伴君远游。我在人间,照顾爹娘,努力安好,践行君愿。”表达对他深深的爱意和不舍。
张锐带着遗憾走了,春雨医生的事业还在往前走。其CEO的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
就张锐的股权继承问题,也被各大媒体关注。由于春雨医生多次融资,根据上述股权结构,可以看出,包括蓝驰创投、中金佳泰等公司都是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那么也有可能,张锐的股权被投资人回购,至于哪家回购,就看后续事情的演变发展了。
后续,春雨也没有发布与股权相关的信息,相信这一问题已有一个好的结局方案。此后,关于春雨的信息也相对以前少了许多。
春雨医生重回公众视野,应该是在2017年3月19日,一则关于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信息被公诸于众,标志着春雨医生也将进军互联网医院领域。联席CEO曾柏毅在接受动脉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番春雨医生决定进入互联网医院领域,是因为医疗的地域属性,不能仅仅靠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就能接入所有的资源。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去拓展差异化的业务。以互联网医院平台,与线上平台互为补充,并差异化其业务内容,有望更快实现全环节医疗的互联网化,最终解决线上医疗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们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顾过去,春雨医生没有全职CEO已经超过了6个月,而这段时间里,医疗移动医疗行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张锐同样掘金寻医问诊行业的创业者,均成长为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如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就医160等。
在互联网医疗变革为互联网医院之后,春雨医生同样需要面对这帮老朋友。
自从2015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大会期间“互联网医院”瞬间爆红,到2016年40余家互联网医院争先恐后地挂牌。其中,微医已在全国布局了19家互联网医院,实现“医药险”闭环,拥有丰富的患者资源、专家资源、医院资源和政府资源,构建了全国最大互联网医联体。
而在前不久,好大夫在线也宣布完成D轮融资。好大夫在线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医生和患者资源,截至2016年底,总服务患者数达到3274万人,医生数达到14.2万人。至2017年3月,已经收录了全国7500家正规医院的49万名医生,其中14.5万名完成了实名注册。
另一位入局的玩家是丁香园,产品是丁香医生,其团队主要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以丁香医生、丁香妈妈、健康头条等为主的微信新媒体矩阵,运营粉丝数超2000万;另一条业务线,则是主打付费问诊的丁香医生App。
深圳还诞生了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罗宁政一直表示: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连接代表关系,而拥有代表物质!随着政策不断地放开,就医160平台已经接入全国3000多家大型医院,平台注册用户超1亿人,注册医生50万人左右,用户使用频次超过3亿人次……
从这些竞争企业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张锐曾经的预判,那些被人忽视和不屑的观点,正影响着前仆后继的创业者,凭借着这点滴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曾经他提到的“空中医院”,类似现在的“互联网医院”;以保险盈利的思维,也成为移动医疗变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董事会认同张琨,是最合适的CEO

沉默许久的春雨医生,即将迎来新任CEO张琨。他是国内为数不多既懂医疗,又懂互联网的跨界人才。
张琨,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士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英国Warwick University医学院硕士医学信息学专业,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和约翰霍普金斯联合医院管理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IBM公司、埃森哲咨询公司和华润医疗集团。
加盟春雨医生之前,张琨担任华润医疗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咨询、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卫生信息化和医疗质量管理等领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名老兵,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浪潮时参与了在线医疗信息及服务平台“中华医疗网”的创立。他坚信信息技术在帮助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价值。这次加入春雨医生,也是对事业初心的回归。
春雨医生董事会经过仔细地考察评价后,认为张琨是春雨医生新任CEO的合适人选:一方面,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互联网医疗已经越来越接近医疗的本质,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曾柏毅先生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正在加速融合”。
作为医疗从业人员,张琨加盟春雨医生,也可以视为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快的信号;另一方面,医院信息系统的移动互联网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信息化系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进化成移动解决方案,他在这方面也是经验丰富的好手。
此外,张琨对互联网医疗也有着独到见解。
他曾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互联网是解决医疗服务费用、质量和可及性三大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其正确性。互联网医疗像每个新生业务一样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质疑,这个业务也会在不断调整中修正和进化,但其业务价值和市场潜力毋庸置疑。
互联网医疗不是传统医疗的颠覆者,不应游离在医疗服务之外,而是现代医疗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黄牛、飞刀等都是业务演进中阶段性的形态。参与诊疗过程、参与患者服务、参与用药管理都是互联网医疗大有发展的机会。优秀的从业公司要深入医疗核心业务,策略性发展长期能力。传统医疗机构应主动借助互联网能力优化患者结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一样应该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置于业务的首位。如何更精准的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病例分析,如何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如何提供更及时、更低成本,同时对质量不妥协的服务是从业者应该持续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虽然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事物,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患者隐私、数据安全,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应该密切合作、积极应对。但是主动性研究业务风险和研究应对方法要好于在业务发展初期就一棒子打死,关闭发展通道,失去我国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抄近路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

春雨医生下一步臆想

张琨写给春雨医生的内部信中表示,“感谢三位创始人和现在及曾经的春雨同事们,完成了创业从〇到一的过程,将一个初创企业发展为互联网医疗的领军企业,让春雨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有一个很高的平台”。他同时表示,“春雨团队对移动医疗事业的坚定、对春雨业务的信心,是这家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基础,在感动的同时,我为你们骄傲!”
关于春雨医生的下一步发展,张琨透露了概要性的规划。他表示,将带领管理团队,在继承张锐先生的理念和成果的同时,继续深耕互联网医疗领域,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商业价值。
以健康、亚健康人群、患者和家庭为中心,提供实用、有效的健康服务,并持续丰富这些服务的内容。
与医院、医生集团、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类线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合作,帮助他们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与医疗服务行业上下游生态伙伴一起,持续打造能创造价值,能解决,能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产品。
从张锐未完成的战略规划和结合春雨医生当前的现状,或许张琨将会重点发力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医院。与银川互联网签订了合作,但是搭建并运营好互联网医院,还需要懂医疗又懂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继续Pre-IPO的上市征途。张锐传递出的春雨医生2017年上市的基调,并明确是线上业务上市,将由张琨继续;
3、探索多样化的变现路径。春雨医生面临的变现困境,同样也是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它仍然需要做各种探索,包括综合、垂直,线上、线下,电商、导流,免费、付费、保险,乃至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
随着政策的明朗利好化,会出现越来越多自由执业的医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院,商业健康险的大投入和各种探索,更多大鳄开始投巨资筹建新医院,医保支持移动支付,机器辅助医生更高效工作……而这些,都将利好整个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和创新者。
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的各种尝试,是在持续优化整个医疗行业的固有弊端,优化人们习惯多年的就医方式。春雨医生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引领者之一,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内心都非常清楚春雨医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随着春雨医生新一任CEO的确认,动脉网也期待它可以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查看全部


图右为春雨医生新任CEO张琨
4月17日,张琨在个人自媒体账号(张琨随笔,公众号:ZKmemo)中写道,“春雨大家庭的同志们,大家好!五月开始,我将与春雨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扛起张锐的大旗,在移动医疗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随即,动脉网联系了春雨医生公关总监谭万能,他已确定张琨将接棒春雨医生新任CEO,并于5月份正式上班。
此前,春雨医生的CEO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此前,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战略发布会,动脉网当时采访了曾柏毅,并发布了文章《春雨医生联席CEO曾柏毅:我们选择银川建互联网医院的三大理由》。
随着张琨的加入,意味着在张锐意外离世之后,春雨医生迎来了新的领头人。张琨是何许人?对于春雨医生来说,他的加入会有哪些裨益?春雨医生的下一步有何打算?动脉网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张锐未完成的战略
如果此刻时间可以回到2011年7月19日,我们依稀记得,当年张锐提及自己的家人是医生,目睹医生之不易与病人之艰难,为此他创办了春雨医生。产品的名字是CTO曾柏毅望着窗外的雨提议取名“春雨”。
张锐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绘过春雨医生的版图:未来五年的规划设想和上市的时间表。他说:“在战略层面,春雨医生是做医患关系,切入点是做轻问诊;第二个战略是推空中医院,把医生凸显出来,让医生跟用户直接联系,可以称作平台关系;第三个就是推出私人医生,让医患建立长期关系。”
张锐还谈到,“线上诊断、健康管护、慢病管理和医疗超市,是公司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规划。我坚信到2020年,不会再有人质疑线上诊断的有效性。”2014年,春雨医生在C轮中融资5000万美元,“我今年还会做D轮融资,要把整个商业模式运转起来,最迟2017年上市。”
从创办至今经历了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保险等几个阶段,期间包括了各种的尝试、合作。但张锐唯一不变的是,也是春雨医生一直坚定的围绕医患关系。他曾说:“让医生和患者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联通,这才是移动医疗的本质。”
曾经因为张锐的言论过于超前,备受争议。比如,他认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将在2015年底结束。对于这种预判,从创业之初,便有不少人质疑甚至不屑。
然而,每一次张锐的预判,均会被时间验证:方向和预判是正确。就像他最初创业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自掏腰包,进入在当时还作为新鲜事物移动医疗行业,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的移动医疗竟会这般火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6年10月6日,张锐因心梗突发离世,享年44岁。这让移动医疗行业创业人士唏嘘,更让春雨医生的投资人猝不及防,在此之前,春雨医生经过数轮融资,估值逼近10亿美金,并且已经启动了上市计划,而张锐是最重要的执行者以及大股东。
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张锐是一名先行者。他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媒体行业跨界到移动医疗,引领着这个行业从0到1的蜕变,让更多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去履行1到N……的过程。
如今,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布满了医院、医生、患者之间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重度垂直的闭环模式受到追捧,轻资产模式、互联网+医疗或者医疗+互联网等概念遍地开花。而入场的创业者们则在全国范围内为了抢夺流量、入口展开厮杀。仿佛用户手上那几英寸屏幕的手机或平板,便决定了这个年代的胜负。


  • 失去张锐的春雨医生,最近可好?


一直以来,春雨医生的盈利能力一直受到外界质疑,张锐曾表示,春雨医生将依靠保险模式盈利。“事实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春雨医生便与国内知名的大保险公司达成了合作。
2016年6月,张锐在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春雨医生已完成12亿融资Pre-IPO环节,2015年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计划分拆打包上市,目前A股并购或者新三板两大方案尚在踟蹰。
据了解,春雨医生分拆上市的背后,投资人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在张锐创业这五年里,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需要看到回报,分拆上市便成为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法。
但一位接近张锐的人士则表示,分拆上市可能并不符合张锐本身的想法,他更希望的是把春雨医生整体带上资本市场。
遗憾的是,张锐的意外去世,他已经无法实现亲手把春雨医生带上资本市场的梦想。
鲜为人知的是,张锐的爷爷是一名中医,父亲是一个医院的院长,他父亲曾不断地问张锐,“你的方法安全吗?”“你能赚钱吗?”
张锐的妻子也曾发文:“六年光阴,长发齐腰,全部剪断,伴君远游。我在人间,照顾爹娘,努力安好,践行君愿。”表达对他深深的爱意和不舍。
张锐带着遗憾走了,春雨医生的事业还在往前走。其CEO的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
就张锐的股权继承问题,也被各大媒体关注。由于春雨医生多次融资,根据上述股权结构,可以看出,包括蓝驰创投、中金佳泰等公司都是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那么也有可能,张锐的股权被投资人回购,至于哪家回购,就看后续事情的演变发展了。
后续,春雨也没有发布与股权相关的信息,相信这一问题已有一个好的结局方案。此后,关于春雨的信息也相对以前少了许多。
春雨医生重回公众视野,应该是在2017年3月19日,一则关于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信息被公诸于众,标志着春雨医生也将进军互联网医院领域。联席CEO曾柏毅在接受动脉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番春雨医生决定进入互联网医院领域,是因为医疗的地域属性,不能仅仅靠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就能接入所有的资源。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去拓展差异化的业务。以互联网医院平台,与线上平台互为补充,并差异化其业务内容,有望更快实现全环节医疗的互联网化,最终解决线上医疗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 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们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顾过去,春雨医生没有全职CEO已经超过了6个月,而这段时间里,医疗移动医疗行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张锐同样掘金寻医问诊行业的创业者,均成长为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如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就医160等。
在互联网医疗变革为互联网医院之后,春雨医生同样需要面对这帮老朋友。
自从2015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大会期间“互联网医院”瞬间爆红,到2016年40余家互联网医院争先恐后地挂牌。其中,微医已在全国布局了19家互联网医院,实现“医药险”闭环,拥有丰富的患者资源、专家资源、医院资源和政府资源,构建了全国最大互联网医联体。
而在前不久,好大夫在线也宣布完成D轮融资。好大夫在线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医生和患者资源,截至2016年底,总服务患者数达到3274万人,医生数达到14.2万人。至2017年3月,已经收录了全国7500家正规医院的49万名医生,其中14.5万名完成了实名注册。
另一位入局的玩家是丁香园,产品是丁香医生,其团队主要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以丁香医生、丁香妈妈、健康头条等为主的微信新媒体矩阵,运营粉丝数超2000万;另一条业务线,则是主打付费问诊的丁香医生App。
深圳还诞生了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罗宁政一直表示: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连接代表关系,而拥有代表物质!随着政策不断地放开,就医160平台已经接入全国3000多家大型医院,平台注册用户超1亿人,注册医生50万人左右,用户使用频次超过3亿人次……
从这些竞争企业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张锐曾经的预判,那些被人忽视和不屑的观点,正影响着前仆后继的创业者,凭借着这点滴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曾经他提到的“空中医院”,类似现在的“互联网医院”;以保险盈利的思维,也成为移动医疗变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 董事会认同张琨,是最合适的CEO


沉默许久的春雨医生,即将迎来新任CEO张琨。他是国内为数不多既懂医疗,又懂互联网的跨界人才。
张琨,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士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英国Warwick University医学院硕士医学信息学专业,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和约翰霍普金斯联合医院管理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IBM公司、埃森哲咨询公司和华润医疗集团。
加盟春雨医生之前,张琨担任华润医疗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咨询、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卫生信息化和医疗质量管理等领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名老兵,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浪潮时参与了在线医疗信息及服务平台“中华医疗网”的创立。他坚信信息技术在帮助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价值。这次加入春雨医生,也是对事业初心的回归。
春雨医生董事会经过仔细地考察评价后,认为张琨是春雨医生新任CEO的合适人选:一方面,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互联网医疗已经越来越接近医疗的本质,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曾柏毅先生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正在加速融合”。
作为医疗从业人员,张琨加盟春雨医生,也可以视为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快的信号;另一方面,医院信息系统的移动互联网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信息化系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进化成移动解决方案,他在这方面也是经验丰富的好手。
此外,张琨对互联网医疗也有着独到见解。
他曾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互联网是解决医疗服务费用、质量和可及性三大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其正确性。互联网医疗像每个新生业务一样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质疑,这个业务也会在不断调整中修正和进化,但其业务价值和市场潜力毋庸置疑。
互联网医疗不是传统医疗的颠覆者,不应游离在医疗服务之外,而是现代医疗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黄牛、飞刀等都是业务演进中阶段性的形态。参与诊疗过程、参与患者服务、参与用药管理都是互联网医疗大有发展的机会。优秀的从业公司要深入医疗核心业务,策略性发展长期能力。传统医疗机构应主动借助互联网能力优化患者结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一样应该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置于业务的首位。如何更精准的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病例分析,如何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如何提供更及时、更低成本,同时对质量不妥协的服务是从业者应该持续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虽然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事物,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患者隐私、数据安全,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应该密切合作、积极应对。但是主动性研究业务风险和研究应对方法要好于在业务发展初期就一棒子打死,关闭发展通道,失去我国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抄近路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


  • 春雨医生下一步臆想


张琨写给春雨医生的内部信中表示,“感谢三位创始人和现在及曾经的春雨同事们,完成了创业从〇到一的过程,将一个初创企业发展为互联网医疗的领军企业,让春雨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有一个很高的平台”。他同时表示,“春雨团队对移动医疗事业的坚定、对春雨业务的信心,是这家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基础,在感动的同时,我为你们骄傲!”
关于春雨医生的下一步发展,张琨透露了概要性的规划。他表示,将带领管理团队,在继承张锐先生的理念和成果的同时,继续深耕互联网医疗领域,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商业价值。
以健康、亚健康人群、患者和家庭为中心,提供实用、有效的健康服务,并持续丰富这些服务的内容。
与医院、医生集团、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类线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合作,帮助他们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与医疗服务行业上下游生态伙伴一起,持续打造能创造价值,能解决,能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产品。
从张锐未完成的战略规划和结合春雨医生当前的现状,或许张琨将会重点发力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医院。与银川互联网签订了合作,但是搭建并运营好互联网医院,还需要懂医疗又懂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继续Pre-IPO的上市征途。张锐传递出的春雨医生2017年上市的基调,并明确是线上业务上市,将由张琨继续;
3、探索多样化的变现路径。春雨医生面临的变现困境,同样也是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它仍然需要做各种探索,包括综合、垂直,线上、线下,电商、导流,免费、付费、保险,乃至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
随着政策的明朗利好化,会出现越来越多自由执业的医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院,商业健康险的大投入和各种探索,更多大鳄开始投巨资筹建新医院,医保支持移动支付,机器辅助医生更高效工作……而这些,都将利好整个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和创新者。
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的各种尝试,是在持续优化整个医疗行业的固有弊端,优化人们习惯多年的就医方式。春雨医生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引领者之一,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内心都非常清楚春雨医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随着春雨医生新一任CEO的确认,动脉网也期待它可以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卫计委互联网诊疗意见遭泄露,互联网医疗由虚向实,重大利好

独角兽工作室&&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2 次浏览 • 2017-05-18 19:03 • 来自相关话题

今天上午10:28,某微信群里某群友(别想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群友名字的)突然晒出一份国家卫计委的征求意见稿文件,咱独角兽工作室拿出十二分的敏感度,认识到该文件的重要意义,于11:16分推送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并附上了文件全文,瞬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然后我就得意洋洋滴觉得自己抢了个大新闻,直到读者们纷纷提醒该文件的信息公开形式是:不予公开。作为遵纪守法典范的独角兽小伙伴们,毅然决然滴立即删除了原文。







不过删除之前我又认真学习了一下文件,把学习的心得体会记录了下来,觉得有必要分享出来,避免大家出现理解偏差。
首先、本次由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出的征求意见函,包含两个文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里对某些私自截留了后一个文件的媒体编辑同学要进行批评,断章取义不可取啊。敲黑板,注意知识点:根据名称可知,国家卫计委的方向是“推进互联医疗服务发展”的,并不是某些同学想象的”让企业先哭起来”
其次,大方向清楚了之后,我们再来看方法: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目的有两个,在第一条就写得很清楚: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诊疗(或类诊疗,比如称之为咨询)行为也红红火火,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医疗机构乃至药企、器械公司都积极参与进来。由于一直没有正式发布相关管理规范,所以互联网医疗就是伴随着争议成长起来的,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发展得相当不错。而互联网医疗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国家认可的正式管理办法作为基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要有管理办法,不管是严格管理还是放开管理,就一定比没有强。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无数次遇到咨询:互联网可以做诊疗吗?哪些行为属于互联网诊疗行为?没有实体医院的网上诊疗行为如何管理?这些问题之前一直都没有标准答案。今天眼看就有标准了,各位从业者照图索骥,就有希望可以直达自己的目标了,而不至于像个没头苍蝇乱碰。你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至于第二个目的: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大家应该还记得1年多前张锐和王杉的那场”打断十八次的辩论“,辩论的画面是这样的:
张锐:互联网方便、高效率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低成本、提高诊疗效果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可以转移支付,降低用户医疗费用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问题点在于,不管互联网诊疗是否足够安全,在早期尚无法证明安全性与线下相当时,安全问题就永远是容易受人攻击的。王杉院长的意思是:不管你安全不安全,反正我不相信你安全。
本次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准入、资质、开展科目、人员和设施要求、不同疾病和诊疗阶段的具体方法、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和监督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换句话说,互联网诊疗与原有的线下诊疗在同一起跑线,“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安全问题受到攻击了”。
你还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这两大目的能实现,在于管理办法中采用了由虚入实的方法,其核心内容在这几点:
1.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也就是说由合法实体医疗机构提供,那么各种管理、标准、监督等都直接使用原实体医疗机构的,这个方法成熟、标准统一、管理经验丰富,可行性自然不是问题
2.慢性病签约服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家庭医生,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签约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条解读同上
3.医疗机构不得对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这都是保证安全的。
4.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批准设置虚拟医疗机构,或者违规备案互联网诊疗活动的,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这一条的解读是最有意思的,按照规定,批准医疗机构一定是有实体的,还要符合各种条件,所以虚拟医疗机构在规定内是批不出来的的。如果批了,那必须得纠正啊。也就是说虚拟医疗机构是不应该存在的。
看到上面最后一条,圈内的同学们都应该明白了,虽然大部分互联网医院都是基于实体医疗机构完成审批的,但某地批或准备批N家虚拟医疗机构催生出来这一管理办法的。无论这管理办法是偏向勇于探索还是偏向安全保守,推出正式的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本身就是进步。虽然比较保守安全的取向,就好像过于保护孩子的妈妈,有时候因为担心安全不敢让孩子上马路医院,但早晚还是要让孩子独立前行。
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本管理办法很多内容与2014年国家卫计委的51号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相近,其中51号文中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我注意到本管理办法中漏掉了医院直接向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的部分,卫计委办公厅的文件效力低于卫计委文件,不太可能这么直接冲突而开历史倒车。估计征求意见之后的正式内容会统一到51号文的内容吧 查看全部
今天上午10:28,某微信群里某群友(别想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群友名字的)突然晒出一份国家卫计委的征求意见稿文件,咱独角兽工作室拿出十二分的敏感度,认识到该文件的重要意义,于11:16分推送了微信公众号文章,并附上了文件全文,瞬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然后我就得意洋洋滴觉得自己抢了个大新闻,直到读者们纷纷提醒该文件的信息公开形式是:不予公开。作为遵纪守法典范的独角兽小伙伴们,毅然决然滴立即删除了原文。

507770-d2b26c95d3ee6e15083eef6bc85cab80.jpg



不过删除之前我又认真学习了一下文件,把学习的心得体会记录了下来,觉得有必要分享出来,避免大家出现理解偏差。
首先、本次由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发出的征求意见函,包含两个文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里对某些私自截留了后一个文件的媒体编辑同学要进行批评,断章取义不可取啊。敲黑板,注意知识点:根据名称可知,国家卫计委的方向是“推进互联医疗服务发展”的,并不是某些同学想象的”让企业先哭起来”
其次,大方向清楚了之后,我们再来看方法: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目的有两个,在第一条就写得很清楚:规范互联网诊疗活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诊疗(或类诊疗,比如称之为咨询)行为也红红火火,无数互联网创业公司、医疗机构乃至药企、器械公司都积极参与进来。由于一直没有正式发布相关管理规范,所以互联网医疗就是伴随着争议成长起来的,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也发展得相当不错。而互联网医疗需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国家认可的正式管理办法作为基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只要有管理办法,不管是严格管理还是放开管理,就一定比没有强。
举一个例子,我曾经无数次遇到咨询:互联网可以做诊疗吗?哪些行为属于互联网诊疗行为?没有实体医院的网上诊疗行为如何管理?这些问题之前一直都没有标准答案。今天眼看就有标准了,各位从业者照图索骥,就有希望可以直达自己的目标了,而不至于像个没头苍蝇乱碰。你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至于第二个目的: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大家应该还记得1年多前张锐和王杉的那场”打断十八次的辩论“,辩论的画面是这样的:
张锐:互联网方便、高效率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低成本、提高诊疗效果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张锐:互联网可以转移支付,降低用户医疗费用
王杉:你能确保安全吗?

问题点在于,不管互联网诊疗是否足够安全,在早期尚无法证明安全性与线下相当时,安全问题就永远是容易受人攻击的。王杉院长的意思是:不管你安全不安全,反正我不相信你安全。
本次管理办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准入、资质、开展科目、人员和设施要求、不同疾病和诊疗阶段的具体方法、责任主体、法律责任和监督等各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换句话说,互联网诊疗与原有的线下诊疗在同一起跑线,“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安全问题受到攻击了”。
你还要说这不是利好,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我是不信。
这两大目的能实现,在于管理办法中采用了由虚入实的方法,其核心内容在这几点:
1.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由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提供。也就是说由合法实体医疗机构提供,那么各种管理、标准、监督等都直接使用原实体医疗机构的,这个方法成熟、标准统一、管理经验丰富,可行性自然不是问题
2.慢性病签约服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家庭医生,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签约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条解读同上
3.医疗机构不得对首诊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允许开展的互联网诊疗活动仅限于医疗机构间的远程医疗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慢性病签约服务,这都是保证安全的。
4.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批准设置虚拟医疗机构,或者违规备案互联网诊疗活动的,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纠正。这一条的解读是最有意思的,按照规定,批准医疗机构一定是有实体的,还要符合各种条件,所以虚拟医疗机构在规定内是批不出来的的。如果批了,那必须得纠正啊。也就是说虚拟医疗机构是不应该存在的。
看到上面最后一条,圈内的同学们都应该明白了,虽然大部分互联网医院都是基于实体医疗机构完成审批的,但某地批或准备批N家虚拟医疗机构催生出来这一管理办法的。无论这管理办法是偏向勇于探索还是偏向安全保守,推出正式的互联网医疗管理办法本身就是进步。虽然比较保守安全的取向,就好像过于保护孩子的妈妈,有时候因为担心安全不敢让孩子上马路医院,但早晚还是要让孩子独立前行。
这,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有趣的是,可以看到本管理办法很多内容与2014年国家卫计委的51号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相近,其中51号文中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定义: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下简称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我注意到本管理办法中漏掉了医院直接向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的部分,卫计委办公厅的文件效力低于卫计委文件,不太可能这么直接冲突而开历史倒车。估计征求意见之后的正式内容会统一到51号文的内容吧

未来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互联网医疗+面对面诊疗

独角兽工作室&&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180 次浏览 • 2017-05-18 19:03 • 来自相关话题

编者按:毋容置疑,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互联网医疗、传统医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近日,知名医疗信息化专家陈金雄指出: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
未来,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互联网医疗+面对面诊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HIT专家网news
作者:陈金雄
现代医疗逐渐构建了以实体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业务模式,由于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型医生周期长、难度大,医疗资源特别是高水平的医生资源极度短缺。这些有限的资源在传统医疗业务模式下还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医疗可及性难以企及,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质量差和矛盾深等深层次问题尽管多方努力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健康医疗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医疗业务模式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
正是因为传统医疗面临这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矛盾,人类寄希望于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甫一出现就得到强烈关注。尽管困难重重,几年来仍然在争议中砥砺前行,给健康和医疗带来巨大的变化。诊疗流程、诊疗模式、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互联网医院(暂且还允许这么称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有36家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院,2017年以来有更多医疗机构准备构建互联网医院。
为了更好地说明互联网医疗,还是应从医疗业务本质来看待互联网医疗。与智能医疗不同,互联网医疗还是由有资质的医生为有医疗需求的人提供诊疗服务,唯一的区别是传统医疗是面对面,而互联网医疗是在线上通过语音和视频、结合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病历等提供诊疗服务。
要回答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或在什么条件下可行,首先就要来回答为什么要面对面进行诊疗,是否所有的疾病在任何情况都需要面对面诊疗,谁有权利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
为什么要面对面诊疗?第一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以前没有别的形式,只能面对面。
第二个理由是取证的需要。医疗业务范围主要有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服务等,证据是诊断的前提和基础,证据、诊断和治疗的三者关系为:证据是否充分,决定诊断是否正确;诊断是否正确,又决定治疗的过程和结果(参考张中南的《唤醒医疗》)。
面对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更真实采集体征信息,也就是证据,所以中医要求望闻问切,西医要求望触扣听,另外面对面确实有利于更深入的沟通,特别是情感交流。
基于面对面的诊疗模式和业务过程
当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面对面已经采集到证据足够做出诊断时,就可以进入到后续的治疗阶段。
当然人体和疾病毕竟太复杂,面对面也不能凭医生经验和患者主诉采集到所有的证据。当医生认为面对面采集的证据不足以做出诊断时,医生就会借助现代科技发明的DR、CT、MRI等影像设备和各种检验检测设备来帮助进行诊断,而临床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子病历系统发展为管理这些临床诊疗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和手段,让医生能够更便捷、更及时和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临床诊疗信息,从而更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当医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发展到现代的循证医学以后,检查检验等设备采集的证据就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大部分疾病医生不能仅仅依靠面对面就能做出诊断时,辅助检查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当然,医学会针对各种疾病制定治疗指南,对诊疗行为进行规范。正因为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反而不能过分要求必须做什么,既然医生都是经过培训有专业资质的,那就要信任医生,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体和责任者。
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也就是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除了面对面,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见下图)。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很容易成为医患诊疗的入口,至于到底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诊疗、还是需要面对面线下诊疗,关键取决于医生的判断和证据的需要。
当医生认为互联网上足以采集到足够的证据,或者直接可以通过检查检验来进一步诊断而无需面对面时,就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诊疗。当医生认为通过互联网还不足以采集足够的证据信息需要面对面问诊时,可通过预约平台预约线下进行诊疗。因此,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
面对面会跟检查检验一样作为采集证据的一种手段,至于到底采取哪种手段更容易采集到足够的证据,完全是有资质医生的行为。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医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根本,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疾病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经验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互联网医疗仅仅是多了一个更便捷的途径而已。况且对有些偏远山区和海岛,也许互联网医疗是唯一的救命途径。
另外从采集证据的角度讲,面对面只能采集当前信息、当次信息。而互联网结合可穿戴设备可以更实时地采集连续和动态信息,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产生的大数据更有利于智能诊疗。当然,互联网不方便采集外在的和情感的信息。
通过最近几天的讨论,感觉不少争议是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不同上,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用了互联网医疗就不要面对面,就不要检查检验,医生完全凭线上问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的甚至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医院,不要医生;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监管或者逃避监管。
因此在这里说明一下,至少笔者理解的互联网医疗依然是有资质的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只不过以前只能面对面,现在增加了线上这么一个手段。有了互联网医疗并不排斥面对面,更不会排斥借助检查和检验设备进一步取证和辅助诊断,医生依然是医疗的主体,有决定性的作用。
医疗有其客观的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的一种新手段,同样要遵循医疗的客观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线下医疗行为如果缺失信息系统,其实医疗质量监管会更加困难。互联网医疗天生是基于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会更完备,从监管角度一定会到位。
互联网医疗有何意义?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医疗业务模式和医疗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书中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是改变医疗模式。移动医疗将在前端的诊疗和后端的康复上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随着慢性病的高发、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预防性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移动医疗非常契合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从健康数据的掌握到诊疗后的服药、运动等一系列的流程,移动医疗都能提供很好的管理模式。病人可以在医生的辅助下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因此,医疗业务范围从以治病救人为主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疾病诊疗和康复等医疗业务。
二是重塑服务形态。远程诊疗、智能诊疗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通过互联网技术,患者在云医院看病,线上医生开检查检验单,患者到线下检查检验机构检查检验,检查检验机构同步将结果提供给患者和诊所医生,医生开出在线处方,患者在线上药店购药,药店配送到家,可穿戴设备甚至会把大部分检查检验逐步移到线上,这样的诊疗行为会逐渐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医疗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可及性强。跨地域远程问诊可以突破医疗资源的地理障碍,边远海岛山区的患者也能通过移动医疗平台享受到大城市医生的问诊。
第二,便利性强。春雨医生首次回应时间是4分钟,这在实体医院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有效性强。面对面诊疗的核心其实就是更真实地采集信息,互联网可以进行更长期、更实时、更准确的数据采集,建立患者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
第四,协同性强。跨国跨学科医疗协同将会成为可能。
第五,针对性强。医患可以跨越医院建立点对点关系。
第六,管理性强。EHR(电子健康档案)汇聚基因、健康、化验、病理和环境健康医疗消费等丰富数据。这样全球任何一个医生都可以利用患者的档案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EHR将成为数字医患关系的中枢和纽带。
第七,智能化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与电子健康档案结合必然产生医疗大数据,医生、医疗大数据与机器人会协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生不再是单打独斗。
第八,利用率高。智能和有效的医患匹配可以让医生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可以让医生同时管理更多的患者,EHR、医疗大数据和机器人可以让医生更高效地工作。
三是倒逼医院改革。医院的中心化和垄断地位会被打破,这会倒逼医院改革,迫使医院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注重患者的健康需求,把低频、偶发、被动的就诊行为变成高频、主动的健康行为,破除以药补医和以检查养医,改革管理体制,推进价格调整,推动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这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医联体、人事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等制度的建立。
四是再造服务流程。过去患者去医院挂号、候诊、检查和取药等,只能被动等待,移动医疗则可以逆转两者的地位,就诊者可以通过移动手段挂号、缴费、远程候诊、查取检查报告等,就诊过程不再需要排长队,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服务平台会发送各种提醒信息,并会提前提醒就诊者当前所处的位置和前面候诊的人数,让就诊者能更合理地安排,随时掌握并调整候诊时间。在服务流程中,医院的挂号环节也可以转移到线上完成,用户直接去医院就诊,从而节省用户时间。在服务链条中,用户可以在线预约医生,线下直接去找医生就诊。
五是降低医疗成本。移动医疗的核心是预防性医疗,无论是前端的问诊还是后端的康复,移动医疗都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疾病发生率,进而降低医疗费用。即使是疾病诊疗,线上问诊、远程诊断、智能诊疗和线上+线下诊疗模式也都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随着充分的医疗市场竞争、价值医疗和控制再住院率等新的政策推行,医疗机构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健康与疾病管理、线上诊疗与病后康复管理,从而更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临床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35%的住院时间等。

【作者简介】
陈金雄: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布道者,《迈向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互联网+医疗健康》丛书主编。
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字医疗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先后被《计算机世界》评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突出贡献奖,被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评为中国信息化年度优秀人物和《IT经理世界》评为中国优秀CIO ,被中国IT价值联盟评为全国最有价值CIO。2009年被美国《信息周刊》评为全球50个优秀CIO。 查看全部
编者按:毋容置疑,互联网发展至今,已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于互联网医疗、传统医疗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近日,知名医疗信息化专家陈金雄指出: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
未来,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非此即彼,而应是互联网医疗+面对面诊疗。

507770-3fcd73a4944ebdb01d79620b6060eef8.jpg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HIT专家网news
作者:陈金雄
现代医疗逐渐构建了以实体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业务模式,由于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型医生周期长、难度大,医疗资源特别是高水平的医生资源极度短缺。这些有限的资源在传统医疗业务模式下还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医疗可及性难以企及,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质量差和矛盾深等深层次问题尽管多方努力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对健康医疗的需求不断提升,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以诊疗为核心和面对面诊疗的医疗业务模式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
正是因为传统医疗面临这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矛盾,人类寄希望于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医疗甫一出现就得到强烈关注。尽管困难重重,几年来仍然在争议中砥砺前行,给健康和医疗带来巨大的变化。诊疗流程、诊疗模式、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互联网医院(暂且还允许这么称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有36家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院,2017年以来有更多医疗机构准备构建互联网医院。
为了更好地说明互联网医疗,还是应从医疗业务本质来看待互联网医疗。与智能医疗不同,互联网医疗还是由有资质的医生为有医疗需求的人提供诊疗服务,唯一的区别是传统医疗是面对面,而互联网医疗是在线上通过语音和视频、结合可穿戴设备和电子病历等提供诊疗服务。
要回答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或在什么条件下可行,首先就要来回答为什么要面对面进行诊疗,是否所有的疾病在任何情况都需要面对面诊疗,谁有权利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
为什么要面对面诊疗?第一个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以前没有别的形式,只能面对面。
第二个理由是取证的需要。医疗业务范围主要有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服务等,证据是诊断的前提和基础,证据、诊断和治疗的三者关系为:证据是否充分,决定诊断是否正确;诊断是否正确,又决定治疗的过程和结果(参考张中南的《唤醒医疗》)。
面对面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更真实采集体征信息,也就是证据,所以中医要求望闻问切,西医要求望触扣听,另外面对面确实有利于更深入的沟通,特别是情感交流。
基于面对面的诊疗模式和业务过程
当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认为面对面已经采集到证据足够做出诊断时,就可以进入到后续的治疗阶段。
当然人体和疾病毕竟太复杂,面对面也不能凭医生经验和患者主诉采集到所有的证据。当医生认为面对面采集的证据不足以做出诊断时,医生就会借助现代科技发明的DR、CT、MRI等影像设备和各种检验检测设备来帮助进行诊断,而临床信息系统特别是电子病历系统发展为管理这些临床诊疗信息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和手段,让医生能够更便捷、更及时和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各种临床诊疗信息,从而更有利于诊断和治疗。
当医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发展到现代的循证医学以后,检查检验等设备采集的证据就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当大部分疾病医生不能仅仅依靠面对面就能做出诊断时,辅助检查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当然,医学会针对各种疾病制定治疗指南,对诊疗行为进行规范。正因为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反而不能过分要求必须做什么,既然医生都是经过培训有专业资质的,那就要信任医生,医生是医疗行为的主体和责任者。
互联网医疗是否可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也就是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除了面对面,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见下图)。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诊疗行为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很容易成为医患诊疗的入口,至于到底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诊疗、还是需要面对面线下诊疗,关键取决于医生的判断和证据的需要。
当医生认为互联网上足以采集到足够的证据,或者直接可以通过检查检验来进一步诊断而无需面对面时,就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诊疗。当医生认为通过互联网还不足以采集足够的证据信息需要面对面问诊时,可通过预约平台预约线下进行诊疗。因此,互联网医疗和面对面诊疗会成为很好的协同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关系
面对面会跟检查检验一样作为采集证据的一种手段,至于到底采取哪种手段更容易采集到足够的证据,完全是有资质医生的行为。正如不能因为面对面采集证据的局限性而限制面对面诊疗一样,也不能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局限性而限制互联网医疗。医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根本,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疾病的情况以及自己的经验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互联网医疗仅仅是多了一个更便捷的途径而已。况且对有些偏远山区和海岛,也许互联网医疗是唯一的救命途径。
另外从采集证据的角度讲,面对面只能采集当前信息、当次信息。而互联网结合可穿戴设备可以更实时地采集连续和动态信息,可以更有效地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产生的大数据更有利于智能诊疗。当然,互联网不方便采集外在的和情感的信息。
通过最近几天的讨论,感觉不少争议是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不同上,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用了互联网医疗就不要面对面,就不要检查检验,医生完全凭线上问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的甚至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医院,不要医生;有的把互联网医疗理解为不要监管或者逃避监管。
因此在这里说明一下,至少笔者理解的互联网医疗依然是有资质的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行为,只不过以前只能面对面,现在增加了线上这么一个手段。有了互联网医疗并不排斥面对面,更不会排斥借助检查和检验设备进一步取证和辅助诊断,医生依然是医疗的主体,有决定性的作用
医疗有其客观的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的一种新手段,同样要遵循医疗的客观规律、治疗原则和监管办法。线下医疗行为如果缺失信息系统,其实医疗质量监管会更加困难。互联网医疗天生是基于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会更完备,从监管角度一定会到位。
互联网医疗有何意义?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医疗业务模式和医疗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笔者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一书中归纳了以下几点:
一是改变医疗模式。移动医疗将在前端的诊疗和后端的康复上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随着慢性病的高发、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预防性医疗的时代已经到来。移动医疗非常契合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从健康数据的掌握到诊疗后的服药、运动等一系列的流程,移动医疗都能提供很好的管理模式。病人可以在医生的辅助下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因此,医疗业务范围从以治病救人为主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疾病诊疗和康复等医疗业务。
二是重塑服务形态。远程诊疗、智能诊疗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通过互联网技术,患者在云医院看病,线上医生开检查检验单,患者到线下检查检验机构检查检验,检查检验机构同步将结果提供给患者和诊所医生,医生开出在线处方,患者在线上药店购药,药店配送到家,可穿戴设备甚至会把大部分检查检验逐步移到线上,这样的诊疗行为会逐渐成为新常态。互联网医疗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可及性强。跨地域远程问诊可以突破医疗资源的地理障碍,边远海岛山区的患者也能通过移动医疗平台享受到大城市医生的问诊。
第二,便利性强。春雨医生首次回应时间是4分钟,这在实体医院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有效性强。面对面诊疗的核心其实就是更真实地采集信息,互联网可以进行更长期、更实时、更准确的数据采集,建立患者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
第四,协同性强。跨国跨学科医疗协同将会成为可能。
第五,针对性强。医患可以跨越医院建立点对点关系。
第六,管理性强。EHR(电子健康档案)汇聚基因、健康、化验、病理和环境健康医疗消费等丰富数据。这样全球任何一个医生都可以利用患者的档案数据对患者进行诊断。EHR将成为数字医患关系的中枢和纽带。
第七,智能化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与电子健康档案结合必然产生医疗大数据,医生、医疗大数据与机器人会协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生不再是单打独斗。
第八,利用率高。智能和有效的医患匹配可以让医生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可以让医生同时管理更多的患者,EHR、医疗大数据和机器人可以让医生更高效地工作。
三是倒逼医院改革。医院的中心化和垄断地位会被打破,这会倒逼医院改革,迫使医院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注重患者的健康需求,把低频、偶发、被动的就诊行为变成高频、主动的健康行为,破除以药补医和以检查养医,改革管理体制,推进价格调整,推动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这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医联体、人事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医师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等制度的建立。
四是再造服务流程。过去患者去医院挂号、候诊、检查和取药等,只能被动等待,移动医疗则可以逆转两者的地位,就诊者可以通过移动手段挂号、缴费、远程候诊、查取检查报告等,就诊过程不再需要排长队,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服务平台会发送各种提醒信息,并会提前提醒就诊者当前所处的位置和前面候诊的人数,让就诊者能更合理地安排,随时掌握并调整候诊时间。在服务流程中,医院的挂号环节也可以转移到线上完成,用户直接去医院就诊,从而节省用户时间。在服务链条中,用户可以在线预约医生,线下直接去找医生就诊。
五是降低医疗成本。移动医疗的核心是预防性医疗,无论是前端的问诊还是后端的康复,移动医疗都能有效地降低病人的疾病发生率,进而降低医疗费用。即使是疾病诊疗,线上问诊、远程诊断、智能诊疗和线上+线下诊疗模式也都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随着充分的医疗市场竞争、价值医疗和控制再住院率等新的政策推行,医疗机构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健康与疾病管理、线上诊疗与病后康复管理,从而更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移动医疗服务效果的临床研究显示,出院后的远程监护可将病人的全部医疗费用降低42%,延长看医生的时间间隔71%,降低35%的住院时间等。


【作者简介】
陈金雄:医疗信息化长期耕耘者、探索者与布道者,《迈向智能医疗》、《互联网+医疗健康》与《互联网+基因空间》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互联网+医疗健康》丛书主编。
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字医疗技术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
先后被《计算机世界》评为推动中国信息化突出贡献奖,被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评为中国信息化年度优秀人物和《IT经理世界》评为中国优秀CIO ,被中国IT价值联盟评为全国最有价值CIO。2009年被美国《信息周刊》评为全球50个优秀CIO。


昨天新CEO确认之后,明天春雨医生将走向何处?

动脉网&&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4 次浏览 • 2017-04-26 21:34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右为春雨医生新任CEO张琨
4月17日,张琨在个人自媒体账号(张琨随笔,公众号:ZKmemo)中写道,“春雨大家庭的同志们,大家好!五月开始,我将与春雨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扛起张锐的大旗,在移动医疗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随即,动脉网联系了春雨医生公关总监谭万能,他已确定张琨将接棒春雨医生新任CEO,并于5月份正式上班。
此前,春雨医生的CEO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此前,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战略发布会,动脉网当时采访了曾柏毅,并发布了文章《春雨医生联席CEO曾柏毅:我们选择银川建互联网医院的三大理由》。
随着张琨的加入,意味着在张锐意外离世之后,春雨医生迎来了新的领头人。张琨是何许人?对于春雨医生来说,他的加入会有哪些裨益?春雨医生的下一步有何打算?动脉网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张锐未完成的战略
如果此刻时间可以回到2011年7月19日,我们依稀记得,当年张锐提及自己的家人是医生,目睹医生之不易与病人之艰难,为此他创办了春雨医生。产品的名字是CTO曾柏毅望着窗外的雨提议取名“春雨”。
张锐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绘过春雨医生的版图:未来五年的规划设想和上市的时间表。他说:“在战略层面,春雨医生是做医患关系,切入点是做轻问诊;第二个战略是推空中医院,把医生凸显出来,让医生跟用户直接联系,可以称作平台关系;第三个就是推出私人医生,让医患建立长期关系。”
张锐还谈到,“线上诊断、健康管护、慢病管理和医疗超市,是公司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规划。我坚信到2020年,不会再有人质疑线上诊断的有效性。”2014年,春雨医生在C轮中融资5000万美元,“我今年还会做D轮融资,要把整个商业模式运转起来,最迟2017年上市。”
从创办至今经历了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保险等几个阶段,期间包括了各种的尝试、合作。但张锐唯一不变的是,也是春雨医生一直坚定的围绕医患关系。他曾说:“让医生和患者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联通,这才是移动医疗的本质。”
曾经因为张锐的言论过于超前,备受争议。比如,他认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将在2015年底结束。对于这种预判,从创业之初,便有不少人质疑甚至不屑。
然而,每一次张锐的预判,均会被时间验证:方向和预判是正确。就像他最初创业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自掏腰包,进入在当时还作为新鲜事物移动医疗行业,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的移动医疗竟会这般火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6年10月6日,张锐因心梗突发离世,享年44岁。这让移动医疗行业创业人士唏嘘,更让春雨医生的投资人猝不及防,在此之前,春雨医生经过数轮融资,估值逼近10亿美金,并且已经启动了上市计划,而张锐是最重要的执行者以及大股东。
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张锐是一名先行者。他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媒体行业跨界到移动医疗,引领着这个行业从0到1的蜕变,让更多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去履行1到N……的过程。
如今,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布满了医院、医生、患者之间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重度垂直的闭环模式受到追捧,轻资产模式、互联网+医疗或者医疗+互联网等概念遍地开花。而入场的创业者们则在全国范围内为了抢夺流量、入口展开厮杀。仿佛用户手上那几英寸屏幕的手机或平板,便决定了这个年代的胜负。

失去张锐的春雨医生,最近可好?

一直以来,春雨医生的盈利能力一直受到外界质疑,张锐曾表示,春雨医生将依靠保险模式盈利。“事实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春雨医生便与国内知名的大保险公司达成了合作。”
2016年6月,张锐在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春雨医生已完成12亿融资Pre-IPO环节,2015年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计划分拆打包上市,目前A股并购或者新三板两大方案尚在踟蹰。
据了解,春雨医生分拆上市的背后,投资人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在张锐创业这五年里,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需要看到回报,分拆上市便成为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法。
但一位接近张锐的人士则表示,分拆上市可能并不符合张锐本身的想法,他更希望的是把春雨医生整体带上资本市场。
遗憾的是,张锐的意外去世,他已经无法实现亲手把春雨医生带上资本市场的梦想。
鲜为人知的是,张锐的爷爷是一名中医,父亲是一个医院的院长,他父亲曾不断地问张锐,“你的方法安全吗?”“你能赚钱吗?”
张锐的妻子也曾发文:“六年光阴,长发齐腰,全部剪断,伴君远游。我在人间,照顾爹娘,努力安好,践行君愿。”表达对他深深的爱意和不舍。
张锐带着遗憾走了,春雨医生的事业还在往前走。其CEO的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
就张锐的股权继承问题,也被各大媒体关注。由于春雨医生多次融资,根据上述股权结构,可以看出,包括蓝驰创投、中金佳泰等公司都是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那么也有可能,张锐的股权被投资人回购,至于哪家回购,就看后续事情的演变发展了。
后续,春雨也没有发布与股权相关的信息,相信这一问题已有一个好的结局方案。此后,关于春雨的信息也相对以前少了许多。
春雨医生重回公众视野,应该是在2017年3月19日,一则关于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信息被公诸于众,标志着春雨医生也将进军互联网医院领域。联席CEO曾柏毅在接受动脉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番春雨医生决定进入互联网医院领域,是因为医疗的地域属性,不能仅仅靠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就能接入所有的资源。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去拓展差异化的业务。以互联网医院平台,与线上平台互为补充,并差异化其业务内容,有望更快实现全环节医疗的互联网化,最终解决线上医疗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们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顾过去,春雨医生没有全职CEO已经超过了6个月,而这段时间里,医疗移动医疗行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张锐同样掘金寻医问诊行业的创业者,均成长为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如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就医160等。
在互联网医疗变革为互联网医院之后,春雨医生同样需要面对这帮老朋友。
自从2015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大会期间“互联网医院”瞬间爆红,到2016年40余家互联网医院争先恐后地挂牌。其中,微医已在全国布局了19家互联网医院,实现“医药险”闭环,拥有丰富的患者资源、专家资源、医院资源和政府资源,构建了全国最大互联网医联体。
而在前不久,好大夫在线也宣布完成D轮融资。好大夫在线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医生和患者资源,截至2016年底,总服务患者数达到3274万人,医生数达到14.2万人。至2017年3月,已经收录了全国7500家正规医院的49万名医生,其中14.5万名完成了实名注册。
另一位入局的玩家是丁香园,产品是丁香医生,其团队主要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以丁香医生、丁香妈妈、健康头条等为主的微信新媒体矩阵,运营粉丝数超2000万;另一条业务线,则是主打付费问诊的丁香医生App。
深圳还诞生了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罗宁政一直表示: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连接代表关系,而拥有代表物质!随着政策不断地放开,就医160平台已经接入全国3000多家大型医院,平台注册用户超1亿人,注册医生50万人左右,用户使用频次超过3亿人次……
从这些竞争企业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张锐曾经的预判,那些被人忽视和不屑的观点,正影响着前仆后继的创业者,凭借着这点滴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曾经他提到的“空中医院”,类似现在的“互联网医院”;以保险盈利的思维,也成为移动医疗变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董事会认同张琨,是最合适的CEO

沉默许久的春雨医生,即将迎来新任CEO张琨。他是国内为数不多既懂医疗,又懂互联网的跨界人才。
张琨,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士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英国Warwick University医学院硕士医学信息学专业,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和约翰霍普金斯联合医院管理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IBM公司、埃森哲咨询公司和华润医疗集团。
加盟春雨医生之前,张琨担任华润医疗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咨询、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卫生信息化和医疗质量管理等领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名老兵,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浪潮时参与了在线医疗信息及服务平台“中华医疗网”的创立。他坚信信息技术在帮助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价值。这次加入春雨医生,也是对事业初心的回归。
春雨医生董事会经过仔细地考察评价后,认为张琨是春雨医生新任CEO的合适人选:一方面,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互联网医疗已经越来越接近医疗的本质,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曾柏毅先生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正在加速融合”。
作为医疗从业人员,张琨加盟春雨医生,也可以视为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快的信号;另一方面,医院信息系统的移动互联网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信息化系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进化成移动解决方案,他在这方面也是经验丰富的好手。
此外,张琨对互联网医疗也有着独到见解。
他曾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互联网是解决医疗服务费用、质量和可及性三大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其正确性。互联网医疗像每个新生业务一样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质疑,这个业务也会在不断调整中修正和进化,但其业务价值和市场潜力毋庸置疑。
互联网医疗不是传统医疗的颠覆者,不应游离在医疗服务之外,而是现代医疗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黄牛、飞刀等都是业务演进中阶段性的形态。参与诊疗过程、参与患者服务、参与用药管理都是互联网医疗大有发展的机会。优秀的从业公司要深入医疗核心业务,策略性发展长期能力。传统医疗机构应主动借助互联网能力优化患者结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一样应该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置于业务的首位。如何更精准的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病例分析,如何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如何提供更及时、更低成本,同时对质量不妥协的服务是从业者应该持续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虽然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事物,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患者隐私、数据安全,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应该密切合作、积极应对。但是主动性研究业务风险和研究应对方法要好于在业务发展初期就一棒子打死,关闭发展通道,失去我国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抄近路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

春雨医生下一步臆想

张琨写给春雨医生的内部信中表示,“感谢三位创始人和现在及曾经的春雨同事们,完成了创业从〇到一的过程,将一个初创企业发展为互联网医疗的领军企业,让春雨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有一个很高的平台”。他同时表示,“春雨团队对移动医疗事业的坚定、对春雨业务的信心,是这家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基础,在感动的同时,我为你们骄傲!”
关于春雨医生的下一步发展,张琨透露了概要性的规划。他表示,将带领管理团队,在继承张锐先生的理念和成果的同时,继续深耕互联网医疗领域,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商业价值。
以健康、亚健康人群、患者和家庭为中心,提供实用、有效的健康服务,并持续丰富这些服务的内容。
与医院、医生集团、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类线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合作,帮助他们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与医疗服务行业上下游生态伙伴一起,持续打造能创造价值,能解决,能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产品。
从张锐未完成的战略规划和结合春雨医生当前的现状,或许张琨将会重点发力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医院。与银川互联网签订了合作,但是搭建并运营好互联网医院,还需要懂医疗又懂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继续Pre-IPO的上市征途。张锐传递出的春雨医生2017年上市的基调,并明确是线上业务上市,将由张琨继续;
3、探索多样化的变现路径。春雨医生面临的变现困境,同样也是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它仍然需要做各种探索,包括综合、垂直,线上、线下,电商、导流,免费、付费、保险,乃至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
随着政策的明朗利好化,会出现越来越多自由执业的医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院,商业健康险的大投入和各种探索,更多大鳄开始投巨资筹建新医院,医保支持移动支付,机器辅助医生更高效工作……而这些,都将利好整个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和创新者。
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的各种尝试,是在持续优化整个医疗行业的固有弊端,优化人们习惯多年的就医方式。春雨医生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引领者之一,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内心都非常清楚春雨医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随着春雨医生新一任CEO的确认,动脉网也期待它可以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查看全部


图右为春雨医生新任CEO张琨
4月17日,张琨在个人自媒体账号(张琨随笔,公众号:ZKmemo)中写道,“春雨大家庭的同志们,大家好!五月开始,我将与春雨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扛起张锐的大旗,在移动医疗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随即,动脉网联系了春雨医生公关总监谭万能,他已确定张琨将接棒春雨医生新任CEO,并于5月份正式上班。
此前,春雨医生的CEO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此前,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战略发布会,动脉网当时采访了曾柏毅,并发布了文章《春雨医生联席CEO曾柏毅:我们选择银川建互联网医院的三大理由》。
随着张琨的加入,意味着在张锐意外离世之后,春雨医生迎来了新的领头人。张琨是何许人?对于春雨医生来说,他的加入会有哪些裨益?春雨医生的下一步有何打算?动脉网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张锐未完成的战略
如果此刻时间可以回到2011年7月19日,我们依稀记得,当年张锐提及自己的家人是医生,目睹医生之不易与病人之艰难,为此他创办了春雨医生。产品的名字是CTO曾柏毅望着窗外的雨提议取名“春雨”。
张锐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绘过春雨医生的版图:未来五年的规划设想和上市的时间表。他说:“在战略层面,春雨医生是做医患关系,切入点是做轻问诊;第二个战略是推空中医院,把医生凸显出来,让医生跟用户直接联系,可以称作平台关系;第三个就是推出私人医生,让医患建立长期关系。”
张锐还谈到,“线上诊断、健康管护、慢病管理和医疗超市,是公司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规划。我坚信到2020年,不会再有人质疑线上诊断的有效性。”2014年,春雨医生在C轮中融资5000万美元,“我今年还会做D轮融资,要把整个商业模式运转起来,最迟2017年上市。”
从创办至今经历了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保险等几个阶段,期间包括了各种的尝试、合作。但张锐唯一不变的是,也是春雨医生一直坚定的围绕医患关系。他曾说:“让医生和患者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联通,这才是移动医疗的本质。”
曾经因为张锐的言论过于超前,备受争议。比如,他认为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将在2015年底结束。对于这种预判,从创业之初,便有不少人质疑甚至不屑。
然而,每一次张锐的预判,均会被时间验证:方向和预判是正确。就像他最初创业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自掏腰包,进入在当时还作为新鲜事物移动医疗行业,谁也没有想到,今天的移动医疗竟会这般火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6年10月6日,张锐因心梗突发离世,享年44岁。这让移动医疗行业创业人士唏嘘,更让春雨医生的投资人猝不及防,在此之前,春雨医生经过数轮融资,估值逼近10亿美金,并且已经启动了上市计划,而张锐是最重要的执行者以及大股东。
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张锐是一名先行者。他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媒体行业跨界到移动医疗,引领着这个行业从0到1的蜕变,让更多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去履行1到N……的过程。
如今,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布满了医院、医生、患者之间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重度垂直的闭环模式受到追捧,轻资产模式、互联网+医疗或者医疗+互联网等概念遍地开花。而入场的创业者们则在全国范围内为了抢夺流量、入口展开厮杀。仿佛用户手上那几英寸屏幕的手机或平板,便决定了这个年代的胜负。


  • 失去张锐的春雨医生,最近可好?


一直以来,春雨医生的盈利能力一直受到外界质疑,张锐曾表示,春雨医生将依靠保险模式盈利。“事实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春雨医生便与国内知名的大保险公司达成了合作。
2016年6月,张锐在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春雨医生已完成12亿融资Pre-IPO环节,2015年线上问诊业务实际收入1.3亿元,盈利3000万,计划分拆打包上市,目前A股并购或者新三板两大方案尚在踟蹰。
据了解,春雨医生分拆上市的背后,投资人施加了比较大的压力。在张锐创业这五年里,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需要看到回报,分拆上市便成为一种折衷的解决方法。
但一位接近张锐的人士则表示,分拆上市可能并不符合张锐本身的想法,他更希望的是把春雨医生整体带上资本市场。
遗憾的是,张锐的意外去世,他已经无法实现亲手把春雨医生带上资本市场的梦想。
鲜为人知的是,张锐的爷爷是一名中医,父亲是一个医院的院长,他父亲曾不断地问张锐,“你的方法安全吗?”“你能赚钱吗?”
张锐的妻子也曾发文:“六年光阴,长发齐腰,全部剪断,伴君远游。我在人间,照顾爹娘,努力安好,践行君愿。”表达对他深深的爱意和不舍。
张锐带着遗憾走了,春雨医生的事业还在往前走。其CEO的职能均由曾柏毅和李光辉共同承担,分别担任CTO和COO,曾柏毅对外、李光辉对内。
就张锐的股权继承问题,也被各大媒体关注。由于春雨医生多次融资,根据上述股权结构,可以看出,包括蓝驰创投、中金佳泰等公司都是春雨医生的投资人,那么也有可能,张锐的股权被投资人回购,至于哪家回购,就看后续事情的演变发展了。
后续,春雨也没有发布与股权相关的信息,相信这一问题已有一个好的结局方案。此后,关于春雨的信息也相对以前少了许多。
春雨医生重回公众视野,应该是在2017年3月19日,一则关于春雨医生受邀参与银川互联网医院的信息被公诸于众,标志着春雨医生也将进军互联网医院领域。联席CEO曾柏毅在接受动脉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此番春雨医生决定进入互联网医院领域,是因为医疗的地域属性,不能仅仅靠搭建一个线上平台,就能接入所有的资源。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去拓展差异化的业务。以互联网医院平台,与线上平台互为补充,并差异化其业务内容,有望更快实现全环节医疗的互联网化,最终解决线上医疗现阶段存在的弊端。


  • 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们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回顾过去,春雨医生没有全职CEO已经超过了6个月,而这段时间里,医疗移动医疗行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张锐同样掘金寻医问诊行业的创业者,均成长为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如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园、就医160等。
在互联网医疗变革为互联网医院之后,春雨医生同样需要面对这帮老朋友。
自从2015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大会期间“互联网医院”瞬间爆红,到2016年40余家互联网医院争先恐后地挂牌。其中,微医已在全国布局了19家互联网医院,实现“医药险”闭环,拥有丰富的患者资源、专家资源、医院资源和政府资源,构建了全国最大互联网医联体。
而在前不久,好大夫在线也宣布完成D轮融资。好大夫在线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医生和患者资源,截至2016年底,总服务患者数达到3274万人,医生数达到14.2万人。至2017年3月,已经收录了全国7500家正规医院的49万名医生,其中14.5万名完成了实名注册。
另一位入局的玩家是丁香园,产品是丁香医生,其团队主要有两条业务线,一条是以丁香医生、丁香妈妈、健康头条等为主的微信新媒体矩阵,运营粉丝数超2000万;另一条业务线,则是主打付费问诊的丁香医生App。
深圳还诞生了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罗宁政一直表示: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连接代表关系,而拥有代表物质!随着政策不断地放开,就医160平台已经接入全国3000多家大型医院,平台注册用户超1亿人,注册医生50万人左右,用户使用频次超过3亿人次……
从这些竞争企业中,或多或少能看到张锐曾经的预判,那些被人忽视和不屑的观点,正影响着前仆后继的创业者,凭借着这点滴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曾经他提到的“空中医院”,类似现在的“互联网医院”;以保险盈利的思维,也成为移动医疗变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 董事会认同张琨,是最合适的CEO


沉默许久的春雨医生,即将迎来新任CEO张琨。他是国内为数不多既懂医疗,又懂互联网的跨界人才。
张琨,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士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英国Warwick University医学院硕士医学信息学专业,目前正在攻读清华和约翰霍普金斯联合医院管理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IBM公司、埃森哲咨询公司和华润医疗集团。
加盟春雨医生之前,张琨担任华润医疗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专注于医疗卫生行业管理咨询、医疗机构运营管理、卫生信息化和医疗质量管理等领域。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名老兵,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浪潮时参与了在线医疗信息及服务平台“中华医疗网”的创立。他坚信信息技术在帮助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的价值。这次加入春雨医生,也是对事业初心的回归。
春雨医生董事会经过仔细地考察评价后,认为张琨是春雨医生新任CEO的合适人选:一方面,经过五年多的探索,互联网医疗已经越来越接近医疗的本质,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曾柏毅先生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正在加速融合”。
作为医疗从业人员,张琨加盟春雨医生,也可以视为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快的信号;另一方面,医院信息系统的移动互联网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传统信息化系统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进化成移动解决方案,他在这方面也是经验丰富的好手。
此外,张琨对互联网医疗也有着独到见解。
他曾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互联网是解决医疗服务费用、质量和可及性三大核心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其正确性。互联网医疗像每个新生业务一样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质疑,这个业务也会在不断调整中修正和进化,但其业务价值和市场潜力毋庸置疑。
互联网医疗不是传统医疗的颠覆者,不应游离在医疗服务之外,而是现代医疗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黄牛、飞刀等都是业务演进中阶段性的形态。参与诊疗过程、参与患者服务、参与用药管理都是互联网医疗大有发展的机会。优秀的从业公司要深入医疗核心业务,策略性发展长期能力。传统医疗机构应主动借助互联网能力优化患者结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一样应该把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置于业务的首位。如何更精准的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病例分析,如何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如何提供更及时、更低成本,同时对质量不妥协的服务是从业者应该持续研究和发展的领域。
虽然互联网医疗作为新兴事物,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患者隐私、数据安全,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应该密切合作、积极应对。但是主动性研究业务风险和研究应对方法要好于在业务发展初期就一棒子打死,关闭发展通道,失去我国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抄近路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


  • 春雨医生下一步臆想


张琨写给春雨医生的内部信中表示,“感谢三位创始人和现在及曾经的春雨同事们,完成了创业从〇到一的过程,将一个初创企业发展为互联网医疗的领军企业,让春雨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有一个很高的平台”。他同时表示,“春雨团队对移动医疗事业的坚定、对春雨业务的信心,是这家企业顽强生命力的基础,在感动的同时,我为你们骄傲!”
关于春雨医生的下一步发展,张琨透露了概要性的规划。他表示,将带领管理团队,在继承张锐先生的理念和成果的同时,继续深耕互联网医疗领域,进一步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商业价值。
以健康、亚健康人群、患者和家庭为中心,提供实用、有效的健康服务,并持续丰富这些服务的内容。
与医院、医生集团、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各类线下医疗服务提供方合作,帮助他们提升服务能力、延伸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与医疗服务行业上下游生态伙伴一起,持续打造能创造价值,能解决,能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产品。
从张锐未完成的战略规划和结合春雨医生当前的现状,或许张琨将会重点发力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医院。与银川互联网签订了合作,但是搭建并运营好互联网医院,还需要懂医疗又懂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继续Pre-IPO的上市征途。张锐传递出的春雨医生2017年上市的基调,并明确是线上业务上市,将由张琨继续;
3、探索多样化的变现路径。春雨医生面临的变现困境,同样也是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的问题。它仍然需要做各种探索,包括综合、垂直,线上、线下,电商、导流,免费、付费、保险,乃至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等。
随着政策的明朗利好化,会出现越来越多自由执业的医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院,商业健康险的大投入和各种探索,更多大鳄开始投巨资筹建新医院,医保支持移动支付,机器辅助医生更高效工作……而这些,都将利好整个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和创新者。
可以感受到,互联网医疗创业者的各种尝试,是在持续优化整个医疗行业的固有弊端,优化人们习惯多年的就医方式。春雨医生是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引领者之一,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内心都非常清楚春雨医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随着春雨医生新一任CEO的确认,动脉网也期待它可以爆发出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