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领域百花齐放

医疗机器人不是为了取代医生,更不是为了颠覆医疗,而是为了补充医疗和健康专业人员的短缺,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507774-dc3d230e48a0b5f4e6d3b6ba7a6f048a.jpg


说起医疗机器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达芬奇”。但对医疗界来说,医疗机器人不止局限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2016年,康复、护理、健康管理、远程服务、救援、转运等机器人应用于医疗,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
首先,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致残几率和残疾人数量增加,残疾人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年龄越大,比重越高。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以及长期以来的慢性病患者急性期治疗模式导致慢性致残率越来越高。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行动障碍的患者(如创伤性神经损伤、脑卒中等)进行有效辅助治疗,通过深入研究人体运动康复规律,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身体恢复方案。同时,康复机器人可以减少人员陪护,而且更有成效地帮助病患实现康复。
其次,随着人们对医院健康服务的期望和需求的增加、医疗模式的转变和诊疗技术的发展,社会、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需求也随之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护士兼具了照顾者、教育者、咨询者、管理者、研究者和改革者等多重角色。然而,很多医院往往遇到人手不足的情况,加之医护人员经常会遇到一些放射性以及传染性的工作环境,如肿瘤放疗科等,因此,医院护理机器人应运而生,并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接受并使用。如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在国内率先将护理机器人应用的范围集中在日间化疗病区,通过护理机器人配置化疗药物来大大降低化疗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和职业防护的理念。
第三,健康管理机器人则是通过内置各种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将药店、医院、医生集合在平台之上,不仅可以为群众提供医护服务,也可以通过机器人内置服务联系医生,甚至还可以根据医生的处方找到药房,直接在线上进行购买。整合医疗照护与科技技术,至今日本技术最为成熟,韩国亦奋起直追。
第四,远程医疗服务机器人可以实现简单的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不过他们更多是通过机器人的帮助,能够让医生更好地了解到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症状有所了解,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业内专家表示,康复、护理和手术机器人前景可观,但远程医疗机器人具有较大风险,网络延迟或中断对于手术影响巨大,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此外,随着医疗机器人领域多维度发展,我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培育医疗机器人市场。2016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在医疗机器人领域,提出开展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智能手术中心的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打造一批示范性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实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医工结合”,支持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中的集成应用。
总之,医疗机器人不是为了取代医生,更不是为了颠覆医疗,而是为了补充医疗和健康专业人员的短缺,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记者/唐超
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仅供参考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