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
搜索:
发现
话题
帮助
· · ·
登录
多重耐药菌防控与诊治
多重耐药菌监测具体怎么操作
各位老师您们好,我是院感新手,请教一个问题:多重耐药菌监测怎么做?
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已邀请:
与内容相关的链接
提交
2 个回复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多重耐药菌监测具体操作,我们是这样进行的:
1、倡导临床对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只有有了检测群体才可能发现多重耐药菌。
2、建立多重耐药菌报告制度,要求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认真落实接触隔离的措施并对科室出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进行登记,定期统计。
4、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到相关科室进行督导,对本机构多重耐药菌发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5、微生物室对全院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6、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每季度或本年)向全院反馈全院病原学检查情况,包括送检率,病原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发现种类数量排名、药物敏感情况督导。
7 、监测数据纵向、横向比较。
8、涉及护理、医务科的,多多沟通协作。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MDRO监测(资料来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MDRO监测是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病例监测,可及时发现MDRO感染/定植患者,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了解环境MDRO污染状态,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掌握MDRO现状及变化趋势,发现新的MDRO,评估针对MDRO医院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等。
2.1 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日常监测、主动筛查和暴发监测。日常监测包括临床标本和环境MDRO监测;主动筛查是通过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拭子、咽拭子、肛拭子或大便)进行培养、检测,发现MDRO定植者;暴发监测指重点关注短时间内一定区域患者分离的同种同源MDRO及其感染情况。
临床标本MDRO监测中需注意排除影响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感染患者标本送检率高低会影响监测结果;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采集标本将影响目标MDRO株的检出率;血标本的采集套数和采集量会影响培养阳性率;培养基的种类、质量和培养方法也会影响目标MDRO株的检出率;不同药敏试验方法(如纸片法、MICU测定、E-test等)及判定标准也会影响细菌药敏检测结果。MDRO主动筛查通常选择细菌定植率较高,且方便采样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采集标本,以提高检出率;MRSA 主动筛查常选择鼻前庭拭子,并结合肛拭子或伤口取样结果;VRE 主动筛查常选择粪便、肛拭子样本;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主动筛查标本为肛拭子,并结合咽喉部、会阴部、气道内及伤口部位的标本。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对特定MDRO的分子生物学同源性监测,观察其流行病学特征。
除科学研究需要,不建议常规开展环境MDRO监测,仅当有流行病学证据提示MDRO的传播可能与医疗环境污染相关时才进行监测。环境标本的采集通常包括患者床单位,如床栏、床头柜、呼叫器按钮、输液架等;诊疗设备设施;邻近的物体表面,尤其是手频繁接触的部位,如门把手、水龙头、计算机键盘、鼠标、电话、电灯开关、清洁工具等公用设;可能接触患者的医护、陪护、清洁等人员的手,甚至包括鼻腔等可能储菌部位;必要时应包括地面、墙面等。
2.2 监测指标 在分析MDRO监测数据时,常用指标包括MDRO感染/定植现患率、MDRO感染/定植发病率、MDRO绝对数及其在总分离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去除重复菌株),以上3个指标还可以从社区获得性、医疗机构相关性、不同MDRO等维度进一步分析。现患率是指流行的普遍程度,特定时间段内单位特定人群中MDRO感染/定植的频数,通常以某个时间段内“MDRO感染及定植例数/目标监测人群总例数”的百分数表示。发生率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单位特定人群中新发的MDRO感染/ 定植的频数,说明新发或增加的MDRO感染/定植的频率高低,通常以“新发的MDRO感染及定植例数/千住院日,或例/月”表示。
2.3 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 区分感染与定植、污染,通常需综合患者有无感染临床症状与体征,标本的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是否正确,采集标本的质量评价,分离细菌种类与耐药特性,以及抗菌药物的治疗反应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痰液、创面分泌物等是易被定植菌污染的标本,若标本采集过程操作不规范,将影响培养结果的可靠性。应高度重视血、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培养出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阳性结果,但仍应注意排除因标本采集不规范造成的污染。
2.3.2 为避免高估MDRO感染或定植情况,分析时间段内,1名患者住院期间多次送检多种标本分离出的同种MDRO应视为重复菌株,只计算第1次的培养结果。
要回复问题请先
登录
或
注册
相关问题
二甲细则4.19.3.2对皮肤软组织的医院感染具体预防控制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感染的监测?
手术部位监测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监测表
是否耐药菌感染
目标性监测
会阴侧切是否属于侵害性操作?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监测
哪位老师有“医疗照护相关感染监测定义”
求助留置导尿管医院感染监测流程
急需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和输血科医院感染监测内容!!!
问题状态
最新活动:
2017-01-06 11:51
浏览:
784
关注:
1
人
2 个回复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1、倡导临床对感染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只有有了检测群体才可能发现多重耐药菌。
2、建立多重耐药菌报告制度,要求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及时报告临床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科。
3、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认真落实接触隔离的措施并对科室出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进行登记,定期统计。
4、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到相关科室进行督导,对本机构多重耐药菌发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5、微生物室对全院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6、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每季度或本年)向全院反馈全院病原学检查情况,包括送检率,病原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发现种类数量排名、药物敏感情况督导。
7 、监测数据纵向、横向比较。
8、涉及护理、医务科的,多多沟通协作。
匿名用户
赞同来自:
MDRO监测是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病例监测,可及时发现MDRO感染/定植患者,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可了解环境MDRO污染状态,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掌握MDRO现状及变化趋势,发现新的MDRO,评估针对MDRO医院感染干预措施的效果等。
2.1 监测方法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日常监测、主动筛查和暴发监测。日常监测包括临床标本和环境MDRO监测;主动筛查是通过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拭子、咽拭子、肛拭子或大便)进行培养、检测,发现MDRO定植者;暴发监测指重点关注短时间内一定区域患者分离的同种同源MDRO及其感染情况。
临床标本MDRO监测中需注意排除影响监测结果的各种因素。感染患者标本送检率高低会影响监测结果;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采集标本将影响目标MDRO株的检出率;血标本的采集套数和采集量会影响培养阳性率;培养基的种类、质量和培养方法也会影响目标MDRO株的检出率;不同药敏试验方法(如纸片法、MICU测定、E-test等)及判定标准也会影响细菌药敏检测结果。MDRO主动筛查通常选择细菌定植率较高,且方便采样的2个或2个以上部位采集标本,以提高检出率;MRSA 主动筛查常选择鼻前庭拭子,并结合肛拭子或伤口取样结果;VRE 主动筛查常选择粪便、肛拭子样本;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主动筛查标本为肛拭子,并结合咽喉部、会阴部、气道内及伤口部位的标本。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对特定MDRO的分子生物学同源性监测,观察其流行病学特征。
除科学研究需要,不建议常规开展环境MDRO监测,仅当有流行病学证据提示MDRO的传播可能与医疗环境污染相关时才进行监测。环境标本的采集通常包括患者床单位,如床栏、床头柜、呼叫器按钮、输液架等;诊疗设备设施;邻近的物体表面,尤其是手频繁接触的部位,如门把手、水龙头、计算机键盘、鼠标、电话、电灯开关、清洁工具等公用设;可能接触患者的医护、陪护、清洁等人员的手,甚至包括鼻腔等可能储菌部位;必要时应包括地面、墙面等。
2.2 监测指标 在分析MDRO监测数据时,常用指标包括MDRO感染/定植现患率、MDRO感染/定植发病率、MDRO绝对数及其在总分离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去除重复菌株),以上3个指标还可以从社区获得性、医疗机构相关性、不同MDRO等维度进一步分析。现患率是指流行的普遍程度,特定时间段内单位特定人群中MDRO感染/定植的频数,通常以某个时间段内“MDRO感染及定植例数/目标监测人群总例数”的百分数表示。发生率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单位特定人群中新发的MDRO感染/ 定植的频数,说明新发或增加的MDRO感染/定植的频率高低,通常以“新发的MDRO感染及定植例数/千住院日,或例/月”表示。
2.3 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 区分感染与定植、污染,通常需综合患者有无感染临床症状与体征,标本的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是否正确,采集标本的质量评价,分离细菌种类与耐药特性,以及抗菌药物的治疗反应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痰液、创面分泌物等是易被定植菌污染的标本,若标本采集过程操作不规范,将影响培养结果的可靠性。应高度重视血、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培养出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阳性结果,但仍应注意排除因标本采集不规范造成的污染。
2.3.2 为避免高估MDRO感染或定植情况,分析时间段内,1名患者住院期间多次送检多种标本分离出的同种MDRO应视为重复菌株,只计算第1次的培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