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两步法”诊断思路探索性研究

b]发热“两步法”诊断思路探索性研究

医学论坛报 2014-03-01 发表评论 分享
文章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宋建新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临床常见“疑难杂症”,涉及疾病超过200种,包含感染、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四大类病因。

FUO的经典诊断思路是:依据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获得线索,进一步通过相关诊断性试验或治疗明确诊断。

但是,由于临床表现复杂,线索杂乱,诊断往往十分困难。我们尝试探索一种具可操作性,公式化的诊断思路,辅助临床早期明确FUO患者的病因诊断。
FUO诊断思路探索
⒈进行重复性动态变化分析,反复寻找潜在性诊断线索(PDC)

①明确各项代表性指标动态变化的趋势性意义,例如:降钙素原(PCT)、铁蛋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②明确症状和体征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例如:发热与皮疹、关节痛、浆膜腔积液等;③了解对退热药物反应的动态变化,例如:激素、激素的剂量、激素的种类等。
⒉从发热机制方向进行分析:了解外源性、内源性致热源类型、作用模式的诊断意义。
⒊从免疫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有3种重要免疫细胞参与发热的病理机制: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的脂多糖(LPS)及肽聚糖等成分经Toll样受体(TLR)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激发天然免疫及继发免疫,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炎症、组织修复和免疫反应。

病毒和结核杆菌免疫发病机制明显不同,激发的免疫反应也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及结局也不一样。内源性免疫激动剂(包括自身抗原等)激发的免疫反应也显示出不同的临床特征。
⒋通过抗生素疗效进行判断分析

包括抗生素治疗时机选择,根据抗生素治疗反应对FUO诊断进行分析,从抗生素疗效判断是否耐药或不适宜应用,并注重从临床特征变化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⒌从疾病发病过程出发进行分析

仔细并深入了解患者病史中的起病经过,寻找是否有病原体侵入的途径,从侵入部位判断病原体的种类,从发热特征判断是否为感染,判断感染的程度,评估是否存在细菌耐药以及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疗。
“两步法”诊断思路探索性研究
第一步:起病+致病菌侵入

起病指发热等症状发生的最初或起始阶段以及在此之前的潜伏阶段。起始阶段持续时间为1周左右;潜伏阶段持续时间约1~2周,特殊病例潜伏时间可能更长。我们更加强调潜伏阶段的诊断意义。致病菌侵入分析起病阶段致病菌侵入的可能性,寻找起病阶段致病菌侵入的途径。
第二步:动态+炎症指标积分计算

动态观察内容包括:①主要伴随症状及体征的动态变化;②各项主要炎症指标的动态变化;③对退热药物反应的动态变化;④影像学等特殊检查结果的动态变化。

炎症指标积分主要炎症指标包括:①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②红细胞沉降率;③C反应蛋白;④抗链球菌溶血素O;⑤乳酸脱氢酶;⑥血清铁蛋白。

其他重要指标包括:①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②抗核抗体;③类风湿因子;④降钙素原;⑤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

还有重要的诊断线索包括:①肝脾肿大;②多浆膜腔积液;③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④肌肉酸痛;⑤体重减轻;⑥激素退热效果及时间。

对每个指标按照是否为感染性疾病予以评分,其分值依据国际及国内公认的临床意义以及本研究组300多例FUO患者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予以确定。具有不同诊断价值的炎症指标监测的时间间隔不同,但不同病例之间必须具有可比性。根据不同病例的不同病情也可增减监测次数,具体监测流程已作详细规定。按积分计算表进行计算(因为尚在探索阶段,计算表暂略)。
最终诊断的评判标准

若起病+致病菌侵入(+)且炎症积分(+),可判定为感染性疾病;若起病+致病菌侵入(+/-)且炎症积分(+/-),则判定为感染性疾病?若起病+致病菌侵入(-)且炎症积分(-),则判定为非感染性疾病。
诊治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主要评价指标

①FUO明确诊断的时间:结合应用这种方法能否比传统及常规方法更早明确诊断;②FUO诊断的准确率:结合此种方法可否明显提高FUO诊断的准确率。
次要评价指标

①平均住院时间;②平均住院费用;③抗生素使用频度(DDDs);④总有效率(痊愈及症状体征好转患者比例)。

目前,我们通过“两步法”诊断思路基本完成300多例FUO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现已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注册,开始前瞻性研究。
翁心华教授点评

1.发热待查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病种,牵涉到多个学科,需要医生掌握跨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地考虑。在国内外的发热待查病种统计中,仍以感染性疾病较多,因此,由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科收治是合适的。

2.发热待查的讨论应有统一的标准、认识和范畴。1961年皮特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提出发热超过3周、最高体温达38.3℃(101?H)以上且经住院1周以上仍未明确诊断者为发热待查,又称不明原因发热,简称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国内有以2周热程时间作为诊断标准的,这也是许可的,但出于国际交流的考虑,最好仍采用国际标准。

在不同地域和时间段,发热待查的疾病谱会有动态变化,例如,不同地区感染性疾病占发热待查疾病比例就有所不同。发热待查标准在不同人群亦有差异,老年患者可基本遵循目前诊断标准,儿童尚无合适的标准。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和艾滋病(AIDS)患者等免疫抑制患者,发热待查有新的标准,不应该纳入普遍性范畴讨论,应该作特殊讨论。

3.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不管科技怎么发展、化验检查怎么先进,仍然要求临床医生对这两点能够充分学习运用。追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理清发热的过程,诸如热型及伴发症状,包括一过性的症状,需要医生进行极为细致的询问。

体格检查同样需要医生的细致深入,身体某一微小部位的阳性体征可以是提示某些疾病的关键,例如结膜的淤点、心脏的杂音、肿大的脾脏,而年轻医生往往比较容易忽略细致的体检。

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经常遇到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的情况,此时既不能轻易否定实验室检查,也不能过分依赖,需要综合整体来考虑结果。即便是所谓的“金标准”――病理结果,如果遇到与临床表现不符合的,也需要临床医生大胆质疑,与病理医生充分沟通交流,以获得可能的诊断。

例如,曾经有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考虑肿瘤转移的病例,最终证实诊断是淋巴结结核。临床医生应该敢于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自如地运用自己的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得出诊断。

4.发热待查的治疗,应该在疾病确诊后给予合理的治疗。从治疗原则上,不应因过分追求“退热”,而盲目使用退热药物、激素、抗生素,使得疾病更显复杂,难以得出合理诊断。某些抗菌药引起的药物热病例,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简单的停药,体温就能恢复正常。

在发热待查中可采用诊断性治疗,但并非所有病例均适用,一般仅在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而高度怀疑的病因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且该方法具备安全、特异、迅速可观察疗效的特点时方采用。此时我们可根据疗效推测病因。

例如,在利福平这类对结核杆菌可相对短期有效的治疗药物出现后,抗结核治疗已被认可作为结核的诊断性治疗。同样可以作为诊断性治疗的还包括抗疟原虫、阿米巴治疗等。但是,对于抗淋巴瘤治疗,则不应再作为诊断性治疗,还是应强调拿到病理确认诊断后进行治疗。

已邀请:

佳蕙淼淼&&

赞同来自:

谢分享!我们很多的发热的患者入院后好几天了,初步诊断都是发热原因待查。许多的确诊最后都较难额,本文确实有启发的意义,学习了。

动飞扬&&

赞同来自:

谢楼主新的资讯的分享,深入学习FUO的诊断思路,并将其分享给临床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