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U
取消ICU层流的困惑
默认分类 • yage&&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1 个回复 • 846 次浏览 • 2017-04-21 15:42
新生儿PICC置管后血培养阳性
资讯 • 武苗苗&&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4 个回复 • 964 次浏览 • 2017-04-21 11:13
口罩
资讯 • sunling131452&&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9 个回复 • 899 次浏览 • 2017-04-16 17:16
各位老师,下列表中,耐药(耐药数/抗菌药数)是什么意思?如何统计?请老师指教
默认分类 • ywp香水百合&&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5 个回复 • 805 次浏览 • 2017-04-14 23:54
ICU空气怎么灭菌,层流本身无灭菌作用。
默认分类 • 646830522&&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6 个回复 • 828 次浏览 • 2017-04-14 16:12
该如何定义放置病情较重但又无需去重症病房的病房?
默认分类 • yage&&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5 个回复 • 682 次浏览 • 2017-04-12 11:05
对于WS/T 509-2016,你有什么想问的?
默认分类 • jerkran&&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757 次浏览 • 2017-04-07 11:00
空气消毒机的日常维护
默认分类 • lyluoxiuhua&&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5 个回复 • 651 次浏览 • 2017-04-06 11:32
新生儿科能量合剂配置时间问题
资讯 • 小酥酥的&&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 个回复 • 794 次浏览 • 2017-04-06 09:33
依据2016新规范制定的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与控制质量考核评分标准
默认分类 • lvdongqin1963&&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9 个回复 • 1538 次浏览 • 2017-04-05 22:27
呼吸机螺纹管如何消毒?
资讯 • 武苗苗&&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9 个回复 • 965 次浏览 • 2017-04-04 11:14
ICU病区被芯、枕芯如何进行使用后清洁消毒
默认分类 • 1134111290&&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9 个回复 • 766 次浏览 • 2017-03-29 15:02
简易呼吸气囊的浸泡浓度
默认分类 • 646830522&&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4 个回复 • 720 次浏览 • 2017-03-29 10:22
新生儿科护士需要戴帽子、口罩吗?
资讯 • 思朵贝贝&&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9 个回复 • 1025 次浏览 • 2017-03-29 08:09
NICU新生儿脐带用75%酒精还是用95%酒精?
资讯 • tracy&&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9 个回复 • 1085 次浏览 • 2017-03-28 15:48
各位老师,下列表中,耐药(耐药数/抗菌药数)是什么意思?如何统计?请老师指教
回复默认分类 • ywp香水百合&&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5 个回复 • 805 次浏览 • 2017-04-14 23:54
依据2016新规范制定的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与控制质量考核评分标准
回复默认分类 • lvdongqin1963&&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9 个回复 • 1538 次浏览 • 2017-04-05 22:27
神经外科ICU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报告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94 次浏览 • 2016-12-20 15:00
调查处理报告
一、 经过:截止收到3例神经外科ICU医院感染报告卡, 8日神经外科电话,本科出现3例疑似医院感染病例,上午9点感染办随即到神经外科ICU调查。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病情情况、各项辅助检查,结合已进行的各项侵入性操作,分析判断有2例患者确诊为医院感染(其中一例为颅内感染,一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另一例患者因入院时存在肺结核和双侧肺炎,不能确定医院感染。
二、 调查情况:
1、患者男、56岁, 27日以①脑室出血破入脑室②高血压③脑梗塞入院于当日22:00在手术室行双脑室引流术、置脑室引流管,术后应用头孢曲松预防感染,并应用尿激酶行脑室冲洗共3次,操作均由主管医生进行。于3日拔除脑室引流管,当日患者体温39.2℃。4日行血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ESBLs)。5日腰穿并置管,发现脑脊液浑浊,行脑脊液培养,结果和血培养一致,诊断为颅内感染、菌血症。6日患者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28日~ 8日多次外周置管。8日在手术室行脑室置管,持续去甲万古滴注。
2、患者,45岁,于23日以脑挫裂伤、外伤性湿肺入院。7月23日行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于28日、4日两次痰培养两次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一次鲍曼不动杆菌,初步诊断为呼吸道感染。5日尿常规提示尿路感染,未行细菌培养,医嘱膀胱冲洗。 24日、7日外周静脉置管共18次, 8日观察患者痰不多,根据药敏,静脉应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
3、患者,于27日以①脑挫裂伤②肺结核③肺炎入院,当日急诊行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血肿清除术,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痰多,分别于2日、4日、5日三次痰培养,3次结果均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2次合并有铜绿假单保单胞菌。现患者仍痰多、稀薄,应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由于患者入院时合并有肺炎,未行痰培养。现不能确定为医院内感染。
三、 原因分析:由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主任、医务科、护理部组织召集神经外科,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分析感染发生原因:
1、 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原因:
① 患者手术置有脑室引流管,术后需要应用尿激酶冲洗溶解积血,共进行3次冲洗,冲洗时开放引流管接口部位,存在细菌侵入的可能性。
② 术后患者出现有脑脊液漏,也有可能存在有随瘘道细菌侵入。
③ 两次脑室引流管的无菌包装的可靠性问题。
④ 术后脑室冲洗在ICU进行,ICU空气质量问题。
⑤ 手术室环境、空气质量问题。
⑥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和手卫生不到位。
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的分析:因此同住一室的患者存在有同一种细菌的感染,交叉感染的可能不能排除,最可能的环节为:脑室冲洗环节。
2、 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
① 患者昏迷、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② 术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
③ 患者存在外伤性湿肺易形成肺部感染。
④ 呼吸机的使用。
⑤ 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和手卫生不到位。
以上因素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
针对以上2例患者同种细菌医院感染的情况,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首先积极隔离治疗3例感染患者,实行严格的分组护理,根据药敏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2、该3例患者所有使用的物品固定专用,使用后严格终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对患者周围环境每日2次消毒并加大消毒剂浓度(1:50的84消毒液),有污染时随时消毒。
4、对患者的引流液、痰液等体液严格消毒后倾倒,并对容器消毒。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防止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
6、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7、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其他患者安全。
8、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管口及周围的保护,对进入空气适当过滤,缩小周围环境污染。
9、隔离房间物表、地面消毒清洁工具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10、用后的可复用物品及管道等交供应室处理时标示并告知。
11、医疗废物单独放置双袋双扎口。 查看全部
调查处理报告
一、 经过:截止收到3例神经外科ICU医院感染报告卡, 8日神经外科电话,本科出现3例疑似医院感染病例,上午9点感染办随即到神经外科ICU调查。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病情情况、各项辅助检查,结合已进行的各项侵入性操作,分析判断有2例患者确诊为医院感染(其中一例为颅内感染,一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另一例患者因入院时存在肺结核和双侧肺炎,不能确定医院感染。
二、 调查情况:
1、患者男、56岁, 27日以①脑室出血破入脑室②高血压③脑梗塞入院于当日22:00在手术室行双脑室引流术、置脑室引流管,术后应用头孢曲松预防感染,并应用尿激酶行脑室冲洗共3次,操作均由主管医生进行。于3日拔除脑室引流管,当日患者体温39.2℃。4日行血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ESBLs)。5日腰穿并置管,发现脑脊液浑浊,行脑脊液培养,结果和血培养一致,诊断为颅内感染、菌血症。6日患者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28日~ 8日多次外周置管。8日在手术室行脑室置管,持续去甲万古滴注。
2、患者,45岁,于23日以脑挫裂伤、外伤性湿肺入院。7月23日行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于28日、4日两次痰培养两次肺炎克雷白菌肺炎亚种,一次鲍曼不动杆菌,初步诊断为呼吸道感染。5日尿常规提示尿路感染,未行细菌培养,医嘱膀胱冲洗。 24日、7日外周静脉置管共18次, 8日观察患者痰不多,根据药敏,静脉应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
3、患者,于27日以①脑挫裂伤②肺结核③肺炎入院,当日急诊行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血肿清除术,术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痰多,分别于2日、4日、5日三次痰培养,3次结果均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2次合并有铜绿假单保单胞菌。现患者仍痰多、稀薄,应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由于患者入院时合并有肺炎,未行痰培养。现不能确定为医院内感染。
三、 原因分析:由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主任、医务科、护理部组织召集神经外科,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分析感染发生原因:
1、 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原因:
① 患者手术置有脑室引流管,术后需要应用尿激酶冲洗溶解积血,共进行3次冲洗,冲洗时开放引流管接口部位,存在细菌侵入的可能性。
② 术后患者出现有脑脊液漏,也有可能存在有随瘘道细菌侵入。
③ 两次脑室引流管的无菌包装的可靠性问题。
④ 术后脑室冲洗在ICU进行,ICU空气质量问题。
⑤ 手术室环境、空气质量问题。
⑥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和手卫生不到位。
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的分析:因此同住一室的患者存在有同一种细菌的感染,交叉感染的可能不能排除,最可能的环节为:脑室冲洗环节。
2、 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原因:
① 患者昏迷、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② 术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侵入性操作。
③ 患者存在外伤性湿肺易形成肺部感染。
④ 呼吸机的使用。
⑤ 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和手卫生不到位。
以上因素均为感染的危险因素。
针对以上2例患者同种细菌医院感染的情况,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首先积极隔离治疗3例感染患者,实行严格的分组护理,根据药敏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2、该3例患者所有使用的物品固定专用,使用后严格终末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3、对患者周围环境每日2次消毒并加大消毒剂浓度(1:50的84消毒液),有污染时随时消毒。
4、对患者的引流液、痰液等体液严格消毒后倾倒,并对容器消毒。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防止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
6、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7、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其他患者安全。
8、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管口及周围的保护,对进入空气适当过滤,缩小周围环境污染。
9、隔离房间物表、地面消毒清洁工具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10、用后的可复用物品及管道等交供应室处理时标示并告知。
11、医疗废物单独放置双袋双扎口。
ICU监测资料的反馈报告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6 次浏览 • 2016-12-16 13:53
附件内是我院2014年ICU监测资料,希望能与论坛中各位老师交流学习。
附件内是我院2014年ICU监测资料,希望能与论坛中各位老师交流学习。
降钙素原升高,有时候,不一定感染哦。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35 次浏览 • 2016-12-16 13:49
我们先了解下降钙素原的机制,降钙素原由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肺和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当发生了炎症反应时,肺以及小肠就会分泌降钙素原,浓度上升。但是,但是,但是,我们人体细胞的线粒体,它的基因跟细菌的基因相似度貌似很高,当细胞坏死线粒体破裂后,会释放一种物质A,这种物质,也是跟细菌侵入机体引起降钙素原升高时的物质A'很类似,PCT的身高,是通过识别这种物质A或者A'反应。
我们细胞破裂的情况也有很多种,例如,严重创伤,大范围手术,烧伤等等,机体都会释放大量A物质。
有相关专家对降钙素原指标做过研究,感染性休克与非感染性休克,在降钙素原<36ng/ml,是无法区分辨别的,简单说就是,在此指标下,不能定义是感染性导致还是非感染性休克导致。外科病人与内科病人相对比,多了手术的创伤,在同为感染性休克情况下,一般外科病人的降钙素原指标整体会更高一些。因此,对于降钙素原的绝对值,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是否感染,当然,我们可以对降钙素原的动态指标进行观察,因为外科创伤性因素只是一过性的影响,纵使某个病人,有以上说的非感染性原因,但指标是逐渐升高状态,那么,我们也其实可以有更大的可能去怀疑该病人是否感染。
顺带抄一句网上其他老师说的:炎症状态时降钙素原在2-4小时开始升高,8-24小时达到峰值,半衰期约25-30小时,如果感染得到控制,降钙素原浓度每天将会下降一半。
查看全部
我们先了解下降钙素原的机制,降钙素原由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肺和小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当发生了炎症反应时,肺以及小肠就会分泌降钙素原,浓度上升。但是,但是,但是,我们人体细胞的线粒体,它的基因跟细菌的基因相似度貌似很高,当细胞坏死线粒体破裂后,会释放一种物质A,这种物质,也是跟细菌侵入机体引起降钙素原升高时的物质A'很类似,PCT的身高,是通过识别这种物质A或者A'反应。
我们细胞破裂的情况也有很多种,例如,严重创伤,大范围手术,烧伤等等,机体都会释放大量A物质。
有相关专家对降钙素原指标做过研究,感染性休克与非感染性休克,在降钙素原<36ng/ml,是无法区分辨别的,简单说就是,在此指标下,不能定义是感染性导致还是非感染性休克导致。外科病人与内科病人相对比,多了手术的创伤,在同为感染性休克情况下,一般外科病人的降钙素原指标整体会更高一些。因此,对于降钙素原的绝对值,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是否感染,当然,我们可以对降钙素原的动态指标进行观察,因为外科创伤性因素只是一过性的影响,纵使某个病人,有以上说的非感染性原因,但指标是逐渐升高状态,那么,我们也其实可以有更大的可能去怀疑该病人是否感染。
顺带抄一句网上其他老师说的:炎症状态时降钙素原在2-4小时开始升高,8-24小时达到峰值,半衰期约25-30小时,如果感染得到控制,降钙素原浓度每天将会下降一半。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暴发事件查总结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37 次浏览 • 2016-12-16 13:40
急诊科感染控制培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小暴发后)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2 次浏览 • 2016-12-16 13:33
重症监护病房粘质沙雷菌分离明显增多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0 次浏览 • 2016-12-16 13:27
协和医院ICU课件-ICU医生重视感染控制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7 次浏览 • 2016-12-16 13:24
发表于 2013-5-7 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前不久,有幸听了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王小亭医生的讲座,除了对ICU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希望我们的感染控制学科也能发展以外,更加震撼的是一位医生对于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希望课件的内容和他们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有所帮助和启迪。
协和医院ICU的VAP发生率,每3-4个月1例。
做好手卫生,早期的活动,下床,有效地排痰等综合措施,确实有效地减少HAI的发生
查看全部
1#
发表于 2013-5-7 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前不久,有幸听了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王小亭医生的讲座,除了对ICU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希望我们的感染控制学科也能发展以外,更加震撼的是一位医生对于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
希望课件的内容和他们的一些做法,对我们有所帮助和启迪。
协和医院ICU的VAP发生率,每3-4个月1例。
做好手卫生,早期的活动,下床,有效地排痰等综合措施,确实有效地减少HAI的发生
重点部位、环节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相关指标监测表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95 次浏览 • 2016-12-14 15:33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省ICU目标性监测规定,要对重点部位、重点环节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特自制了一张相关指标监测表。经过与ICU科主任和护士长几上几下沟通,终于达成初步意见,现与各位分享,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查看全部
意见征求稿: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16 次浏览 • 2016-12-14 14:51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起草:胡必杰,刘荣辉 查看全部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意见征求稿)
一、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起草:胡必杰,刘荣辉
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和菌群分布及主要的细菌耐药情况
默认分类 • dearhang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90 次浏览 • 2016-12-14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