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院长谈感控』徐永刚:感控的支撑体系来源于顶层设计

吴运红&& 发表了文章 • 5 个评论 • 4073 次浏览 • 2017-03-10 19:50 • 来自相关话题

感控的支撑体系来源于顶层设计,政策保障是感控人员合适配备
「院长谈感控」-感控的支撑体系与政策保障

整理:吴运红  审稿:王玉兰
(SIFIC感控笔记团队)


我们常听到“顶层设计”这个流行语,那么医院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呢?医院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主要来自于院领导?来自于院领导对感控工作支持与否,有没有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它不仅影响着医院的感控质量与水平,也影响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怎么做好感控顶层设计?提供怎样的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我们听听陕西省人民医院徐永刚副院长谈顶层设计——《感控的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



感控的支撑体系来源于顶层设计。政策保障是感控人员合适配备。


院感是项系统工程


医院感染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专业多,包括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同时与医院管理学、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院感是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支持,需要各部门、各专业和全院员工的支持,配合和参与。

感控的支撑体系


——来源于医院的顶层设计



 感控的支撑体系来源于医院的顶层设计,陕西省现在已经启动第三轮医院等级评审,涉及到院感的支撑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实现了单项否决,感控的科室建设、人员配备、包括(两室)粮食达标不合格,就不能进入现场评审,这个条件对我们感控人员是非常必要的。


2006 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科室感控小组。规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包括: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时对院感管理的重点部门手术室、供应室、口腔科、内镜室、新生儿、血透室的等等都提出明确的布局要求、建筑要求和人员资质要求。


胡必杰教授在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上对院感支撑体系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人员资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陕西省在医院等级评审过程中对感控部门人员的资质提出了要求。

感控的政策保障


——配备合适的专职感控人员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对感控人员配备有明确规定,如陕西省要求500张以上的医院包括二级医院,必须至少配备3名感控专职人员,而且每增加250张床增加一名感控人员。这里床位数不是编制床位数,也不是考核数,而是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如实际床位使用率为120%,实际开放床位数X1.2配备感控人数。按照实际开放床位数配备感控人员。


如何实现感控政策保障?



我看到微信上大家说要开发院长,要对院长进行洗脑,让院长重视院感,支持院感。在这方面陕西省做的比较好,每年对院长进行院感专题培训,在培训会上,组织院长谈感控;要求参会人员向院长提问题,包括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



我认为院感工作做的好不好,与感控人员密切相关,我们感控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医院的声誉,也决定了院长的乌纱帽。

我对中国感控的寄语


感控是医疗质量的基础;
感控是患者安全的保障。
感悟院感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的顶层设计,如果顶层设计的好,院长支持了,感控人员配备了,支撑体系保障了,加上各部门的支持配合,感控人员的辛勤付出与努力尽职,相信,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就会有保障,受益的将是医院。从徐院长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已给了我们答案。


该系列文章:
1、『回顾-院长谈感控』付强:感控加速发展离不开院长的支持
2、『回顾-院长谈感控』王力红:八招教你打造理想的感控团队
3、『回顾-院长谈感控』文建国:感控人是患者安全的中流砥柱
4、『回顾-院长谈感控』史晨辉:医院的实力凝聚着感控人的执着和忠诚
图文编辑:朱迪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查看全部
感控的支撑体系来源于顶层设计,政策保障是感控人员合适配备
「院长谈感控」-感控的支撑体系与政策保障

整理:吴运红  审稿:王玉兰
(SIFIC感控笔记团队)


我们常听到“顶层设计”这个流行语,那么医院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呢?医院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主要来自于院领导?来自于院领导对感控工作支持与否,有没有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它不仅影响着医院的感控质量与水平,也影响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怎么做好感控顶层设计?提供怎样的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我们听听陕西省人民医院徐永刚副院长谈顶层设计——《感控的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



感控的支撑体系来源于顶层设计。政策保障是感控人员合适配备。


院感是项系统工程


医院感染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专业多,包括临床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临床微生物学、传染病学、护理学等,同时与医院管理学、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说院感是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支持,需要各部门、各专业和全院员工的支持,配合和参与。

感控的支撑体系


——来源于医院的顶层设计



 感控的支撑体系来源于医院的顶层设计,陕西省现在已经启动第三轮医院等级评审,涉及到院感的支撑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实现了单项否决,感控的科室建设、人员配备、包括(两室)粮食达标不合格,就不能进入现场评审,这个条件对我们感控人员是非常必要的。


2006 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科室感控小组。规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包括: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时对院感管理的重点部门手术室、供应室、口腔科、内镜室、新生儿、血透室的等等都提出明确的布局要求、建筑要求和人员资质要求。


胡必杰教授在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上对院感支撑体系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人员资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陕西省在医院等级评审过程中对感控部门人员的资质提出了要求。

感控的政策保障


——配备合适的专职感控人员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对感控人员配备有明确规定,如陕西省要求500张以上的医院包括二级医院,必须至少配备3名感控专职人员,而且每增加250张床增加一名感控人员。这里床位数不是编制床位数,也不是考核数,而是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如实际床位使用率为120%,实际开放床位数X1.2配备感控人数。按照实际开放床位数配备感控人员。


如何实现感控政策保障?



我看到微信上大家说要开发院长,要对院长进行洗脑,让院长重视院感,支持院感。在这方面陕西省做的比较好,每年对院长进行院感专题培训,在培训会上,组织院长谈感控;要求参会人员向院长提问题,包括提出非常尖锐的问题。



我认为院感工作做的好不好,与感控人员密切相关,我们感控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医院的声誉,也决定了院长的乌纱帽。

我对中国感控的寄语


感控是医疗质量的基础;
感控是患者安全的保障。
感悟院感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的顶层设计,如果顶层设计的好,院长支持了,感控人员配备了,支撑体系保障了,加上各部门的支持配合,感控人员的辛勤付出与努力尽职,相信,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就会有保障,受益的将是医院。从徐院长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已给了我们答案。


该系列文章:
1、『回顾-院长谈感控』付强:感控加速发展离不开院长的支持
2、『回顾-院长谈感控』王力红:八招教你打造理想的感控团队
3、『回顾-院长谈感控』文建国:感控人是患者安全的中流砥柱
4、『回顾-院长谈感控』史晨辉:医院的实力凝聚着感控人的执着和忠诚
图文编辑:朱迪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宁永忠:脓毒症的判断

宁永忠&&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2277 次浏览 • 2017-03-10 19:50 • 来自相关话题

脓毒症的判断
宁永忠
系列专题:
1、宁永忠:脓毒症辞源

2、宁永忠:脓毒症相关词汇的义译
3、宁永忠:脓毒症升级


通过之前的介绍,我们知道目前sepsis已经是3.0版本。在JAMA 2016年初发布的版本(JAMA. 2016 Feb 23;315(8):801-10.)中,判断方式简洁明了。只要参数可以测定(国内一般三级医院都可以完成),实践并不太难。

Sepsis 3.0版本中,sepsis相当于之前的severe sepsis。所以sepsis一方面需要感染的判断,另一方面相当于直接进入器官功能障碍的判断。


感染的判断:这一条在sepsis 3.0中没有展开。按一般原则,通过2方面综合判断:临床表现及炎症指标,微生物学证据。感染诊断的理论依据则是各大指南,后续会给大家汇总。







器官功能障碍定义:感染导致SOFA总分(见表)急性改变≥2分。 
除非已知存在器官功能障碍,否则基线SOFA评分可以假定为零。SOFA 评分 ≥2分,意味着普通住院患者疑似感染时总体病死风险大约是10%。
即使是中等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也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意味着该状态的严重性,需要立即进行恰当的干预,如果尚未着手干预的话。
疑似感染,ICU居住可能延长或住院期间可能死亡的患者,应该立即在床旁通过qSOFA进行判断——即,神志改变,收缩压≤ 100 mmHg,或呼吸频率≥ 22 次/分。 
SOFA评分
[Sequential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序列[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缩写:FiO2,吸入氧浓度;MAP,平均动脉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
a 引自参考文献27
b 儿茶酚胺给药量单位是μg/kg/min,至少1小时。
c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范围在3-15;分数越高意味着神经系统功能越好。

脓毒症休克的判断:脓毒症+血压+乳酸
确定脓毒症的基础上,尽管有充分的液体容量复苏,仍然持续存在低血压,需要升压药物才能保持平均动脉压MAP ≥ 65mmHg,并且血清乳酸水平 >2 mmol/L (18mg/dL)。

Sepsis 3.0一并给出了识别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临床标准的操作流程(operationalization)


说明:基线SOFA应该假设为零,除非已知感染开始前患者已经存在的(急性或慢性)器官功能障碍。


上述是sepsis 3.0 原文提供的评分选择、判断标准和流程,各位可以潜心实践,甚至设计临床试验进行归纳总结。实际工作中,还有多种评分系统,可用以评价不同危重患者的不同角度的疾病特征,弥补单一方式的局限。笔者建议大家看一下孟新科教授主编的《急危重症评分——评价、预测、处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一书。该书是临床评分的汇总。和sepsis最相关的几大评分,该书都有详细介绍,部分还带有病例分析。比如,
ICU非特异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方法:里面的APACHE II评分,相信是大家的第一选择。还有SAPS II、MPM II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方法:这里就包括了上面提到的SOFA,此外还有Marshall 的MODS评分等。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方法,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肾脏、DIC、“感染性休克”、镇静深度8个角度。“感染性休克”角度是septic shock score,分简明和完全两种。


当然,一方面每一个评分系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大家实践要结合具体情况、参考国际文献的评述;另一方面,该书也有罗列不全。比如DIC的判断,JAAM和ISTH两种方法在国际上并行,该书只介绍了其一,没有介绍JAAM方式。另外也有后续发展的情况。比如利用MASCC评分判断菌血症(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7 Nov;30 Suppl 1:S51-9.),比该书出版晚,所以书中没有。此时大家要自行汇总。此外,该书也介绍了评分软件,应用可以省略很多计算时间。另外,笔者知道一个网站提供不同评分方法的在线计算,大家可以一试,网址www.sfar.org/scores2/ 。

脓毒症判断,更多的是实践层面,而非简单的概念延伸。这一条尤其值得国内诸公关注。我们始终面临的历史问题是,中国人/东方人/黄种人的身体反应与歪果仁/西方人/白种人究竟有何不同。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些判断指标,包括脓毒症判断指标,会有人种差异。固然,其阐明需要基础医学的深度科研,但发现很可能是来自临床实践,而这些差异的意义——归依,也必然在临床实践本身。

另外,我们始终面临的历史任务是,让中国的西医超越西方的西医。而只有实践层面的更加细致、更加丰富、更加认真,我们才有可能超越西方,才有可能执前沿发展之牛耳。这超越的第一步,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在既有体系内增加来自中国的细节(前提是对西医的一些规律在国人身上逐条验证,在验证中找到差异),二是既有体系在国人身上的特化。这2点,是其间必然、此中关键!


有历史问题、历史任务在,我们的工作会更加有使命感!笔者不学,空谈疯话,大德一笑!O(∩_∩)O哈哈~




图文编辑:朱玉婷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查看全部
脓毒症的判断
宁永忠
系列专题:
1、宁永忠:脓毒症辞源

2、宁永忠:脓毒症相关词汇的义译
3、宁永忠:脓毒症升级


通过之前的介绍,我们知道目前sepsis已经是3.0版本。在JAMA 2016年初发布的版本(JAMA. 2016 Feb 23;315(8):801-10.)中,判断方式简洁明了。只要参数可以测定(国内一般三级医院都可以完成),实践并不太难。

Sepsis 3.0版本中,sepsis相当于之前的severe sepsis。所以sepsis一方面需要感染的判断,另一方面相当于直接进入器官功能障碍的判断。


感染的判断:这一条在sepsis 3.0中没有展开。按一般原则,通过2方面综合判断:临床表现及炎症指标,微生物学证据。感染诊断的理论依据则是各大指南,后续会给大家汇总。


16.jpg


器官功能障碍定义:感染导致SOFA总分(见表)急性改变≥2分。 
  • 除非已知存在器官功能障碍,否则基线SOFA评分可以假定为零。
  • SOFA 评分 ≥2分,意味着普通住院患者疑似感染时总体病死风险大约是10%。

即使是中等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也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意味着该状态的严重性,需要立即进行恰当的干预,如果尚未着手干预的话。
疑似感染,ICU居住可能延长或住院期间可能死亡的患者,应该立即在床旁通过qSOFA进行判断——即,神志改变,收缩压≤ 100 mmHg,或呼吸频率≥ 22 次/分。 
SOFA评分
[Sequential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序列[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缩写:FiO2,吸入氧浓度;MAP,平均动脉压;PaO2,动脉血氧分压
a 引自参考文献27
b 儿茶酚胺给药量单位是μg/kg/min,至少1小时。
c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范围在3-15;分数越高意味着神经系统功能越好。

脓毒症休克的判断:脓毒症+血压+乳酸
确定脓毒症的基础上,尽管有充分的液体容量复苏,仍然持续存在低血压,需要升压药物才能保持平均动脉压MAP ≥ 65mmHg,并且血清乳酸水平 >2 mmol/L (18mg/dL)。

Sepsis 3.0一并给出了识别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临床标准的操作流程(operationalization)


说明:基线SOFA应该假设为零,除非已知感染开始前患者已经存在的(急性或慢性)器官功能障碍。


上述是sepsis 3.0 原文提供的评分选择、判断标准和流程,各位可以潜心实践,甚至设计临床试验进行归纳总结。实际工作中,还有多种评分系统,可用以评价不同危重患者的不同角度的疾病特征,弥补单一方式的局限。笔者建议大家看一下孟新科教授主编的《急危重症评分——评价、预测、处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一书。该书是临床评分的汇总。和sepsis最相关的几大评分,该书都有详细介绍,部分还带有病例分析。比如,
  • ICU非特异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方法:里面的APACHE II评分,相信是大家的第一选择。还有SAPS II、MPM II等。
  • 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方法:这里就包括了上面提到的SOFA,此外还有Marshall 的MODS评分等。
  • 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方法,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肾脏、DIC、“感染性休克”、镇静深度8个角度。“感染性休克”角度是septic shock score,分简明和完全两种。



当然,一方面每一个评分系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大家实践要结合具体情况、参考国际文献的评述;另一方面,该书也有罗列不全。比如DIC的判断,JAAM和ISTH两种方法在国际上并行,该书只介绍了其一,没有介绍JAAM方式。另外也有后续发展的情况。比如利用MASCC评分判断菌血症(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7 Nov;30 Suppl 1:S51-9.),比该书出版晚,所以书中没有。此时大家要自行汇总。此外,该书也介绍了评分软件,应用可以省略很多计算时间。另外,笔者知道一个网站提供不同评分方法的在线计算,大家可以一试,网址www.sfar.org/scores2/ 。

脓毒症判断,更多的是实践层面,而非简单的概念延伸。这一条尤其值得国内诸公关注。我们始终面临的历史问题是,中国人/东方人/黄种人的身体反应与歪果仁/西方人/白种人究竟有何不同。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一些判断指标,包括脓毒症判断指标,会有人种差异。固然,其阐明需要基础医学的深度科研,但发现很可能是来自临床实践,而这些差异的意义——归依,也必然在临床实践本身。

另外,我们始终面临的历史任务是,让中国的西医超越西方的西医。而只有实践层面的更加细致、更加丰富、更加认真,我们才有可能超越西方,才有可能执前沿发展之牛耳。这超越的第一步,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在既有体系内增加来自中国的细节(前提是对西医的一些规律在国人身上逐条验证,在验证中找到差异),二是既有体系在国人身上的特化。这2点,是其间必然、此中关键!


有历史问题、历史任务在,我们的工作会更加有使命感!笔者不学,空谈疯话,大德一笑!O(∩_∩)O哈哈~




图文编辑:朱玉婷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瓦特!入院48小时后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不一定是医院获得的?!

感控圈循证&&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66 次浏览 • 2017-03-10 19:50 • 来自相关话题

入院48小时后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不一定是医院获得的
检索:徐子琴 翻译:陈志辉 
编写、审核:徐子琴 罗万军
编者按诊断相关组(DRG)是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医保付费制度,国内已逐步推行,目的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这意味着额外产生的费用,如医院感染诊疗费用,需要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因此,在现在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采取感控措施,降低医疗机构成本支出,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感控措施的最佳对象是因医院内传播造成的感染,但对社区获得性感染无效,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根据医院感染定义,入院48小时后确定的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与定植即考虑为医院获得性的,这势必会对因为入院时未送检、诊断延误、潜伏期差异大难以确定等因素造成48小时后诊断的社区获得性感染误归入到医院感染中来,这样将导致对感控措施的错误评价和DRG下相关费用无法报销,因此,本文从是否有医院感染的证据角度评价了现有定义下MDRO医院感染误判的概况。

背景 根据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定义,入院48小时后确定的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与定植即考虑为医院获得性的(称为CDC-HAMIC)。但根据上述定义,一些因诊断上的延迟,而不是真正在医院获得的感染,无法剔除,潜在地弱化了感染控制项目的效力。而且,在基于诊断相关组(DRG)的医疗体系中,这些感染产生的费用也不一定能够被报销。

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瑞士一家三级医院中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的情况,来评估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可预防感染所占的比例。

方法从2002年至2011年,通过对所有住院患者中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HAMIC)或者符合CDC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CDC-HAMIC)案例进行前瞻性评估,以判断是否有院内传播的证据。(编者注:有院内传播证据:指的是医院内存在的MDRO、明确通过我们额外诊查措施传播而获得MDRO感染或定植的病例,被称为可以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p-HAMIC ;没有院内传播证据:指的是没有明确暴露于定植或感染同一病原菌的患者或没有分子分型一致的菌株的CDC-HAMIC,被称为不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non-p-HAMIC)

结果我们分析了共1190个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的案例,其中274 (23.0%)被归类为符合CDC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CDC-HAMIC),而其中只有51.8%有足够证据证实为医院获得性的,并被认为是可以预防的。具体而言,57%的MRSA感染,83.3%的VRE感染,43.9%的ESBL感染以及74.1%非产ESBL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p-HAMIC)。

结论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定义高估了50%以上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HAMIC)比例。仅依靠CDC定义的HAMIC可能导致对感染控制干预措施效力的评价不准确以及在诊断相关组(DRG)体系下没有获得足够的报销。








图1 研究概述。
CDC-HAMI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p-HAMIC: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MDRO:多重耐药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vanA和vanB基因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ESBL: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non-ESBL MDR: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括号内的百分比代表p-HAMICs 和 CDC-HAMICs在所有分析病例中所占的比例。



图2可预防的p-HAMIC与CDC-HAMIC之间的比例。
CDC-HAMI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p-HAMIC: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vanA和vanB基因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ESBL: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non-ESBL MDR: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

表1CDC-HAMIC、 p-HAMIC以及Non–p-HAMIC患者的基线特征


注:CDC-HAMI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p-HAMIC: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MDRO:多重耐药菌; non-p-HAMIC: 不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SD:标准差;CI:可信区间;ICD:国际疾病分类;CRP:C反应蛋白;WBC:白细胞计数。

文献来源Erb S,Frei R,Dangel M,et al.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Detected More Than 48 Hours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Are Not Necessarily Hospital-Acquired.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7 Jan;38(1):18-23. 



图文编辑:朱迪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查看全部
入院48小时后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不一定是医院获得的
检索:徐子琴 翻译:陈志辉 
编写、审核:徐子琴 罗万军
编者按诊断相关组(DRG)是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医保付费制度,国内已逐步推行,目的是为了控制医疗费用,这意味着额外产生的费用,如医院感染诊疗费用,需要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因此,在现在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采取感控措施,降低医疗机构成本支出,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感控措施的最佳对象是因医院内传播造成的感染,但对社区获得性感染无效,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根据医院感染定义,入院48小时后确定的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与定植即考虑为医院获得性的,这势必会对因为入院时未送检、诊断延误、潜伏期差异大难以确定等因素造成48小时后诊断的社区获得性感染误归入到医院感染中来,这样将导致对感控措施的错误评价和DRG下相关费用无法报销,因此,本文从是否有医院感染的证据角度评价了现有定义下MDRO医院感染误判的概况。

背景 根据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定义,入院48小时后确定的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与定植即考虑为医院获得性的(称为CDC-HAMIC)。但根据上述定义,一些因诊断上的延迟,而不是真正在医院获得的感染,无法剔除,潜在地弱化了感染控制项目的效力。而且,在基于诊断相关组(DRG)的医疗体系中,这些感染产生的费用也不一定能够被报销。

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瑞士一家三级医院中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的情况,来评估医院获得性感染中可预防感染所占的比例。

方法从2002年至2011年,通过对所有住院患者中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HAMIC)或者符合CDC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CDC-HAMIC)案例进行前瞻性评估,以判断是否有院内传播的证据。(编者注:有院内传播证据:指的是医院内存在的MDRO、明确通过我们额外诊查措施传播而获得MDRO感染或定植的病例,被称为可以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p-HAMIC ;没有院内传播证据:指的是没有明确暴露于定植或感染同一病原菌的患者或没有分子分型一致的菌株的CDC-HAMIC,被称为不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non-p-HAMIC)

结果我们分析了共1190个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的案例,其中274 (23.0%)被归类为符合CDC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CDC-HAMIC),而其中只有51.8%有足够证据证实为医院获得性的,并被认为是可以预防的。具体而言,57%的MRSA感染,83.3%的VRE感染,43.9%的ESBL感染以及74.1%非产ESBL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是可以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p-HAMIC)。

结论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定义高估了50%以上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或定植(HAMIC)比例。仅依靠CDC定义的HAMIC可能导致对感染控制干预措施效力的评价不准确以及在诊断相关组(DRG)体系下没有获得足够的报销。


506653-1f927577da81ceaaea85f8d9e79ae04c.jpg



图1 研究概述。
CDC-HAMI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p-HAMIC: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MDRO:多重耐药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vanA和vanB基因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ESBL: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non-ESBL MDR: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括号内的百分比代表p-HAMICs 和 CDC-HAMICs在所有分析病例中所占的比例。



图2可预防的p-HAMIC与CDC-HAMIC之间的比例
CDC-HAMI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p-HAMIC: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vanA和vanB基因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ESBL: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non-ESBL MDR: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

表1CDC-HAMIC、 p-HAMIC以及Non–p-HAMIC患者的基线特征


注:CDC-HAMI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定义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p-HAMIC: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MDRO:多重耐药菌; non-p-HAMIC: 不可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与定植病例;SD:标准差;CI:可信区间;ICD:国际疾病分类;CRP:C反应蛋白;WBC:白细胞计数。

文献来源Erb S,Frei R,Dangel M,et al.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Detected More Than 48 Hours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Are Not Necessarily Hospital-Acquired.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17 Jan;38(1):18-23. 



图文编辑:朱迪
审稿:高晓东/马嘉睿

淮北市人民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整顿活动

张静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4 次浏览 • 2017-03-10 16:50 • 来自相关话题

淮北市人民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整顿活动
作者 张静(淮北市人民医院)
审稿:陶秀彬(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为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精神,淮北市人民医院迅速反应,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高风险环节开展了专项检查整顿。
联合督查

没有事先开会布置,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袁华副院长带领院感办、医务处和护理部成员,以问题隐患为导向,于2017年2月13日-16日集中对临床医院感染重点科室、高风险环节、门急诊及医技科室等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医疗安全风险排查,并进行了现场反馈。
检查现场








制定整改方案

督查结束后,由院感办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分析,于2月24日召开紧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李袁华副院长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共同讨论制定整改方案。并于2017年3月1日下午3点召开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全体委员及重点部门的科主任和护士长参会。院感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了近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国家卫计委新颁布的十二项医院感染行业标准与规范、本次联合督查结果及整改方案,同时把去年省卫计委医院感染专项督查及大型医院巡查检查反馈结果纳入整改方案中。





李袁华副院长要求与会者:




1、思想高度重视。科室负责人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应把院感工作重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以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2、加强培训学习。新的规范标准不断出台,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把规章制度学习透彻,才能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才能够不违规。
3、整改执行到位。现场检查有些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根本原因是责任心不够,在整改过程中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尤其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一次性使用,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4、守住院感底线。培养医务人员的底线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认真学习并执行医院感染规章制度,才能做到守住底线。
5、加强反馈沟通。院感办与临床科室应多沟通交流,相互及时反馈院感方面的问题与困惑,结合实际将整改方案落实到位。
院感办、医务处和护理部将随机到各个科室督查安全隐患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以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降低安全风险。整改过程中如果确系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由医院解决。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图文编辑:朱玉婷(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查看全部
淮北市人民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整顿活动
作者 张静(淮北市人民医院)
审稿:陶秀彬(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为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精神,淮北市人民医院迅速反应,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高风险环节开展了专项检查整顿。
联合督查

没有事先开会布置,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袁华副院长带领院感办、医务处和护理部成员,以问题隐患为导向,于2017年2月13日-16日集中对临床医院感染重点科室、高风险环节、门急诊及医技科室等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医疗安全风险排查,并进行了现场反馈。
检查现场
18.jpg





制定整改方案

督查结束后,由院感办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分析,于2月24日召开紧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李袁华副院长及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共同讨论制定整改方案。并于2017年3月1日下午3点召开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全体委员及重点部门的科主任和护士长参会。院感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汇报了近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国家卫计委新颁布的十二项医院感染行业标准与规范、本次联合督查结果及整改方案,同时把去年省卫计委医院感染专项督查及大型医院巡查检查反馈结果纳入整改方案中。





李袁华副院长要求与会者:




1、思想高度重视。科室负责人为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明确,应把院感工作重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以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2、加强培训学习。新的规范标准不断出台,医务人员要加强学习,把规章制度学习透彻,才能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才能够不违规。
3、整改执行到位。现场检查有些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根本原因是责任心不够,在整改过程中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尤其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一次性使用,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4、守住院感底线。培养医务人员的底线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认真学习并执行医院感染规章制度,才能做到守住底线。
5、加强反馈沟通。院感办与临床科室应多沟通交流,相互及时反馈院感方面的问题与困惑,结合实际将整改方案落实到位。
院感办、医务处和护理部将随机到各个科室督查安全隐患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以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降低安全风险。整改过程中如果确系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由医院解决。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图文编辑:朱玉婷(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临床常规监测明细你都了解吗?

牛克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22 次浏览 • 2017-03-10 16:50 • 来自相关话题

临床常规监测明细你都了解吗?
 作者:临泉县人民医院   牛克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是“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之一。但监测项目多,监测频率不同,标准值各异,本文整理了近几年的标准、规范,包括2016年发布的10个行标,方便大家查阅参考。


临床常规监测明细表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了解更多]













注:[1]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办法》细则第三章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院感重点控制部门包括: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器官移植病房、血液科、ICU、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新生儿科、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消毒供应室、输血科、微生物实验室等,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应每季度监测。院感重点控制部门包括WS/T368-2012《医院感染空气净化管理规范》8.1感染高风险部门。还包括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8.1要求监测的部门。
   [2]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办法》细则第三章第十七条第二项第一条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生物监测频率要求。
   [3]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办法》细则第三章第十七条第二项第二条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频率要求。说明: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7.5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要求: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每季度对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图文编辑:汪文怡(安庆市立医院)  查看全部


临床常规监测明细你都了解吗?
 作者:临泉县人民医院   牛克


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质量改进制度,是“安徽省《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七条医院感染管理核心制度之一。但监测项目多,监测频率不同,标准值各异,本文整理了近几年的标准、规范,包括2016年发布的10个行标,方便大家查阅参考。



临床常规监测明细表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了解更多]

17.jpg









注:[1]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办法》细则第三章第十七条第三项规定院感重点控制部门包括: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器官移植病房、血液科、ICU、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新生儿科、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消毒供应室、输血科、微生物实验室等,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应每季度监测。院感重点控制部门包括WS/T368-2012《医院感染空气净化管理规范》8.1感染高风险部门。还包括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8.1要求监测的部门。
   [2]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办法》细则第三章第十七条第二项第一条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生物监测频率要求。
   [3]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办法》细则第三章第十七条第二项第二条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频率要求。说明: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7.5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要求:每季度对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每季度对诊疗室、清洗消毒室的环境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图文编辑:汪文怡(安庆市立医院) 

【不恐慌】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的15个问题

那颜整理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12193 次浏览 • 2017-03-10 15:18 • 来自相关话题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的15个问题



一、什么是H7N9禽流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通过人-禽密切接触感染人,称为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于2013年首次发现,每年都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行。

二、目前H7N9禽流感疫情形势如何?

近期,报告H7N9病例数较前期已经有了明显下降。2月6日-2月12日全国报告H7N9确诊病例69例,而2月13日-2月23日这11天时间共报告病例35例,从平均每日约10例降到每日约3例,说明前期防控工作取得了成效。
根据往年规律,今后会在一段时间继续保持较低水平的发病,直至4月下旬前后,但由于当前疫情分布范围还比较广,为防止疫情出现反复,各地仍要继续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三、为什么要关闭活禽市场?

实践证明,在疫情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关闭活禽市场是有效避免人与活禽接触,减少人群暴露和感染的最重要措施,效果十分明显,对于降低发病,控制高峰,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发生疫情的地区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活禽市场管理措施,如永久或临时性关闭活禽市场、定期休市、季节性休市等。特别是去年入冬以来,前期报告病例较多的一些地区,如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安徽的合肥、芜湖等城市,均果断采取了活禽市场关闭措施,疫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浙江省针对去年底以来,H7N9病例中农村地区病例显著增多的特点,在原来关闭地级市主城区活禽市场的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采取了关闭全省所有城乡活禽市场,暂停活禽交易的措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四部委联合要求各地,已发现H7N9病例或活禽市场检出动物H7N9病原学阳性的地市,应当尽快落实关闭所在主城区活禽市场的措施。对关闭的活禽市场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处理。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扑杀当地活禽市场的活禽。
与此同时,控制H7N9疫情需要标本兼治,重视长效治理,即要加快推进家禽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生产消费新模式,从根本上去减少人与活禽的接触,防止H7N9病毒感染禽以及在禽间的传播,从而阻断H7N9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
 
四、H7N9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7N9病例早期发病无特异性表现,早诊早治困难,后期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报告病例的总体病死率在40%左右。
 
五、针对H7N9感染患者有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对于H7N9病人的治疗有效,但这些抗病毒药物最好在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才会有较好效果,因此,早期就诊、早期获得抗病毒药物治疗非常重要。建议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关节肌肉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这样就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做出判断,从而及早给予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发展为重症病例的机会,提高治疗效果。

 
六、H7N9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目前,我国确诊的H7N9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触史,且以暴露于有活禽售卖的农贸市场的比例居多。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

监测显示,虽然偶有局部聚集性病例(每起2-3例病例,均无续发病例)发生,但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持续地“人传人”。


七、哪些人是H7N9病毒的高风险感染人群?
 
监测显示,近期报告的H7N9病例,以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人员、农村群众为主;中老年人居多;多数病例有基础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发病前曾接触过活禽或到过有活禽售卖的市场;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感染发病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从事非规模化和非规范化家禽养殖、贩卖、宰杀等工作的人群,因暴露于带毒禽类的机会更多,所以被感染的风险也更高。与禽鸟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容易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需加强个人防护与环境清洁。感染者大多为从事禽鸟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等人员,或到过禽鸟市场的人员,可能与直接接触禽鸟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有关。禽鸟养殖户或密切接触者要加强个人卫生与防护,保持禽畜圈养,避免家禽与野禽接触、禽畜混养;如发生禽畜疫情,应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有没有可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预防H7N9吗?
 
目前还没有预防H7N9病毒感染的疫苗可用,相关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人的感染主要来自于禽,病例高度散发,人与人之间基本不传播,努力减少人与活禽的接触,尽量不要暴露于活禽市场或相关环境,就能有效预防H7N9病毒感染,尚无需通过普遍接种来预防人群感染发病。至于季节性流感疫苗,是用于预防季节性流感的,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因罹患季节性流感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及住院可能性,但它并不能预防H7N9流感。


九、如何才能降低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
 
目前对于H7N9病例,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要减少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很重要的就是要早期就诊、早期治疗,特别是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如磷酸奥司他韦(达菲),在发病后尽早使用效果最好。因此建议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如果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并告诉医生发病前可能的禽类接触情况,以及禽类环境暴露情况,例如是否去过活禽市场,近期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等。

医务人员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疑暴露史,怀疑其感染H7N9病毒,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无需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以降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可能性。


十、目前疫情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按照既往疫情流行规律,每年春节过后发病数量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并呈低水平流行直至4月下旬。目前疫情上升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并且近期各重点疫情省份已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针对活禽经营市场和活禽交易的控制措施,相信对于控制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十一、目前禽类还能不能吃呢?

禽是人体良好的食物蛋白质来源,价廉物美。鸡、鸭等禽类肯定是可以买、也可以吃的,但一定要吃得安全。
一是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购买活禽、直接接触活禽和自行宰杀活禽。要尽量购买、食用有检疫证明的冷鲜禽、冰鲜禽及其产品。尤其在已经发现有H7N9疫情的地区,更不要去购买活禽。科学分析证明,集中屠宰的冷鲜禽、冰鲜禽,不但与现宰现杀的活禽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还可以极大降低感染H7N9等疾病的风险。

二是一定不要从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也不要将从活禽市场或流动摊贩处购买的活禽与自家家养禽混养。调查发现,近期在一些已经关闭主城区活禽市场的地区,在其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出现了H7N9病例,绝大多数是因为从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或将外来禽只与自家禽混养后造成暴露感染。

三是要提醒老年人群,特别是原来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和体质比较差的人,购买禽类产品时更要尽量避免或减少与活禽接触,不去或少去有活禽的环境。
 
十二、有哪些防控方式呢

1. 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做饭做菜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以及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2. 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服),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鼓励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畜禽养殖,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严格管理,减少H7N9等病毒侵袭机会。农村家禽家畜饲养一定要与居住生活环境相对隔离,避免不同禽畜混养,也不要将外来禽与家养禽混养。发现病死禽要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妥善处理。
3.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4.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注意饮食和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疾病,不恐慌、不听信谣言与小道消息。
传染病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信息不足及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心理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属正常现象。个人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动关注疫情动态信息及政府与权威机构和专家的指导,保持健康的心态,不恐慌、不听信谣言与小道消息,对于遏制疫情扩散及保护自身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广东地区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这是真的吗?
 
流感病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可能发生变异。最近,从广东2名人感染H7N9病例中分离到2株病毒变异株,病毒在血凝素链接肽位置发生了基因插入性突变。中国疾控中心组织专家研判,并与农业部门相关专家沟通后认为,H7N9病毒在血凝素链接肽位置发生的这种基因插入性突变,提示该病毒从原来对禽不致病的病毒突变为了对禽高致病性的病毒;同时根据病毒序列分析结果,尚未出现该变异病毒发生对人感染力、毒力和人际传播能力增强的突变。所以目前对人感染的防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据悉,农业部门也从广东的禽间检测到类似高致病性变异株。目前还没有从广东以外地区的人感染病例或禽中检测到H7N9的高致病性变异株病毒。卫生计生和农业部门正进一步加强病毒监测检测工作,努力查明该变异株的来源、影响范围和对H7N9整体防治工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十三、网上有传言“市民吃大盘鸡感染禽流感致死”、“泡椒凤爪含有大量禽流感病毒”,这是真的吗?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关于吃煮熟的鸡或鸡加工副食品这一类食物会不会导致感染禽流感,答案都是否定的。

H7N9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或活禽市场暴露史,这是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主要方式。食用烧熟煮透的食物不会感染H7N9病毒,因为H7N9病毒不耐热,达到摄氏70度,即“滚烫”时,禽肉的任何部分不再呈淡红色,病毒就被杀死了。“大盘鸡”、“泡椒凤爪”都经过烧煮处理,就不可能含有大量禽流感病毒,更不会导致人感染发病。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在食物制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熟分开,包括加工、准备、盛放生食和熟食所涉及的刀具、砧板、容器等都必须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这一点是食物加工中的常识和最基本要求。

十五、有传言称“鱼、凉皮、酸菜也会传播H7N9”,这是真的吗?
 
H7N9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主要在禽间感染、传播。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活禽,或暴露于活禽市场而感染。居民只要尽量避免接触活禽,购买检疫合格的冰鲜、冷冻、生鲜禽产品,就可极大降低感染的风险。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感染鱼,凉皮、冷面类、酸菜更是与H7N9病毒的感染传播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会通过鱼、凉皮、酸菜这类食物来传播H7N9病毒的。
【内容整理自国家卫计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报】 查看全部
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的15个问题



一、什么是H7N9禽流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通过人-禽密切接触感染人,称为人感染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于2013年首次发现,每年都会在冬春季出现季节性流行。

二、目前H7N9禽流感疫情形势如何?

近期,报告H7N9病例数较前期已经有了明显下降。2月6日-2月12日全国报告H7N9确诊病例69例,而2月13日-2月23日这11天时间共报告病例35例,从平均每日约10例降到每日约3例,说明前期防控工作取得了成效。
根据往年规律,今后会在一段时间继续保持较低水平的发病,直至4月下旬前后,但由于当前疫情分布范围还比较广,为防止疫情出现反复,各地仍要继续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三、为什么要关闭活禽市场?

实践证明,在疫情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关闭活禽市场是有效避免人与活禽接触,减少人群暴露和感染的最重要措施,效果十分明显,对于降低发病,控制高峰,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发生疫情的地区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活禽市场管理措施,如永久或临时性关闭活禽市场、定期休市、季节性休市等。特别是去年入冬以来,前期报告病例较多的一些地区,如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安徽的合肥、芜湖等城市,均果断采取了活禽市场关闭措施,疫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浙江省针对去年底以来,H7N9病例中农村地区病例显著增多的特点,在原来关闭地级市主城区活禽市场的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采取了关闭全省所有城乡活禽市场,暂停活禽交易的措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四部委联合要求各地,已发现H7N9病例或活禽市场检出动物H7N9病原学阳性的地市,应当尽快落实关闭所在主城区活禽市场的措施。对关闭的活禽市场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处理。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扑杀当地活禽市场的活禽。
与此同时,控制H7N9疫情需要标本兼治,重视长效治理,即要加快推进家禽业转型升级,积极实施“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生产消费新模式,从根本上去减少人与活禽的接触,防止H7N9病毒感染禽以及在禽间的传播,从而阻断H7N9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
 
四、H7N9病例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H7N9病例的潜伏期一般多为7天以内,也可长达10天。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或呕吐等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常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少数患者可为轻症,仅表现为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H7N9病例早期发病无特异性表现,早诊早治困难,后期重症病例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目前报告病例的总体病死率在40%左右。
 
五、针对H7N9感染患者有没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对于H7N9病人的治疗有效,但这些抗病毒药物最好在发病后48小时内使用,才会有较好效果,因此,早期就诊、早期获得抗病毒药物治疗非常重要。建议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关节肌肉痛、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这样就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准确做出判断,从而及早给予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发展为重症病例的机会,提高治疗效果。

 
六、H7N9病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目前,我国确诊的H7N9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触史,且以暴露于有活禽售卖的农贸市场的比例居多。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

监测显示,虽然偶有局部聚集性病例(每起2-3例病例,均无续发病例)发生,但尚无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持续地“人传人”。


七、哪些人是H7N9病毒的高风险感染人群?
 
监测显示,近期报告的H7N9病例,以离退休人员、家务及待业人员、农村群众为主;中老年人居多;多数病例有基础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发病前曾接触过活禽或到过有活禽售卖的市场;老年人和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感染发病后发生重症和死亡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从事非规模化和非规范化家禽养殖、贩卖、宰杀等工作的人群,因暴露于带毒禽类的机会更多,所以被感染的风险也更高。与禽鸟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容易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需加强个人防护与环境清洁。感染者大多为从事禽鸟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等人员,或到过禽鸟市场的人员,可能与直接接触禽鸟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有关。禽鸟养殖户或密切接触者要加强个人卫生与防护,保持禽畜圈养,避免家禽与野禽接触、禽畜混养;如发生禽畜疫情,应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有没有可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可以预防H7N9吗?
 
目前还没有预防H7N9病毒感染的疫苗可用,相关疫苗正在研制中。目前人的感染主要来自于禽,病例高度散发,人与人之间基本不传播,努力减少人与活禽的接触,尽量不要暴露于活禽市场或相关环境,就能有效预防H7N9病毒感染,尚无需通过普遍接种来预防人群感染发病。至于季节性流感疫苗,是用于预防季节性流感的,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有助于降低因罹患季节性流感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及住院可能性,但它并不能预防H7N9流感。


九、如何才能降低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出现?
 
目前对于H7N9病例,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要减少H7N9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很重要的就是要早期就诊、早期治疗,特别是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如磷酸奥司他韦(达菲),在发病后尽早使用效果最好。因此建议在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如果出现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并告诉医生发病前可能的禽类接触情况,以及禽类环境暴露情况,例如是否去过活禽市场,近期去过哪些地方旅行等。

医务人员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可疑暴露史,怀疑其感染H7N9病毒,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无需等待病原学检测结果,以降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可能性。


十、目前疫情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按照既往疫情流行规律,每年春节过后发病数量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并呈低水平流行直至4月下旬。目前疫情上升势头已经得到遏制,并且近期各重点疫情省份已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针对活禽经营市场和活禽交易的控制措施,相信对于控制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十一、目前禽类还能不能吃呢?

禽是人体良好的食物蛋白质来源,价廉物美。鸡、鸭等禽类肯定是可以买、也可以吃的,但一定要吃得安全。
一是要注意尽量避免直接购买活禽、直接接触活禽和自行宰杀活禽。要尽量购买、食用有检疫证明的冷鲜禽、冰鲜禽及其产品。尤其在已经发现有H7N9疫情的地区,更不要去购买活禽。科学分析证明,集中屠宰的冷鲜禽、冰鲜禽,不但与现宰现杀的活禽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还可以极大降低感染H7N9等疾病的风险。

二是一定不要从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也不要将从活禽市场或流动摊贩处购买的活禽与自家家养禽混养。调查发现,近期在一些已经关闭主城区活禽市场的地区,在其城郊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出现了H7N9病例,绝大多数是因为从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或将外来禽只与自家禽混养后造成暴露感染。

三是要提醒老年人群,特别是原来就有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和体质比较差的人,购买禽类产品时更要尽量避免或减少与活禽接触,不去或少去有活禽的环境。
 
十二、有哪些防控方式呢

1. 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做饭做菜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以及禽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
2. 接触活禽要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禽类养殖、运输、销售、宰杀等行业人员在接触禽类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戴口罩、穿工作服),接触后注意用消毒液和清水彻底清洁双手。鼓励发展规模化、规范化畜禽养殖,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严格管理,减少H7N9等病毒侵袭机会。农村家禽家畜饲养一定要与居住生活环境相对隔离,避免不同禽畜混养,也不要将外来禽与家养禽混养。发现病死禽要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妥善处理。
3.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应佩戴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接触过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是否到过活禽市场等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和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4.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喝生水。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注意饮食和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疾病,不恐慌、不听信谣言与小道消息。
传染病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信息不足及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心理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属正常现象。个人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动关注疫情动态信息及政府与权威机构和专家的指导,保持健康的心态,不恐慌、不听信谣言与小道消息,对于遏制疫情扩散及保护自身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广东地区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这是真的吗?
 
流感病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可能发生变异。最近,从广东2名人感染H7N9病例中分离到2株病毒变异株,病毒在血凝素链接肽位置发生了基因插入性突变。中国疾控中心组织专家研判,并与农业部门相关专家沟通后认为,H7N9病毒在血凝素链接肽位置发生的这种基因插入性突变,提示该病毒从原来对禽不致病的病毒突变为了对禽高致病性的病毒;同时根据病毒序列分析结果,尚未出现该变异病毒发生对人感染力、毒力和人际传播能力增强的突变。所以目前对人感染的防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据悉,农业部门也从广东的禽间检测到类似高致病性变异株。目前还没有从广东以外地区的人感染病例或禽中检测到H7N9的高致病性变异株病毒。卫生计生和农业部门正进一步加强病毒监测检测工作,努力查明该变异株的来源、影响范围和对H7N9整体防治工作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十三、网上有传言“市民吃大盘鸡感染禽流感致死”、“泡椒凤爪含有大量禽流感病毒”,这是真的吗?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关于吃煮熟的鸡或鸡加工副食品这一类食物会不会导致感染禽流感,答案都是否定的。

H7N9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或活禽市场暴露史,这是人感染H7N9病毒的最主要方式。食用烧熟煮透的食物不会感染H7N9病毒,因为H7N9病毒不耐热,达到摄氏70度,即“滚烫”时,禽肉的任何部分不再呈淡红色,病毒就被杀死了。“大盘鸡”、“泡椒凤爪”都经过烧煮处理,就不可能含有大量禽流感病毒,更不会导致人感染发病。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在食物制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生熟分开,包括加工、准备、盛放生食和熟食所涉及的刀具、砧板、容器等都必须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的发生,这一点是食物加工中的常识和最基本要求。

十五、有传言称“鱼、凉皮、酸菜也会传播H7N9”,这是真的吗?
 
H7N9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主要在禽间感染、传播。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活禽,或暴露于活禽市场而感染。居民只要尽量避免接触活禽,购买检疫合格的冰鲜、冷冻、生鲜禽产品,就可极大降低感染的风险。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H7N9病毒能感染鱼,凉皮、冷面类、酸菜更是与H7N9病毒的感染传播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会通过鱼、凉皮、酸菜这类食物来传播H7N9病毒的。
【内容整理自国家卫计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报】

【感控资讯】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出新规,相关医疗机构请收好!

小蜘蛛&&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54 次浏览 • 2017-03-10 11:22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
口腔器械?什么东东?

口腔器械: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口腔疾患和口腔保健的可重复使用器械、器具和物品。

口腔器械的特点:品种多、数量大、周转快,小器械、中空器械多,消毒灭菌难度大,器械接触唾液、血液多、锐利器械多,如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不到位,及易造成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因此,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新版WS506-2016《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版标准对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有何新规定?
赶紧跟着卫监君先来看一看吧!

明确了各类口腔器械定义
新标准明确了各类口腔器械的定义,特别是按照口腔器械的危险程度将口腔器械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危险口腔器械。

高度危险口腔器械为穿透软组织、接触骨、进入或接触血液或其他无菌组织的口腔器械,包括拔牙器械、牙周器械、根管器具、手术器械等,应达到灭菌水平并无菌保存。

中度危险口腔器械为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口腔器械,包括检查器械、正畸用器械、修复用器械、各类充填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水平并清洁保存。

低度危险口腔器械为不接触患者口腔或间接接触患者口腔,参与口腔诊疗服务,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口腔器械,包括调刀等,应达到中、低度水平消毒并清洁保存。









详细规定了口腔器械处理操作流程
新标准对口腔器械的处理操作流程从回收、清洗、干燥、检查与保养、消毒方法、包装、灭菌方法、监测要求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特别是在包装方面,对封包提出了新要求:

1、 包外应有灭菌化学指示物,并标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如只有1个灭菌器时可不标注灭菌器编号。

2、 纸塑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密封宽度≥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器械储存有了新要求
1、 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识。

2、 采用灭菌包装的无菌物品储存根据包装材料不同分别规定了有效期:
纺织材料和牙科器械盒:7天
一次性纸袋:30天
一次性皱纹纸和医用无纺布、一次性纸塑袋:180天

3、 裸露灭菌及一般容器包装的高度危险口腔器械灭菌后应立即使用,最长不超过4小时。

4、 中、低度危险口腔器械消毒或灭菌后置于清洁干燥的容器内保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7天。






卫监君在此提醒有关医疗机构

新标准的发布对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提出了新要求,有关医疗机构在今后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对照新标准执行新规定,确保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规范化。




本文转载自“苏州卫监”微信公众号。




感控工作间——致力于感控多部门协同、全员感控教育、知识管理与共享。 查看全部
导读
口腔器械?什么东东?

口腔器械: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口腔疾患和口腔保健的可重复使用器械、器具和物品。

口腔器械的特点:品种多、数量大、周转快,小器械、中空器械多,消毒灭菌难度大,器械接触唾液、血液多、锐利器械多,如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不到位,及易造成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因此,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新版WS506-2016《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版标准对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有何新规定?
赶紧跟着卫监君先来看一看吧!

明确了各类口腔器械定义
新标准明确了各类口腔器械的定义,特别是按照口腔器械的危险程度将口腔器械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危险口腔器械。

高度危险口腔器械为穿透软组织、接触骨、进入或接触血液或其他无菌组织的口腔器械,包括拔牙器械、牙周器械、根管器具、手术器械等,应达到灭菌水平并无菌保存。

中度危险口腔器械为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口腔器械,包括检查器械、正畸用器械、修复用器械、各类充填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水平并清洁保存。

低度危险口腔器械为不接触患者口腔或间接接触患者口腔,参与口腔诊疗服务,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口腔器械,包括调刀等,应达到中、低度水平消毒并清洁保存。



21.jpg



详细规定了口腔器械处理操作流程
新标准对口腔器械的处理操作流程从回收、清洗、干燥、检查与保养、消毒方法、包装、灭菌方法、监测要求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特别是在包装方面,对封包提出了新要求:

1、 包外应有灭菌化学指示物,并标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如只有1个灭菌器时可不标注灭菌器编号。

2、 纸塑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密封宽度≥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器械储存有了新要求
1、 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识。

2、 采用灭菌包装的无菌物品储存根据包装材料不同分别规定了有效期:
纺织材料和牙科器械盒:7天
一次性纸袋:30天
一次性皱纹纸和医用无纺布、一次性纸塑袋:180天

3、 裸露灭菌及一般容器包装的高度危险口腔器械灭菌后应立即使用,最长不超过4小时。

4、 中、低度危险口腔器械消毒或灭菌后置于清洁干燥的容器内保存,保存时间不宜超过7天。






卫监君在此提醒有关医疗机构

新标准的发布对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提出了新要求,有关医疗机构在今后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对照新标准执行新规定,确保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规范化。




本文转载自“苏州卫监”微信公众号。




感控工作间——致力于感控多部门协同、全员感控教育、知识管理与共享。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年16卷2期导读

小蜘蛛&&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92 次浏览 • 2017-03-10 11:22 • 来自相关话题

2017年16卷2期—目次

论著
重症监护病房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
杨玉琪,徐修礼,马越云,等(99)

徐州地区116株MRSA耐药性分析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纵帅,徐萍萍,顾兵,等(104)

江西地区鲍曼不动杆菌NDM-1及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研究
陈娇,吴秀珍,刘康,等(109)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荟萃分析
李娜,黄艳芳,唐喻莹,等(115)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其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分布特点
郑恬,徐修礼,陈潇(121)

提高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力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影响
李颖,许文,戈伟,等(126)

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与耐药表型分布
孙晔佳,顾克菊(130)

专人监督执行集束化管理方案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
康福新,王小智(134)

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陶锐,曾霓,陈龙庆,等(138)

新生儿、医务人员及环境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同源性
胡瑛,文飞球,刘犇,等(142)

肺皮疽奴卡菌重症肺炎1例并25例病例文献复习
何靖霓,李园园,苏晓丽,等(146)

手术部位感染文献计量学分析
刘欣,王忠,先疆燕,等(15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田长印,张欣,刘拉羊,等(156)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
詹文丽,苏显都(160)

水胶体敷料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张玉丹(166)

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集束干预效果
张萌,张辉文(169)

血培养报阳时间及病原菌分布
徐权,谭思源,陈宗宁,等(173)


经验交流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
白雪,杨莉莉,窦学梅(176)


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分析
赵鲜丽,李小龙,任伟,等(179)


综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翟红燕,张启田,梁青(182)


细菌对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徐凯悦,强翠欣,赵建宏(186)


标准·规范·指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WS/T 509—2016(191)


学术动态FDA警示葡萄糖酸氯己定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摘译)


标准·规范·指南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524-2016)(984)


2017年16卷2期封面2016年15卷11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往期链接
欢迎感染控制相关人员浏览学习。敬请登录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官网 www.zggrkz.com,了解新进展。

2016年以往杂志导读请点击链接: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2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3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4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5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6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7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8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9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0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5卷11期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5卷12期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年16卷1期导读


具体文献已上传至感控工作间,可下载感控工作间app观看。


在后台回复 app,即可获取感控工作间app下载链接。 查看全部





2017年16卷2期—目次

论著
重症监护病房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
杨玉琪,徐修礼,马越云,等(99)

徐州地区116株MRSA耐药性分析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纵帅,徐萍萍,顾兵,等(104)

江西地区鲍曼不动杆菌NDM-1及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研究
陈娇,吴秀珍,刘康,等(109)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荟萃分析
李娜,黄艳芳,唐喻莹,等(115)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其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分布特点
郑恬,徐修礼,陈潇(121)

提高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执行力对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影响
李颖,许文,戈伟,等(126)

某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与耐药表型分布
孙晔佳,顾克菊(130)

专人监督执行集束化管理方案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
康福新,王小智(134)

某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陶锐,曾霓,陈龙庆,等(138)

新生儿、医务人员及环境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同源性
胡瑛,文飞球,刘犇,等(142)

肺皮疽奴卡菌重症肺炎1例并25例病例文献复习
何靖霓,李园园,苏晓丽,等(146)

手术部位感染文献计量学分析
刘欣,王忠,先疆燕,等(15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田长印,张欣,刘拉羊,等(156)

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
詹文丽,苏显都(160)

水胶体敷料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张玉丹(166)

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集束干预效果
张萌,张辉文(169)

血培养报阳时间及病原菌分布
徐权,谭思源,陈宗宁,等(173)


经验交流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
白雪,杨莉莉,窦学梅(176)


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分析
赵鲜丽,李小龙,任伟,等(179)


综述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翟红燕,张启田,梁青(182)


细菌对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徐凯悦,强翠欣,赵建宏(186)


标准·规范·指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WS/T 509—2016(191)


学术动态FDA警示葡萄糖酸氯己定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摘译)


标准·规范·指南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WS/T524-2016)(984)


2017年16卷2期封面2016年15卷11期

20.jpg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往期链接
欢迎感染控制相关人员浏览学习。敬请登录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官网 www.zggrkz.com,了解新进展。

2016年以往杂志导读请点击链接: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2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3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4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5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6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7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8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9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0月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5卷11期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5卷12期导读


【感控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年16卷1期导读


具体文献已上传至感控工作间,可下载感控工作间app观看。


在后台回复 app,即可获取感控工作间app下载链接。

【会议通知】二零一七年度重症监护病区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班报名

小蜘蛛&&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59 次浏览 • 2017-03-10 11:22 • 来自相关话题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二零一七年度
重症监护病区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班

各医院各相关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部门),医务部,护理部: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由于收治病人重,侵袭性操作多,留置各种导管,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导致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多重耐药菌感染多,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以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贯彻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提高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多重耐药菌防控水平,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定于 2017年3月19日—3月24日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举办第127届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班-重症监护病区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班,经培训合格者发给医院感染管理岗位培训合格证及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 (国)I类10学分。欢迎报名参加培训。本次培训同时邀请了国内著名的重症医学科专家、感染控制专家、感染病学专家授课,内容丰富实用,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

培训时间 2017年3月19日—3月24日


培训对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职人员(尤其是分管重症监护病房者)
重症监控病房护士长
重症医学科主任
医师(尤其是兼职感控医师)
护士(尤其是兼职感控护士)


报名方式医院感染网网上办公系统(oa.yygr.cn)在线报名
联系电话:0731-84327237,0731-84327429
邮政编码:410008
传真号:0731-84327237
E-Mail:xyncni@sina.com


报道及培训地点湖南省长沙市留芳岭 14号,留芳宾馆(湘雅医院附近)








长沙欢迎您!











文章转载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微信号。
 
本文来自于感染控制杂志 查看全部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二零一七年度
重症监护病区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班


各医院各相关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部门),医务部,护理部:
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由于收治病人重,侵袭性操作多,留置各种导管,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导致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多重耐药菌感染多,严重影响病人预后,以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加强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贯彻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提高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多重耐药菌防控水平,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定于 2017年3月19日—3月24日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举办第127届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班-重症监护病区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班,经培训合格者发给医院感染管理岗位培训合格证及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证 (国)I类10学分。欢迎报名参加培训。本次培训同时邀请了国内著名的重症医学科专家、感染控制专家、感染病学专家授课,内容丰富实用,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强。


培训时间 2017年3月19日—3月24日


培训对象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专职人员(尤其是分管重症监护病房者)
重症监控病房护士长
重症医学科主任
医师(尤其是兼职感控医师)
护士(尤其是兼职感控护士)


报名方式医院感染网网上办公系统(oa.yygr.cn)在线报名
联系电话:0731-84327237,0731-84327429
邮政编码:410008
传真号:0731-84327237
E-Mail:xyncni@sina.com


报道及培训地点湖南省长沙市留芳岭 14号,留芳宾馆(湘雅医院附近)








长沙欢迎您!





19.jpg



文章转载自“中国感染控制杂志”微信号。
 
本文来自于感染控制杂志

表面消毒和无菌供应部门保洁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20 次浏览 • 2017-03-10 09:27 • 来自相关话题

通过对患者护理设备进行正确的低水平消毒,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CIS技术员可以控制医院内有害细菌的扩散。













































welcome 查看全部


通过对患者护理设备进行正确的低水平消毒,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CIS技术员可以控制医院内有害细菌的扩散。

22.jpg









































welcome

被院感遗忘的角落-连续性血液净化!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1 次浏览 • 2017-03-10 09:09 • 来自相关话题

转自:医学界感染频道
        血透室是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液学疾病容易爆发的高位地带,然而,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前些日子,青岛市城阳区政府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城阳区人民医院院感事件处置情况的通报》。通报称,2017年1月19日下午,城阳区卫计局接到城阳区人民医院报告,医院血液透析室发现9名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经国家、省、市专家组现场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该院血液透析室违反院感操作规程导致的严重医院感染事件。
        众所周知,血液透析室是乙肝、丙肝乃至于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疾病非常容易发生爆发性传播的高危地带,早在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SOP)中就已经做出了明文规定:乙肝和丙肝患者应分机分区进行治疗。也就是说乙肝病人是要分房间隔离透析,护士绝对固定。丙肝和其他感染病人相对分区,护士相对固定。透析室如果发生交叉感染,在不存在透析器复用的透析中心,渠道只有一个就是透析机表面,如果能保证每台透析机在病人做完透析后严格消毒表面,是不会对下一个病人产生影响的。而护士的操作是产生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不同感染病人不能安排在一个房间由一名护士管理,一名护士不能同时操作不同感染病人的机器,操作过感染病人的护士不能再操作非感染病人的机器,正是为了避免因为护士原因导致的交叉感染!
         跟丙肝病毒不同,乙肝病毒(HBv)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它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对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耐受;在零下20度也冻不死它,能活20年!在30—37度可存活6个月,在超过37度时可活7天,在55度时可活6小时。这就意味着,一旦血液净化操作者接触了阳性患者,若不注意手卫生直接对阴性患者进行操作,就极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传播,而这,也极有可能就是此次山东透析室发生乙肝爆发感染的根本原因。
        按理病毒、细菌不能通过透析膜,只要操作都非常严谨,手卫生执行、物表消毒都到位,透析器破膜报警立即下机后进行机内消毒是不会发生类似感染的!而手卫生这事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拿KDIGO指南中举的一个案例,西班牙的一项研究显示,接触患者后,仅有36%的医护人员洗手,而仅有14%的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进行了洗手,可见真正贯彻落实这一措施的难度。
         事实上关于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患者分机透析的问题,我们比国外同行们做的要认真百倍,SOP要求必须是每个病种患者分机专用。而很多发达国家基本就只有乙肝与其他患者严格分机(呼吸道传染必须分房间)。但是很讽刺的是我们的感染率却高于这些国家(日、美、英、法等)。所以我想问大家的是:交叉感染跟机器有多大的关系?机器是主因吗?难道说我们的护士素质太差,所以才要分机分区?为什么外国的护士或者我们的护士到国外去工作都可以按照规范要求操作而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护士反而做不到院感控制?是管理者太懒不动脑子去管理?还是管理者本末倒置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只知道抓最容易执行的硬件(分机分区)问题,却忽视了软实力(手卫生等感控措施)的培育和管理?反正现实是我们做到了分机分区患者感染率却并不比国外低!
         而更讽刺的问题是很多透析患者是双重感染,假如你在临床中遇到既是丙肝又感染了梅毒的患者,试问您怎样给他分区透析?所以说不从感控软实力上下功夫,只是简单粗暴的进行分区分机透析,感染暴发的问题仍将重现,只能说感染性疾病患者透析将越来越不好管理!
         而透析业界人士更应该意识到,相对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感控管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控管理更是一个盲区,无论何种感染的患者都可使用同一台机器,而机器也无需进行内部消毒,重中之重的机器、物品表面消毒和认真执行手卫生才是感染防控的王道!CRRT护士单打独斗的工作性质,对CRRT护士个人的慎独修养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管理者对感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希望山东青岛此次乙肝感染爆发事件,敲响的不只是普通血液透析感控的警钟,也让连续性血液净化这个被院感遗忘的角落受到应有的关注!更加希望管理层能真正重视院感管理,科学合理的管理,毕竟预防医院感染,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当时刻谨记:严格执行各项防染措施,对于违规操作零容忍! 
长按.识别.关注
 
本文来自于宁夏感控家园 查看全部
转自:医学界感染频道
        血透室是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液学疾病容易爆发的高位地带,然而,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3.jpg



       前些日子,青岛市城阳区政府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城阳区人民医院院感事件处置情况的通报》。通报称,2017年1月19日下午,城阳区卫计局接到城阳区人民医院报告,医院血液透析室发现9名患者感染乙肝病毒,经国家、省、市专家组现场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该院血液透析室违反院感操作规程导致的严重医院感染事件。
        众所周知,血液透析室是乙肝、丙肝乃至于梅毒、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疾病非常容易发生爆发性传播的高危地带,早在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SOP)中就已经做出了明文规定:乙肝和丙肝患者应分机分区进行治疗。也就是说乙肝病人是要分房间隔离透析,护士绝对固定。丙肝和其他感染病人相对分区,护士相对固定。透析室如果发生交叉感染,在不存在透析器复用的透析中心,渠道只有一个就是透析机表面,如果能保证每台透析机在病人做完透析后严格消毒表面,是不会对下一个病人产生影响的。而护士的操作是产生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不同感染病人不能安排在一个房间由一名护士管理,一名护士不能同时操作不同感染病人的机器,操作过感染病人的护士不能再操作非感染病人的机器,正是为了避免因为护士原因导致的交叉感染!
         跟丙肝病毒不同,乙肝病毒(HBv)具有顽强的抵抗力:它对热、对低温、对干燥、对紫外线、对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都能够耐受;在零下20度也冻不死它,能活20年!在30—37度可存活6个月,在超过37度时可活7天,在55度时可活6小时。这就意味着,一旦血液净化操作者接触了阳性患者,若不注意手卫生直接对阴性患者进行操作,就极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传播,而这,也极有可能就是此次山东透析室发生乙肝爆发感染的根本原因。
        按理病毒、细菌不能通过透析膜,只要操作都非常严谨,手卫生执行、物表消毒都到位,透析器破膜报警立即下机后进行机内消毒是不会发生类似感染的!而手卫生这事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拿KDIGO指南中举的一个案例,西班牙的一项研究显示,接触患者后,仅有36%的医护人员洗手,而仅有14%的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进行了洗手,可见真正贯彻落实这一措施的难度。
         事实上关于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患者分机透析的问题,我们比国外同行们做的要认真百倍,SOP要求必须是每个病种患者分机专用。而很多发达国家基本就只有乙肝与其他患者严格分机(呼吸道传染必须分房间)。但是很讽刺的是我们的感染率却高于这些国家(日、美、英、法等)。所以我想问大家的是:交叉感染跟机器有多大的关系?机器是主因吗?难道说我们的护士素质太差,所以才要分机分区?为什么外国的护士或者我们的护士到国外去工作都可以按照规范要求操作而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护士反而做不到院感控制?是管理者太懒不动脑子去管理?还是管理者本末倒置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只知道抓最容易执行的硬件(分机分区)问题,却忽视了软实力(手卫生等感控措施)的培育和管理?反正现实是我们做到了分机分区患者感染率却并不比国外低!
         而更讽刺的问题是很多透析患者是双重感染,假如你在临床中遇到既是丙肝又感染了梅毒的患者,试问您怎样给他分区透析?所以说不从感控软实力上下功夫,只是简单粗暴的进行分区分机透析,感染暴发的问题仍将重现,只能说感染性疾病患者透析将越来越不好管理!
         而透析业界人士更应该意识到,相对于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感控管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控管理更是一个盲区,无论何种感染的患者都可使用同一台机器,而机器也无需进行内部消毒,重中之重的机器、物品表面消毒和认真执行手卫生才是感染防控的王道!CRRT护士单打独斗的工作性质,对CRRT护士个人的慎独修养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管理者对感控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希望山东青岛此次乙肝感染爆发事件,敲响的不只是普通血液透析感控的警钟,也让连续性血液净化这个被院感遗忘的角落受到应有的关注!更加希望管理层能真正重视院感管理,科学合理的管理,毕竟预防医院感染,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当时刻谨记:严格执行各项防染措施,对于违规操作零容忍! 
长按.识别.关注
 
本文来自于宁夏感控家园

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丨控感工作常抓不懈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5 次浏览 • 2017-03-10 09:01 • 来自相关话题

供稿: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    李会利
编辑:江  宁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3月2日下午3点,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在七楼会议室召开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本次会议由主管院长秦纪民主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及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监控人员参加。












会议中,由主管院长秦纪民宣读了《关于调整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再对本次会议议程进行安排,第一项对2016年院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7年院感工作进行安排;第二项对近期院感重要工作加以强调。





一、由院感科主任李会利对我院2016年的医院感染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2017年的医院感染工作作出部署。
1、2017年继续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工作,以组织全院培训和科室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体人员掌握更多的医院感染知识,增强控感意识。
2、加强手卫生工作,从科室领导自身做起,加强监督,落实管理,提高全体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3、严格执行标准防护,做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4、严格按照二甲复审要求,做好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测管理工作,持续改善,不断完善。
二、秦纪民院长对近期院感重点工作进行安排
1、根据二甲复审标准,要求全体人员全面掌握医院感染知识并认真落实。
2、院感科及各临床科室严格抓好手卫生的执行,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同时严格执行标准防护,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医院感染科针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最后,秦纪民院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科室主任、护士长高度重视,能够对科室的控感工作常抓不懈,促进我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进行;各委员会成员要切实例行自己的职责与权力,让观念变为行动,全员合作,提高觉悟和执行力,从而真正达到医院感染控制,你我共同参与的目的。杜绝侥幸心理,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定期开展自查,发现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校对:刘佳微)
infection control plus
       感控plus    岂止于感控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查看全部


供稿: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    李会利
编辑:江  宁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3月2日下午3点,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在七楼会议室召开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本次会议由主管院长秦纪民主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及各科室主任、护士长、监控人员参加。


26.jpg







会议中,由主管院长秦纪民宣读了《关于调整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再对本次会议议程进行安排,第一项对2016年院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7年院感工作进行安排;第二项对近期院感重要工作加以强调。





一、由院感科主任李会利对我院2016年的医院感染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2017年的医院感染工作作出部署。
1、2017年继续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工作,以组织全院培训和科室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体人员掌握更多的医院感染知识,增强控感意识。
2、加强手卫生工作,从科室领导自身做起,加强监督,落实管理,提高全体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3、严格执行标准防护,做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4、严格按照二甲复审要求,做好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测管理工作,持续改善,不断完善。
二、秦纪民院长对近期院感重点工作进行安排
1、根据二甲复审标准,要求全体人员全面掌握医院感染知识并认真落实。
2、院感科及各临床科室严格抓好手卫生的执行,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同时严格执行标准防护,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医院感染科针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最后,秦纪民院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科室主任、护士长高度重视,能够对科室的控感工作常抓不懈,促进我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进行;各委员会成员要切实例行自己的职责与权力,让观念变为行动,全员合作,提高觉悟和执行力,从而真正达到医院感染控制,你我共同参与的目的。杜绝侥幸心理,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原则和底线,定期开展自查,发现不足及时整改,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校对:刘佳微)
infection control plus
       感控plus    岂止于感控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丨加强感控培训遏制多耐菌传播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15 次浏览 • 2017-03-10 09:01 • 来自相关话题

供稿: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  左伯军  郭天美
编辑:江  宁


为进一步提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能力,近期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在多功能厅举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题知识培训,全院共13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由院感办左伯军主任主讲。首先,左主任就近期“浙江、山东两家医院由于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进行了通报,以再次警醒每一位医务人员将感控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着,左主任围绕耐药菌管理现状、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消毒隔离及预防与控制方面知识以举实例、列数据、作比较等图文并茂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是结合日常督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重点的培训,并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制度、监测流程作了详细的要求,重点强调了多重耐药菌报告、交接班、消毒隔离措施等应注意的问题。







左主任说,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感染后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只有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预防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方法;只有保证清洁有序的医疗环境才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措施。她强调,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是决定耐药菌在院内传播的重要环节,多重耐药菌着重在于“防”,临床工作中要树立预防理念,自觉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意识,严格按照各项规范把工作落到实处。



此次培训增强了全院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重视程度,强化了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应对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控工作,对杜绝院感不良事件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校对:刘佳微)
infection control plus
       感控plus    岂止于感控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查看全部


供稿: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  左伯军  郭天美
编辑:江  宁



为进一步提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能力,近期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在多功能厅举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题知识培训,全院共13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由院感办左伯军主任主讲。首先,左主任就近期“浙江、山东两家医院由于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进行了通报,以再次警醒每一位医务人员将感控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着,左主任围绕耐药菌管理现状、基本概念、流行病学、消毒隔离及预防与控制方面知识以举实例、列数据、作比较等图文并茂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是结合日常督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了重点的培训,并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制度、监测流程作了详细的要求,重点强调了多重耐药菌报告、交接班、消毒隔离措施等应注意的问题。

25.jpg



左主任说,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感染后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只有实施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预防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方法;只有保证清洁有序的医疗环境才是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有效措施。她强调,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是决定耐药菌在院内传播的重要环节,多重耐药菌着重在于“防”,临床工作中要树立预防理念,自觉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意识,严格按照各项规范把工作落到实处。



此次培训增强了全院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重视程度,强化了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应对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防控工作,对杜绝院感不良事件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校对:刘佳微)
infection control plus
       感控plus    岂止于感控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围观丨台湾医疗机构血液透析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plus22&&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5700 次浏览 • 2017-03-10 09:01 • 来自相关话题

编辑:江  宁

编者按感控plus发布过关于血液透析感染控制措施有很多,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来自台湾省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2017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血液透析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一、前言
血液透析的病人因为侵入性医疗处置、免疫防御能力低下以及治疗照护过程中医疗照护人员频繁的接触等多重因素,特别容易成为医疗照护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的高危险性族群之一。本指引为医疗机构降低血液透析感染风险之感染管制措施建议;亦可适用于腹膜透析。



二、感染管制建议
一、 工作人员管理
(一) 透析单位需有工作人员肝炎之记录并造册 (内容包含:HBsAg、anti‐HBsAg、anti‐HCV 等),并提供适宜的管理及保存方式,保障员工隐私。
(二) 执行血液透析穿刺、收血等有可能产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穿戴隔离衣、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三) 依循标准防护措施照护所有的透析病人,并落实手卫生及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
(四) 参考疾病管制署公布之『医疗照护人员预防接种建议』接受B型肝炎、流感、MMR(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联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水痘等疫苗接种。医疗机构应提供透析单位工作人员B 型肝炎疫苗及每年进行胸部X 光检查与流感疫苗接种。
(五) 定期办理员工感染管制教育训练及能力测试。
二、 标准防护措施及其他防护措施
(一) 手部卫生:
1. 依循手部卫生 5 时机执行手部卫生(即:接触病人前、执行清洁/无菌操作技术前、接触病人风险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环境后)。
2. 于病室入口、病床旁设置酒精性干洗手设备,或提供医疗照护工作人员携带型酒精性干洗手液,以提升高工作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
3. 与病人直接接触时,不应配戴人工指甲。
4. 如果双手没有明显脏污,可使用酒精性干洗手液代替清水与肥皂,执行手部卫生。
5. 考量透析作业过程具有接触血液的风险,建议工作人员于过程中应配戴手套。
6. 照护病人脱除手套后,需执行手部卫生;不可使用同一双手套照护另一位病人。
(二) 安全的用药/注射行为
1. 单一剂量药物提供仅单一病人使用,且不应以重复抽取方式使用。
2. 应于干净区域进行药物准备。
3. 在抽取药剂及经管路注射输液或药品前,应使用酒精棉片以用力旋转擦拭药瓶和管路接头正面与侧面的方式(scrub the hub),进行消毒。
4. 以无菌操作技术准备和处置非口服药物或输液。
5. 同 1一件输液用品(如:针头、注射器、冲洗溶液、输液管路、或静脉输液等)不可使用于不同病人。
6. 避免使用多剂量包装的药物(multidose vials)。
(三) 扎伤及血液、体液暴触之预防与处理
1. 防范尖锐物品扎伤原则:
(1) 减少不必要的注射行为。
(2) 避免病人于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完成时突然的移动。
(3) 不做回套、弯曲针头、从收集容器内取物等危险动作;如果必须回套针头,以单手回套。
(4) 尖锐物品不可随意放置或丢弃。
(5) 尽快处理使用过的尖锐物品;以防渗漏、防穿刺且可封口的容器收集使用过的尖锐物品,收集容器的放置位置并应尽可能接近尖锐器械的使用地点。
(6) 已经封口的尖锐物品收集容器勿再开启,也不要尝试取出内装的尖锐物品,或清理重复使用收集容器。封口后之尖锐物品废弃物收集容器应送到安全的地点作后续的消毒处理。
(7) 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处理尖锐物品。
2. 选择适当的安全针器,以避免工作人员发生针扎意外。
3. 制定机构内「扎伤及血液、体液暴触后处理流程」暨咨询作业机制,方便机构内各级工作人员随时查阅,以备于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处理。
4. 建置机构内扎伤及血液、体液暴触事件通报机制,并鼓励通报。
三、 病人照护与管理
(一) 应有 B、C 型肝炎之检查记录。

(二) 当病人疑似感染经空气传播之传染病时,应立即请病人配戴外科口罩,并与其他病人分隔开,视需要进行转诊。
(三) 对于所有已知 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人(以下简称B型肝炎病人) , 应常规采取B 型肝炎隔離措施(HBV Isolation/Precautions)。措施包括以下项目:
1. 将 B 型肝炎病人安置在与其他透析病人不同的房间或分隔的区域进行透析;
2. 指定 B 型肝炎病人专用的血液透析机;
3. 治療结束后应将透析器(dialyzer)以医療废弃物丢弃;
4. 执行透析导管連接(cannulation)和分離(de‐cannulation)作业时,应配戴口罩和眼睛保护装置;
5. 工作人员不可同时照护 B 型肝炎病人和对B 型肝炎病毒不具免疫力的病人(HBV susceptible patient)。
6. 建议由对 B 型肝炎病毒具有免疫力的工作人员照护B 型肝炎病人。








(四) 监测病人血流感染、病毒性肝炎等经血液传染病毒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情形
1. 新收长期透析病人:须先建立 HBsAg、anti‐HBs、anti‐HCV、胸部X 光之基本资料,且至少每年例行检查一次,有异常者应列册追踪;若有疑似暴露的情形发生,应即时追踪确认。若有检验anti‐HBc,且anti‐HBs 与anti‐HBc 皆为阳性者,可不需再每年做B 型肝炎相关的检测。
2. anti‐HIV 亦可在告知病人必要性取得其同意后进行检测。
3. 每个月检测病人 ALT 有助于及早发现HCV 感染;若病人出现不明原因ALT 值上升情形且为anti‐HCV 阴性者,建议抽血检查anti‐HCV;若病人持续ALT 值上升且anti‐HCV
维持阴性者,建议抽血检查HCV RNA。
4. 若单位内出现新发生的 anti‐HCV 阳转个案,建议在发现后的3‐6 个月期间,将检查频率缩短至每1‐3 个月为anti‐HCV 阴性病人抽血检查anti‐HCV。若没有新增阳转个案,回归每6 个月检查一次;若持续发现新增阳转个案,建议会同肝胆肠胃科医师共同研拟对策,进行感染來源调查并执行改善措施,同时将缩短检查频率的期间延长为6‐12 个月,以确认改善措施执行成效。
(五) 所有的病人在开始执行血液透析前,应做疫苗接种狀态评估,视需要施打B 型肝炎、破伤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等疫苗。
(六) 对于确认或疑似感染或多重耐药性微生物 (例如:MRSA,VISA, VRE 等)的病人进行血液透析时,应采取接触防护措施,并优先规划独立、专用的透析机器及空间,使用专属的非重要(non‐critical)的医療器具(只与病人皮肤接触,不与黏膜或身体无菌部位接触的医療用物);或安排在当天的最后一位进行血液透析;在病人離开后应彻底执行仪器设备清洁消毒及病室环境终期清洁。
(七) 教育病人及其家属有关个人卫生和执行手部卫生的方法与时机、如何自我照护导管置入或瘘管/人工血管部位与如何判断有无出现感染征狀等。
四、 瘘管/人工血管植入手术前后的感染管制措施
(一) 手术前如需去除毛发,建议应使用除毛剪(clippers)。
(二) 视需要使用含消毒剂的无菌敷料,覆盖手术伤口。
(三) 依医师指示执行 MRSA 主动监测和去移生(decolinization)。
(四) 手术前建议使用含消毒剂产品洗澡/淋浴。



五、 导管照护
(一) 置放血液透析用的中心静脉导管时,应依照中心导管置放组合式照护措施(central line insertion bundle),采取最大无菌面防护及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 或酒精性优碘消毒皮肤。(二) 照护留置于病人血管导管之注意事项
1. 依照中心导管每日照护组合式措施(central line maintenance bundle),在更换敷料时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 或酒精性优碘消毒皮肤。
2. 每次在打开导管帽后,以及完成血液透析等照护工作套回导管帽前,应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70%酒精或优碘(10%povidone‐iodine) 用力旋转擦拭导管接头(scrub catheterhubs);若使用无针式接头(needless connector),应依照說明书指示进行消毒。
3. 于血液透析療程阶段结束后,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 清洁消毒导管置入部位, 再擦上含优碘或抗生素的软膏(antibiotic ointment or povidone‐iodine ointment);但注意应依据导管产品说明,选用适合导管材质的软膏,或者可以使用含有chlorhexidine 的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4. 视需要使用具有可留置预防性抗生素(antimicrobial catheter locking solution)等特殊设计的导管。
5. 在执行导管連接(central line connection)和分離(central line deconnection)作业时,除了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外,建议也请病人配戴口罩。



六、 环境与仪器设备之清洁消毒
(一) 透析单位的常规清洁,可使用浓度 500pm(1:100 稀释)的漂白水擦拭、清洁及消毒病人照护区的高接触表面,例如:血液透析椅、血液透析仪器、桌子、推車、便盆椅等。
(二) 当有小范围(<10ml)的血液或有机物质时,应先以低浓度500ppm(1:100 稀释)的漂白水覆盖在其表面,若血液或有机物质的范围大于10ml 以上,则需以高浓度5000ppm(1:10稀释)的漂白水覆盖,再以清洁剂或肥皂和清水清除脏污与有机物质。
(三) 对于疑似或确定多重抗药性细菌、艰难梭菌病人的照护区与常碰触的环境表面(如:椅子、桌子、血液透析仪器等),可使用浓度1000ppm(1:50 稀释)的漂白水擦拭、清洁。
(四) 当照护需采取接触传染防护措施的病人时,尽量使用抛弃式的病人照护装置,以减少多重抗药性微生物交叉感染的机会。
(五) 携至病人单位使用之不能进行全面清洁消毒的物品(例如:胶带、布面压脉带等),应于使用后丢弃、或留给该病人专属使用、或于清洁消毒后再提供下一位病人使用或送到公用的干净区。
(六) 外部压力感测过濾器/保护装置(External pressure transducer filters/protectors)应于每位病人使用后丢弃;内部感测过濾器装置(Internal transducer filters)则不需常规于每位病人使用后更换。
(七) 血液透析仪器内部管路应依仪器使用說明,于每班(至少每日)治療结束后进行高温消毒(heat disinfection)或化学消毒(chemical disinfection)。若血液透析仪器不是每天使用,必须依仪器使用說明书建议的频率与方式进行化学消毒后,才能再提供给病人使用。
(八) 若发生血液渗漏情形,血液透析仪器内部管路应进行消毒后,才可提供给下一位病人使用。
(九) 建议使用超细纤维(microfiber)布和拖把清洁,因为其清洁效果比一般棉布产品有效。
七、 透析用水处理
(一) 依循如 AAMI 等国际现行标准,确保处理、储存、配送血液透析中心用水之仪器设备的执行品质,以及制备浓缩药剂和透析液的水质。
(二) 针对血液透析机构用水施行微生物检测。
1.台湾肾脏医学会汇整美国 AAMI 与我国透析用液之微生物监测规范比较一览表如下:



2. 检测结果系提供评估现行消毒频率和流程的执行成效,而非做为是否需要进行消毒的依据。如果检测结果低于行动标准(action level)表示现行消毒频率与流程足以达到标准,若检测结果高于行动标准,应尽速(建议于接获报告后48小时内)重新检测;如果检测结果高于检测标准或持续高于行动标准,应检讨问题发生原因并进行改善,并注意病人狀况,直到检测结果回復至低于行动标准。
(三) 定期执行血液透析机构供水系统消毒作业。       
(校对:刘佳微)
特别鸣谢:台湾省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infection control plus
       感控plus    岂止于感控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查看全部


编辑:江  宁


编者按感控plus发布过关于血液透析感染控制措施有很多,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来自台湾省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2017年发布的医疗机构血液透析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一、前言
血液透析的病人因为侵入性医疗处置、免疫防御能力低下以及治疗照护过程中医疗照护人员频繁的接触等多重因素,特别容易成为医疗照护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的高危险性族群之一。本指引为医疗机构降低血液透析感染风险之感染管制措施建议;亦可适用于腹膜透析。



二、感染管制建议
一、 工作人员管理
(一) 透析单位需有工作人员肝炎之记录并造册 (内容包含:HBsAg、anti‐HBsAg、anti‐HCV 等),并提供适宜的管理及保存方式,保障员工隐私。
(二) 执行血液透析穿刺、收血等有可能产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穿戴隔离衣、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面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三) 依循标准防护措施照护所有的透析病人,并落实手卫生及呼吸道卫生与咳嗽礼节。
(四) 参考疾病管制署公布之『医疗照护人员预防接种建议』接受B型肝炎、流感、MMR(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联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水痘等疫苗接种。医疗机构应提供透析单位工作人员B 型肝炎疫苗及每年进行胸部X 光检查与流感疫苗接种。
(五) 定期办理员工感染管制教育训练及能力测试。
二、 标准防护措施及其他防护措施
(一) 手部卫生:
1. 依循手部卫生 5 时机执行手部卫生(即:接触病人前、执行清洁/无菌操作技术前、接触病人风险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环境后)。
2. 于病室入口、病床旁设置酒精性干洗手设备,或提供医疗照护工作人员携带型酒精性干洗手液,以提升高工作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
3. 与病人直接接触时,不应配戴人工指甲。
4. 如果双手没有明显脏污,可使用酒精性干洗手液代替清水与肥皂,执行手部卫生。
5. 考量透析作业过程具有接触血液的风险,建议工作人员于过程中应配戴手套。
6. 照护病人脱除手套后,需执行手部卫生;不可使用同一双手套照护另一位病人。
(二) 安全的用药/注射行为
1. 单一剂量药物提供仅单一病人使用,且不应以重复抽取方式使用。
2. 应于干净区域进行药物准备。
3. 在抽取药剂及经管路注射输液或药品前,应使用酒精棉片以用力旋转擦拭药瓶和管路接头正面与侧面的方式(scrub the hub),进行消毒。
4. 以无菌操作技术准备和处置非口服药物或输液。
5. 同 1一件输液用品(如:针头、注射器、冲洗溶液、输液管路、或静脉输液等)不可使用于不同病人。
6. 避免使用多剂量包装的药物(multidose vials)。
(三) 扎伤及血液、体液暴触之预防与处理
1. 防范尖锐物品扎伤原则:
(1) 减少不必要的注射行为。
(2) 避免病人于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完成时突然的移动。
(3) 不做回套、弯曲针头、从收集容器内取物等危险动作;如果必须回套针头,以单手回套。
(4) 尖锐物品不可随意放置或丢弃。
(5) 尽快处理使用过的尖锐物品;以防渗漏、防穿刺且可封口的容器收集使用过的尖锐物品,收集容器的放置位置并应尽可能接近尖锐器械的使用地点。
(6) 已经封口的尖锐物品收集容器勿再开启,也不要尝试取出内装的尖锐物品,或清理重复使用收集容器。封口后之尖锐物品废弃物收集容器应送到安全的地点作后续的消毒处理。
(7) 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处理尖锐物品。
2. 选择适当的安全针器,以避免工作人员发生针扎意外。
3. 制定机构内「扎伤及血液、体液暴触后处理流程」暨咨询作业机制,方便机构内各级工作人员随时查阅,以备于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有效处理。
4. 建置机构内扎伤及血液、体液暴触事件通报机制,并鼓励通报。
三、 病人照护与管理
(一) 应有 B、C 型肝炎之检查记录。

(二) 当病人疑似感染经空气传播之传染病时,应立即请病人配戴外科口罩,并与其他病人分隔开,视需要进行转诊。
(三) 对于所有已知 B 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人(以下简称B型肝炎病人) , 应常规采取B 型肝炎隔離措施(HBV Isolation/Precautions)。措施包括以下项目:
1. 将 B 型肝炎病人安置在与其他透析病人不同的房间或分隔的区域进行透析;
2. 指定 B 型肝炎病人专用的血液透析机;
3. 治療结束后应将透析器(dialyzer)以医療废弃物丢弃;
4. 执行透析导管連接(cannulation)和分離(de‐cannulation)作业时,应配戴口罩和眼睛保护装置;
5. 工作人员不可同时照护 B 型肝炎病人和对B 型肝炎病毒不具免疫力的病人(HBV susceptible patient)。
6. 建议由对 B 型肝炎病毒具有免疫力的工作人员照护B 型肝炎病人。


24.jpg



(四) 监测病人血流感染、病毒性肝炎等经血液传染病毒感染、与肺结核的发生情形
1. 新收长期透析病人:须先建立 HBsAg、anti‐HBs、anti‐HCV、胸部X 光之基本资料,且至少每年例行检查一次,有异常者应列册追踪;若有疑似暴露的情形发生,应即时追踪确认。若有检验anti‐HBc,且anti‐HBs 与anti‐HBc 皆为阳性者,可不需再每年做B 型肝炎相关的检测。
2. anti‐HIV 亦可在告知病人必要性取得其同意后进行检测。
3. 每个月检测病人 ALT 有助于及早发现HCV 感染;若病人出现不明原因ALT 值上升情形且为anti‐HCV 阴性者,建议抽血检查anti‐HCV;若病人持续ALT 值上升且anti‐HCV
维持阴性者,建议抽血检查HCV RNA。
4. 若单位内出现新发生的 anti‐HCV 阳转个案,建议在发现后的3‐6 个月期间,将检查频率缩短至每1‐3 个月为anti‐HCV 阴性病人抽血检查anti‐HCV。若没有新增阳转个案,回归每6 个月检查一次;若持续发现新增阳转个案,建议会同肝胆肠胃科医师共同研拟对策,进行感染來源调查并执行改善措施,同时将缩短检查频率的期间延长为6‐12 个月,以确认改善措施执行成效。
(五) 所有的病人在开始执行血液透析前,应做疫苗接种狀态评估,视需要施打B 型肝炎、破伤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等疫苗。
(六) 对于确认或疑似感染或多重耐药性微生物 (例如:MRSA,VISA, VRE 等)的病人进行血液透析时,应采取接触防护措施,并优先规划独立、专用的透析机器及空间,使用专属的非重要(non‐critical)的医療器具(只与病人皮肤接触,不与黏膜或身体无菌部位接触的医療用物);或安排在当天的最后一位进行血液透析;在病人離开后应彻底执行仪器设备清洁消毒及病室环境终期清洁。
(七) 教育病人及其家属有关个人卫生和执行手部卫生的方法与时机、如何自我照护导管置入或瘘管/人工血管部位与如何判断有无出现感染征狀等。
四、 瘘管/人工血管植入手术前后的感染管制措施
(一) 手术前如需去除毛发,建议应使用除毛剪(clippers)。
(二) 视需要使用含消毒剂的无菌敷料,覆盖手术伤口。
(三) 依医师指示执行 MRSA 主动监测和去移生(decolinization)。
(四) 手术前建议使用含消毒剂产品洗澡/淋浴。



五、 导管照护
(一) 置放血液透析用的中心静脉导管时,应依照中心导管置放组合式照护措施(central line insertion bundle),采取最大无菌面防护及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 或酒精性优碘消毒皮肤。(二) 照护留置于病人血管导管之注意事项
1. 依照中心导管每日照护组合式措施(central line maintenance bundle),在更换敷料时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 或酒精性优碘消毒皮肤。
2. 每次在打开导管帽后,以及完成血液透析等照护工作套回导管帽前,应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70%酒精或优碘(10%povidone‐iodine) 用力旋转擦拭导管接头(scrub catheterhubs);若使用无针式接头(needless connector),应依照說明书指示进行消毒。
3. 于血液透析療程阶段结束后,使用酒精性chlorhexidine 清洁消毒导管置入部位, 再擦上含优碘或抗生素的软膏(antibiotic ointment or povidone‐iodine ointment);但注意应依据导管产品说明,选用适合导管材质的软膏,或者可以使用含有chlorhexidine 的无菌敷料覆盖伤口。
4. 视需要使用具有可留置预防性抗生素(antimicrobial catheter locking solution)等特殊设计的导管。
5. 在执行导管連接(central line connection)和分離(central line deconnection)作业时,除了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外,建议也请病人配戴口罩。



六、 环境与仪器设备之清洁消毒
(一) 透析单位的常规清洁,可使用浓度 500pm(1:100 稀释)的漂白水擦拭、清洁及消毒病人照护区的高接触表面,例如:血液透析椅、血液透析仪器、桌子、推車、便盆椅等。
(二) 当有小范围(<10ml)的血液或有机物质时,应先以低浓度500ppm(1:100 稀释)的漂白水覆盖在其表面,若血液或有机物质的范围大于10ml 以上,则需以高浓度5000ppm(1:10稀释)的漂白水覆盖,再以清洁剂或肥皂和清水清除脏污与有机物质。
(三) 对于疑似或确定多重抗药性细菌、艰难梭菌病人的照护区与常碰触的环境表面(如:椅子、桌子、血液透析仪器等),可使用浓度1000ppm(1:50 稀释)的漂白水擦拭、清洁。
(四) 当照护需采取接触传染防护措施的病人时,尽量使用抛弃式的病人照护装置,以减少多重抗药性微生物交叉感染的机会。
(五) 携至病人单位使用之不能进行全面清洁消毒的物品(例如:胶带、布面压脉带等),应于使用后丢弃、或留给该病人专属使用、或于清洁消毒后再提供下一位病人使用或送到公用的干净区。
(六) 外部压力感测过濾器/保护装置(External pressure transducer filters/protectors)应于每位病人使用后丢弃;内部感测过濾器装置(Internal transducer filters)则不需常规于每位病人使用后更换。
(七) 血液透析仪器内部管路应依仪器使用說明,于每班(至少每日)治療结束后进行高温消毒(heat disinfection)或化学消毒(chemical disinfection)。若血液透析仪器不是每天使用,必须依仪器使用說明书建议的频率与方式进行化学消毒后,才能再提供给病人使用。
(八) 若发生血液渗漏情形,血液透析仪器内部管路应进行消毒后,才可提供给下一位病人使用。
(九) 建议使用超细纤维(microfiber)布和拖把清洁,因为其清洁效果比一般棉布产品有效。
七、 透析用水处理
(一) 依循如 AAMI 等国际现行标准,确保处理、储存、配送血液透析中心用水之仪器设备的执行品质,以及制备浓缩药剂和透析液的水质。
(二) 针对血液透析机构用水施行微生物检测。
1.台湾肾脏医学会汇整美国 AAMI 与我国透析用液之微生物监测规范比较一览表如下:



2. 检测结果系提供评估现行消毒频率和流程的执行成效,而非做为是否需要进行消毒的依据。如果检测结果低于行动标准(action level)表示现行消毒频率与流程足以达到标准,若检测结果高于行动标准,应尽速(建议于接获报告后48小时内)重新检测;如果检测结果高于检测标准或持续高于行动标准,应检讨问题发生原因并进行改善,并注意病人狀况,直到检测结果回復至低于行动标准。
(三) 定期执行血液透析机构供水系统消毒作业。       
(校对:刘佳微)
特别鸣谢:台湾省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infection control plus
       感控plus    岂止于感控

本文来自于感控PLUS

你真的了解产褥感染吗?

丁韧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2454 次浏览 • 2017-03-09 20:28 • 来自相关话题

你真的了解产褥感染吗?
SIFIC科普团队

作者:丁韧   审核:肖亚雄/刘欢







小青是位初产妇,十月怀胎好辛苦;
入院三日终分娩,见到宝贝太幸福;
无奈乳腺不通畅,又热又痛真添堵;
体温飙上40度,急坏医生和家属;
严格查体加检验,合理用药才靠谱。
检查结果怎么样?且随我来瞅一瞅:
无咳无痰无流涕,伤风感冒不考虑;
切口不肿也不痛,感染暂时可排除;
小便顺畅无症状,尿路感染不太像;
腹部柔软恶露少,产褥感染稍牵强;
乳腺肿胀有硬结,不可忽视乳腺炎;

血常规:白细胞12.71x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4.24%,血培养却是阴性!

可爱医生很敬业,电话求助院感办:
“医院感染算不算?如何诊断咋上报?”
美女老师微微笑,莫急一起来复习: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产褥期,分娩后子宫复旧恢复到非孕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约需42天才能完成,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自胎盘娩出后,产妇便进入了产褥期。

1何为产褥感染?产褥感染又称产褥热,系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发病率为1%-7.2%。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为10.1%—20.1%。引起产褥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通常发生在产后24小时到产后10天。


2产褥病率又是什么?产褥病率与产褥感染的含义不同,它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38℃。虽然造成产褥病率的原因以产褥感染为主,但也包括生殖道以外的感染,诸如急性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栓静脉炎等。 OK!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3产褥感染的病因及感染途径孕期及产褥期生殖道内寄生有大量微生物,包括某些条件致病菌,分娩会降低和破坏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从而易引发内源性感染,这就是产褥感染最主要因素。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等。比如肛门或阴道检查次数过多,产妇的衣服被褥不清洁,或使用未消毒的纸或布作会阴垫等。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发生率高的机制主要为患者生殖外部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另外医务人员手卫生、手术操作与感染发生率亦有关联。


4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临床上产褥感染最常见的表现为急性阴道炎、宫颈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会阴切口感染、盆腔结缔组织炎等。


5产褥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孕妇在产后出现体温升高>38℃(排除引起产褥病率的其他疾病),WBC计数>10 x10^9/L并呈进行性增高。CRP检测>8mg/L,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同时通过B超、CT等检测手段辅助诊断。另外,病原体的鉴定对产褥感染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方法有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培养、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性抗体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病原体核酸检测。鉴别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泌尿系统感染、血栓静脉炎相鉴别。


6产褥感染的预防产前:孕期卫生很重要,产前2月勿同房,阴道炎症需治疗,加强营养身体棒。


产时:产妇用物宜消毒,无菌操作必牢记,外阴清洁要保持,预防用药酌情给。

产后:健康教育及时做,充足睡眠精神好,合理饮食母儿欢,尽早活动促康复。

7产褥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由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没有产褥感染一项,可以参考生殖道感染标准:阴道分娩,病人外阴切口感染发生于产后2周之内;自然分娩24小时后至出院一周内发生急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者均属于医院感染。(入院时病人存在羊水感染、胎膜破裂超过48小时者除外)。


8产褥感染应该归属哪个感染部位呢?一般可归为生殖道感染,或者其他部位注明产褥感染即可。如果是产褥病率,则按照对应的感染部位填写上报。


至此,我们一起来总结产褥感染的诊断条件, 是不是思路清晰了很多呢?

1、首先要追溯产妇入院时的情况,体温、血象,是否存在胎膜早破、羊水感染等征象。(如果存在,则不考虑产褥感染哦!)

2、产后检测CRP,有助于早期诊断!有研究报道产褥感染者CPR浓度在产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第5-7天开始降低,但均高于正常水平。其诊断意义优于血常规WBC计数。

3、分娩24小时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并观察外阴切口、恶露、乳腺、泌尿道等情况。如持续发热,则要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查找出病因。根据具体感染部位上报。

4、培养临床医师的微生物学思维,规范标本的采集,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的总结,再次向美女医生追踪小青的病情并进一步梳理:
产妇入院体温好,胎膜未破羊水清
产后CRP稍增高,热退CRP亦下降
每天四次查体温,日趋正常精神爽
护士姐姐来指导,乳腺通畅母子欢
原来积乳在作祟,产褥感染不成立
美女医生舒口气,不再纠结喜开颜

注:文中病历、病原体鉴定方法及部分资料选自于SIFIC论坛讨论帖
参考文献
[1]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7
[2]乐杰.妇产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2-214
[3]李岚,欧阳炎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综述,2014,09.20,17:3243-3244
[4]刘建春.产褥感染120例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37-38
[5]刘敏,周路贞,黄洁红.产褥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分析[J]中国处方药,12,4:13-14
[6]刘霜梅.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10:109-110
图文编辑:杨亚红
审稿:马嘉睿 高晓东 查看全部
你真的了解产褥感染吗?
SIFIC科普团队

作者:丁韧   审核:肖亚雄/刘欢

27.jpg



小青是位初产妇,十月怀胎好辛苦;
入院三日终分娩,见到宝贝太幸福;
无奈乳腺不通畅,又热又痛真添堵;
体温飙上40度,急坏医生和家属;
严格查体加检验,合理用药才靠谱。
检查结果怎么样?且随我来瞅一瞅:
无咳无痰无流涕,伤风感冒不考虑;
切口不肿也不痛,感染暂时可排除;
小便顺畅无症状,尿路感染不太像;
腹部柔软恶露少,产褥感染稍牵强;
乳腺肿胀有硬结,不可忽视乳腺炎;

血常规:白细胞12.71x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4.24%,血培养却是阴性!

可爱医生很敬业,电话求助院感办:
“医院感染算不算?如何诊断咋上报?”
美女老师微微笑,莫急一起来复习: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产褥期,分娩后子宫复旧恢复到非孕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约需42天才能完成,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自胎盘娩出后,产妇便进入了产褥期。

1何为产褥感染?产褥感染又称产褥热,系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发病率为1%-7.2%。有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为10.1%—20.1%。引起产褥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通常发生在产后24小时到产后10天。


2产褥病率又是什么?产褥病率与产褥感染的含义不同,它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有2次≥38℃。虽然造成产褥病率的原因以产褥感染为主,但也包括生殖道以外的感染,诸如急性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栓静脉炎等。 OK!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3产褥感染的病因及感染途径孕期及产褥期生殖道内寄生有大量微生物,包括某些条件致病菌,分娩会降低和破坏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净作用,从而易引发内源性感染,这就是产褥感染最主要因素。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被污染的衣物、用具、各种手术器械等。比如肛门或阴道检查次数过多,产妇的衣服被褥不清洁,或使用未消毒的纸或布作会阴垫等。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发生率高的机制主要为患者生殖外部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另外医务人员手卫生、手术操作与感染发生率亦有关联。


4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临床上产褥感染最常见的表现为急性阴道炎、宫颈炎、急性子宫内膜炎、会阴切口感染、盆腔结缔组织炎等。


5产褥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孕妇在产后出现体温升高>38℃(排除引起产褥病率的其他疾病),WBC计数>10 x10^9/L并呈进行性增高。CRP检测>8mg/L,检查腹部、盆腔及会阴伤口,确定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同时通过B超、CT等检测手段辅助诊断。另外,病原体的鉴定对产褥感染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方法有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培养、病原体抗原和特异性抗体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病原体核酸检测。鉴别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泌尿系统感染、血栓静脉炎相鉴别。


6产褥感染的预防产前:孕期卫生很重要,产前2月勿同房,阴道炎症需治疗,加强营养身体棒。


产时:产妇用物宜消毒,无菌操作必牢记,外阴清洁要保持,预防用药酌情给。

产后:健康教育及时做,充足睡眠精神好,合理饮食母儿欢,尽早活动促康复。

7产褥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由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没有产褥感染一项,可以参考生殖道感染标准:阴道分娩,病人外阴切口感染发生于产后2周之内;自然分娩24小时后至出院一周内发生急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者均属于医院感染。(入院时病人存在羊水感染、胎膜破裂超过48小时者除外)。


8产褥感染应该归属哪个感染部位呢?一般可归为生殖道感染,或者其他部位注明产褥感染即可。如果是产褥病率,则按照对应的感染部位填写上报。


至此,我们一起来总结产褥感染的诊断条件, 是不是思路清晰了很多呢?

1、首先要追溯产妇入院时的情况,体温、血象,是否存在胎膜早破、羊水感染等征象。(如果存在,则不考虑产褥感染哦!)

2、产后检测CRP,有助于早期诊断!有研究报道产褥感染者CPR浓度在产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第5-7天开始降低,但均高于正常水平。其诊断意义优于血常规WBC计数。

3、分娩24小时后的10日内,用口表每日测量体温4次,并观察外阴切口、恶露、乳腺、泌尿道等情况。如持续发热,则要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查找出病因。根据具体感染部位上报。

4、培养临床医师的微生物学思维,规范标本的采集,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的总结,再次向美女医生追踪小青的病情并进一步梳理:
产妇入院体温好,胎膜未破羊水清
产后CRP稍增高,热退CRP亦下降
每天四次查体温,日趋正常精神爽
护士姐姐来指导,乳腺通畅母子欢
原来积乳在作祟,产褥感染不成立
美女医生舒口气,不再纠结喜开颜

注:文中病历、病原体鉴定方法及部分资料选自于SIFIC论坛讨论帖
参考文献
[1]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7
[2]乐杰.妇产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2-214
[3]李岚,欧阳炎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综述,2014,09.20,17:3243-3244
[4]刘建春.产褥感染120例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37-38
[5]刘敏,周路贞,黄洁红.产褥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分析[J]中国处方药,12,4:13-14
[6]刘霜梅.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10:109-110
图文编辑:杨亚红
审稿:马嘉睿 高晓东

倪晓平教授:这堪称是一篇教科书般的研究论文!

倪晓平&& 发表了文章 • 4 个评论 • 5409 次浏览 • 2017-03-09 20:28 • 来自相关话题

昨天,在SIFIC感染官微平台上,SIFIC循证团队为大家倾力奉献了一篇非常高质量的文章——《重磅巨献-柳叶刀:强化病房终末消毒的效益研究》,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环境清洁消毒预防医院感染在科学研究领域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质量的研究强有力的论证了“环境清洁消毒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杭州市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所的倪晓平教授对本论文进行精彩的点评。



倪晓平教授:这堪称是一篇教科书般的研究论文


点评:倪晓平

近十年来,有关医院环境感染控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因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课题设计的级别总体偏低,论文质量也普遍不高,故我们很少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觅到相关的研究论文。

近日,著名的医学期刊《The Lancet》(www.thelancet.com Published online Janauary 16, 2017)发表了一篇题为:Enhanced terminal room disinfec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infection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and Clostridium difficile (the Benefits of Enhanced Terminal Room Disinfection study): a cluster-randomised,multicentre, crossover study “强化的病房终末消毒与获得和感染多重耐药病原体及艰难梭菌(强化病房终末消毒的效益研究):一项集群随机、多中心、交互研究”的论文,其研究结论:污染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是获得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强化病房的终末消毒能减少这一风险。

本人是以极大的兴趣认真拜读了这篇论文,这是全球范围内的首篇有关医院病房终末消毒对医院感染影响的RCT论文,当今美国的感控界最著名的三位大咖都参与了这项研究,堪称是一篇教科书般的研究论文。下面我谈谈对这篇佳作的读后感。

首先,当我们看到这个标题,就让读者清楚知道这是一项有关医院病房的强化终末消毒干预对医院感染影响的研究,且三项研究技术叠加,尤其是交互试验,互为对照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减少研究偏倚。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同质干预内容(一种系常规的终末消毒措施、三种为不同的终末消毒强化措施)同时在美国东南部的9家、三种不同类型的医院中实施;医院整体加入该项研究,四种干预措施是如何按时间先后登场亮相的,是由随机表来决定的;而交互试验则要求每家医院在整个研究周期的28个月内,一项常规消毒(被视为对照组)和三项强化干预措施均随机实施了7个月。而这一论文标题的书写也非常符合该杂志的投稿指南的要求。

其次,该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在文章中“方法”的图:“实验框架”中归纳的非常清晰了,研究团队考虑问题应该是非常周到的。研究者定义了何为“种子病房”,即曾经有感染者或定植的MRSA、VRE、CD和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的患者居住过的单人病房。同时也定义了何为“暴露患者”,即是按标准进出“种子病房”居住的非目标细菌感染者或定植的患者。这从某种意义上严格定义了研究对象。

再次,研究者非常清楚地表述了四项终末消毒的方法,即一种为常规消毒方法和三种强化的消毒方法;同时还列出如何考核和记录不同消毒方法是否有效实施,以及如何实施的。例如,要求记录UV灯的使用方案(有2套方案使用者供选)与开启时间、关闭时间等。研究者们非常清楚,该研究涉及的医院多、患者进出又频繁,不同医院的保洁公司人员素质和责任性的差异,以及整个研究时间跨度较大等因素,如在实际的方案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即实际使用过UV灯,却没有做好完整的记录的,甚至是遗忘记录。因此,研究者就规定了凡在UV灯干预期内入住的暴露患者均列为“Intention to treat,简称ITT”(意向性)人群,该人群的产出采用ITT分析;而使用过UV灯,并又有完整记录的,即合格的暴露患者则列入“Per Protocol,简称PP”(遵循研究方案)人群,该人群的产出采用PP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RCT研究中惯用的手法。可能是由于该研究团队中所有参与人员都高度重视本项研究,使得“对照”组(该论文中指的参考组)消毒质量与依从性也都非常高,从而导致ITT分析存在低估强化消毒效果的可能性;而PP的分析则可能高估了强化消毒的效果。这一现象也就反映在该论文的表2、表3中。因此,对RCT的研究结果需要全面评价,客观地反映临床效果,使研究结果更接近事实真相。

第四,研究者为了减少不同消毒措施相互之间的干扰,在每个新的干预措施实施前的1个月设定为“wash in”,即所谓的清除期或自净期,不使用与研究相关的任何消毒措施,以彻底消除上一个消毒措施对下一个即将实施的干预措施产生任何干扰。这个设计在以往的交互试验中是不多见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五,研究者在文章的“方法”部分中非常坦然地承认“We did this pragmatic, multicentre, cluster-randomised,crossover trial in nine hospitals in the USA from April, 2012, to July, 2014”,其中“pragmatic”一词说明了本项研究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RCT,追究其原因,研究者解释到,本研究受到了UV灯这一关键设备的数量不足的影响。因为整个研究团队仅有9台UV灯,故研究团队只好将这9台UV灯在不同的医院之间进行调配使用,一旦有多家医院同时抽到使用UV灯时,UV灯的数量就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此,便进行了人为的干预,错峰使用UV灯。但这一做法并不影响该研究论文的质量,仍不失为上乘佳作。无关乎柳叶刀会全文刊登,加上附录说明,整个研究报告共计发表的篇幅长达27页之多。

最后,本项研究的成功除设计者的聪明智慧外,少不了团队合作。一项科学而严谨的临床干预研究的设计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各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保洁公司的配合,整个研究过程不可能如此完美。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这些众多的科室间配合,重中之重则是微生物实验室,而这也正是阻碍中国院感事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之一。


图文编辑:杨亚红

审稿:马嘉睿 高晓东 查看全部

昨天,在SIFIC感染官微平台上,SIFIC循证团队为大家倾力奉献了一篇非常高质量的文章——《重磅巨献-柳叶刀:强化病房终末消毒的效益研究》,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环境清洁消毒预防医院感染在科学研究领域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质量的研究强有力的论证了“环境清洁消毒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杭州市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所的倪晓平教授对本论文进行精彩的点评。



倪晓平教授:这堪称是一篇教科书般的研究论文


点评:倪晓平

近十年来,有关医院环境感染控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因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课题设计的级别总体偏低,论文质量也普遍不高,故我们很少能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觅到相关的研究论文。

近日,著名的医学期刊《The Lancet》(www.thelancet.com Published online Janauary 16, 2017)发表了一篇题为:Enhanced terminal room disinfec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infection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and Clostridium difficile (the Benefits of Enhanced Terminal Room Disinfection study): a cluster-randomised,multicentre, crossover study “强化的病房终末消毒与获得和感染多重耐药病原体及艰难梭菌(强化病房终末消毒的效益研究):一项集群随机、多中心、交互研究”的论文,其研究结论:污染的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是获得病原体的重要来源;强化病房的终末消毒能减少这一风险。

本人是以极大的兴趣认真拜读了这篇论文,这是全球范围内的首篇有关医院病房终末消毒对医院感染影响的RCT论文,当今美国的感控界最著名的三位大咖都参与了这项研究,堪称是一篇教科书般的研究论文。下面我谈谈对这篇佳作的读后感。

首先,当我们看到这个标题,就让读者清楚知道这是一项有关医院病房的强化终末消毒干预对医院感染影响的研究,且三项研究技术叠加,尤其是交互试验,互为对照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减少研究偏倚。该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同质干预内容(一种系常规的终末消毒措施、三种为不同的终末消毒强化措施)同时在美国东南部的9家、三种不同类型的医院中实施;医院整体加入该项研究,四种干预措施是如何按时间先后登场亮相的,是由随机表来决定的;而交互试验则要求每家医院在整个研究周期的28个月内,一项常规消毒(被视为对照组)和三项强化干预措施均随机实施了7个月。而这一论文标题的书写也非常符合该杂志的投稿指南的要求。

其次,该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在文章中“方法”的图:“实验框架”中归纳的非常清晰了,研究团队考虑问题应该是非常周到的。研究者定义了何为“种子病房”,即曾经有感染者或定植的MRSA、VRE、CD和多重耐药的不动杆菌的患者居住过的单人病房。同时也定义了何为“暴露患者”,即是按标准进出“种子病房”居住的非目标细菌感染者或定植的患者。这从某种意义上严格定义了研究对象。

再次,研究者非常清楚地表述了四项终末消毒的方法,即一种为常规消毒方法和三种强化的消毒方法;同时还列出如何考核和记录不同消毒方法是否有效实施,以及如何实施的。例如,要求记录UV灯的使用方案(有2套方案使用者供选)与开启时间、关闭时间等。研究者们非常清楚,该研究涉及的医院多、患者进出又频繁,不同医院的保洁公司人员素质和责任性的差异,以及整个研究时间跨度较大等因素,如在实际的方案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即实际使用过UV灯,却没有做好完整的记录的,甚至是遗忘记录。因此,研究者就规定了凡在UV灯干预期内入住的暴露患者均列为“Intention to treat,简称ITT”(意向性)人群,该人群的产出采用ITT分析;而使用过UV灯,并又有完整记录的,即合格的暴露患者则列入“Per Protocol,简称PP”(遵循研究方案)人群,该人群的产出采用PP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RCT研究中惯用的手法。可能是由于该研究团队中所有参与人员都高度重视本项研究,使得“对照”组(该论文中指的参考组)消毒质量与依从性也都非常高,从而导致ITT分析存在低估强化消毒效果的可能性;而PP的分析则可能高估了强化消毒的效果。这一现象也就反映在该论文的表2、表3中。因此,对RCT的研究结果需要全面评价,客观地反映临床效果,使研究结果更接近事实真相。

第四,研究者为了减少不同消毒措施相互之间的干扰,在每个新的干预措施实施前的1个月设定为“wash in”,即所谓的清除期或自净期,不使用与研究相关的任何消毒措施,以彻底消除上一个消毒措施对下一个即将实施的干预措施产生任何干扰。这个设计在以往的交互试验中是不多见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五,研究者在文章的“方法”部分中非常坦然地承认“We did this pragmatic, multicentre, cluster-randomised,crossover trial in nine hospitals in the USA from April, 2012, to July, 2014”,其中“pragmatic”一词说明了本项研究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RCT,追究其原因,研究者解释到,本研究受到了UV灯这一关键设备的数量不足的影响。因为整个研究团队仅有9台UV灯,故研究团队只好将这9台UV灯在不同的医院之间进行调配使用,一旦有多家医院同时抽到使用UV灯时,UV灯的数量就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为此,便进行了人为的干预,错峰使用UV灯。但这一做法并不影响该研究论文的质量,仍不失为上乘佳作。无关乎柳叶刀会全文刊登,加上附录说明,整个研究报告共计发表的篇幅长达27页之多。

最后,本项研究的成功除设计者的聪明智慧外,少不了团队合作。一项科学而严谨的临床干预研究的设计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各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保洁公司的配合,整个研究过程不可能如此完美。但是,我个人认为在这些众多的科室间配合,重中之重则是微生物实验室,而这也正是阻碍中国院感事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之一。


图文编辑:杨亚红

审稿:马嘉睿 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