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院院长的JCI认证鲜活笔记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2 次浏览 • 2017-01-17 14:20 • 来自相关话题

一位医院院长的JCI认证鲜活笔记
原创文/王建华2016-12-23 来源:健康界 A- A+
从迷茫到JCI评审闯关成功,一位副院长积攒这些鲜活经验……
2016年11月11日,福建漳州正兴医院通过美国JCI总部组织的评审。
本人作为参与者之一,在正式启动JCI项目的前两个月,当时遇到种种迷茫和疑问。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认证过程中的曲折和弯路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诀窍就是找对学习榜样,真正学会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1.png
JCI对国内多数医院管理者来说是陌生的,更多的只是知道JCI有一个严谨的体系,健全的制度和流程,也可以像国内等级医院评审一样,只要认真学习评审标准,逐条落实内容就可以通过评审。
为了准备JCI评审,医院也请了专业的辅导机构,组织标准、衡量要素的读书会或不同章节的PPT课件培训。但经过近2个月的时间,JCI标准中的第一轮学习基本结束后,科主任、护士长,甚至院领导对医院究竟要怎样组织、推进JCI各条款在工作中的落实仍然是一头雾水。
尤其像医院治理者层级、安全文化、持续质量改进指标的选择、衡量数据的分析和验证等等内容,始终如在云里雾里,什么是同质化、评估、系统追踪等等全新的概念,到底应如何实施,还是感到手足无措。例如IPSG.1“医院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流程,以提高患者识别的正确性”等条款,读起来备感拗口,做起来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正当全院上下迷茫、满脑子都是JCI条款而无从实施的关键时刻,院领导班子感觉这样下去可能不仅耽误时间,更会将大家的信心磨光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抵触、抱怨,甚至影响日常工作。经研究,我们决定选一家国内多次通过JCI认证的三级医院,组织医院骨干前去参观学习,一定要了解别人是怎样理解JCI、怎样落实具体条款、衡量要素的。经过筛选,选定了三次通过JCI认证的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简称“泰心医院”)作为观摩学习的医院。
大家带着求解若渴的期望,一行6人在泰心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心中对JCI的迷茫一扫而空。
初到泰心医院是周一的20:00,泰心医院掌门人之一的董军副院长简单见面后就安排好人员第二天引领我们院内参观。
周二早7:00,在地下一层的办公走廊,全体保洁、转运人员由带班组长组织手卫生培训、防跌倒措施的提问考核,物业工程部的人员在组织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巡查内容的提问考核、班组长讲评。以上两类人员都是随机抽取一名员工作为现场的示范教练。这些培训是每日在进行,而不是为我们所准备的。
8:00开始,门诊区域已是人头攒动、秩序井然,各候诊区的电子屏显示着“王*平”等字样的患者名字。一医一患一室落实到位。即便是知名专家出门诊,在接诊病人时也是严格核对病人姓名和ID号后才开始诊疗行为。为患者进行任何操作时,医生会拉上隔帘,关起房门。专家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用药、治疗情况,并详细记录在门诊电子病历中。
白天的参观,我们在泰心医院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到了住院各病区、医技各科室、被服洗涤、污水处理站、配电房等区域,有太多的“同质化”、“一致性”:各区域保洁员推着的清洁车全部“长”得一致;物品摆放位置一致;物品种类和标识牌一致;各区域卫生间的巡视卡、呼叫铃位置一致;各存放有害物资的科室“物资安全表”格式一致;个人防护用品种类和摆放位置一致;见到的各类人员“洗手方法”一致;全院十几个护理单元的物品、设备摆放位置一致;健康宣教的张贴位置、格式风格一致;消防应急疏散图张贴位置一致;询问医务人员及外包人员基本消防常识、器材使用方法、逃生技能、报警、人员疏散等内容回答一致。这么多的“一致”和同质化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惊讶、好奇。
再次见到董军院长,已是当天的21:00了。会议室一边坐着我们这些面带惊讶、好奇的学员,董院长一人坐在另一边,大有一副把你们的疑问全部放马过来的气魄。
我们分别汇报启动JCI后2个多月来心中的疑虑、困惑及参观本院所见到的感受后,董院长爽朗地笑着说:“泰心医院三次通过JCI评审,靠的是JCI在中国的圣经‘知道做到’、‘因岗施教的培训’和‘规范变习惯’。JCI并不仅仅是文件的准备,其每一个衡量要素所对应的制度或流程如果脱离了临床实际,执行不了等于零!即使通过了评审也会恢复到从前,循环往复的游戏没有任何意义。”董院长话锋一转,“JCI研读条文和衡量要素是很重要,但这些翻译过来的条文对于科主任、护士长们来说太枯燥、太空洞,工作中很难去落实。
与其找一个经验丰富的JCI辅导老师到医院进行培训,还不如找一个真正通过JCI评审并持续保持的医院参观学习,看看别人在现实中是怎么做的,可能更有效果,因为它看得见、易理解、可借鉴。不是每家医院都有着和泰心医院一样的制度、流程,但管理内容是一样的。
7.png
医院的安全文化、质量体系像一座大厦的‘四梁八柱’,AOP、ACC、COP、MMU、PCI、FMS等章节在‘四梁八柱’的框架内形成‘标准’,并细化成可执行的流程和程序,才能保证‘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亦即是把目标转化为医院管理的行动和员工的行为。”董院长提醒我们,一定要在现场认真看,重点看细节,不同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时的做法是否一致。
接下来的参观学习,我们一行分别到临床、医技、后勤等科室(部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带着心中的迷茫和JCI的条款要求,对比自己医院某一项工作的流程进行对比学习,才开始理解了在全院每个环节正确识别患者的一致性、感染预防及控制等内容在医疗实践的各环节是如何实现的。
参与科室早交班、到特殊治疗环节观摩Time Out的执行细节步骤和术后患者的交接程序等。我们把白天看到的泰心医院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做法,晚上回到宿舍后再与JCI条款、衡量要素对比学习,大家才恍然大悟,拨云见日。从此大家日益渐进,信心恢复,明白回去以后该如何去“知道做到”了。原来泰心医院就是JCI最好的中国培训基地。
经过培训的骨干,把泰心医院各种培训的方法、形式,各种工作流程的设计原则结合我院实际进行了全面推广,把枯燥、难懂的JCI条款变成了有内容、摸得着的具体工作,使JCI评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并最终顺利通过了美国总部专家的评审。 查看全部
一位医院院长的JCI认证鲜活笔记
原创文/王建华2016-12-23 来源:健康界 A- A+
从迷茫到JCI评审闯关成功,一位副院长积攒这些鲜活经验……
2016年11月11日,福建漳州正兴医院通过美国JCI总部组织的评审。
本人作为参与者之一,在正式启动JCI项目的前两个月,当时遇到种种迷茫和疑问。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认证过程中的曲折和弯路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诀窍就是找对学习榜样,真正学会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1.png
JCI对国内多数医院管理者来说是陌生的,更多的只是知道JCI有一个严谨的体系,健全的制度和流程,也可以像国内等级医院评审一样,只要认真学习评审标准,逐条落实内容就可以通过评审。
为了准备JCI评审,医院也请了专业的辅导机构,组织标准、衡量要素的读书会或不同章节的PPT课件培训。但经过近2个月的时间,JCI标准中的第一轮学习基本结束后,科主任、护士长,甚至院领导对医院究竟要怎样组织、推进JCI各条款在工作中的落实仍然是一头雾水。
尤其像医院治理者层级、安全文化、持续质量改进指标的选择、衡量数据的分析和验证等等内容,始终如在云里雾里,什么是同质化、评估、系统追踪等等全新的概念,到底应如何实施,还是感到手足无措。例如IPSG.1“医院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流程,以提高患者识别的正确性”等条款,读起来备感拗口,做起来更是“剪不断,理还乱”。
正当全院上下迷茫、满脑子都是JCI条款而无从实施的关键时刻,院领导班子感觉这样下去可能不仅耽误时间,更会将大家的信心磨光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抵触、抱怨,甚至影响日常工作。经研究,我们决定选一家国内多次通过JCI认证的三级医院,组织医院骨干前去参观学习,一定要了解别人是怎样理解JCI、怎样落实具体条款、衡量要素的。经过筛选,选定了三次通过JCI认证的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简称“泰心医院”)作为观摩学习的医院。
大家带着求解若渴的期望,一行6人在泰心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心中对JCI的迷茫一扫而空。
初到泰心医院是周一的20:00,泰心医院掌门人之一的董军副院长简单见面后就安排好人员第二天引领我们院内参观。
周二早7:00,在地下一层的办公走廊,全体保洁、转运人员由带班组长组织手卫生培训、防跌倒措施的提问考核,物业工程部的人员在组织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巡查内容的提问考核、班组长讲评。以上两类人员都是随机抽取一名员工作为现场的示范教练。这些培训是每日在进行,而不是为我们所准备的。
8:00开始,门诊区域已是人头攒动、秩序井然,各候诊区的电子屏显示着“王*平”等字样的患者名字。一医一患一室落实到位。即便是知名专家出门诊,在接诊病人时也是严格核对病人姓名和ID号后才开始诊疗行为。为患者进行任何操作时,医生会拉上隔帘,关起房门。专家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用药、治疗情况,并详细记录在门诊电子病历中。
白天的参观,我们在泰心医院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到了住院各病区、医技各科室、被服洗涤、污水处理站、配电房等区域,有太多的“同质化”、“一致性”:各区域保洁员推着的清洁车全部“长”得一致;物品摆放位置一致;物品种类和标识牌一致;各区域卫生间的巡视卡、呼叫铃位置一致;各存放有害物资的科室“物资安全表”格式一致;个人防护用品种类和摆放位置一致;见到的各类人员“洗手方法”一致;全院十几个护理单元的物品、设备摆放位置一致;健康宣教的张贴位置、格式风格一致;消防应急疏散图张贴位置一致;询问医务人员及外包人员基本消防常识、器材使用方法、逃生技能、报警、人员疏散等内容回答一致。这么多的“一致”和同质化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惊讶、好奇。
再次见到董军院长,已是当天的21:00了。会议室一边坐着我们这些面带惊讶、好奇的学员,董院长一人坐在另一边,大有一副把你们的疑问全部放马过来的气魄。
我们分别汇报启动JCI后2个多月来心中的疑虑、困惑及参观本院所见到的感受后,董院长爽朗地笑着说:“泰心医院三次通过JCI评审,靠的是JCI在中国的圣经‘知道做到’、‘因岗施教的培训’和‘规范变习惯’。JCI并不仅仅是文件的准备,其每一个衡量要素所对应的制度或流程如果脱离了临床实际,执行不了等于零!即使通过了评审也会恢复到从前,循环往复的游戏没有任何意义。”董院长话锋一转,“JCI研读条文和衡量要素是很重要,但这些翻译过来的条文对于科主任、护士长们来说太枯燥、太空洞,工作中很难去落实。
与其找一个经验丰富的JCI辅导老师到医院进行培训,还不如找一个真正通过JCI评审并持续保持的医院参观学习,看看别人在现实中是怎么做的,可能更有效果,因为它看得见、易理解、可借鉴。不是每家医院都有着和泰心医院一样的制度、流程,但管理内容是一样的。
7.png
医院的安全文化、质量体系像一座大厦的‘四梁八柱’,AOP、ACC、COP、MMU、PCI、FMS等章节在‘四梁八柱’的框架内形成‘标准’,并细化成可执行的流程和程序,才能保证‘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亦即是把目标转化为医院管理的行动和员工的行为。”董院长提醒我们,一定要在现场认真看,重点看细节,不同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时的做法是否一致。
接下来的参观学习,我们一行分别到临床、医技、后勤等科室(部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带着心中的迷茫和JCI的条款要求,对比自己医院某一项工作的流程进行对比学习,才开始理解了在全院每个环节正确识别患者的一致性、感染预防及控制等内容在医疗实践的各环节是如何实现的。
参与科室早交班、到特殊治疗环节观摩Time Out的执行细节步骤和术后患者的交接程序等。我们把白天看到的泰心医院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做法,晚上回到宿舍后再与JCI条款、衡量要素对比学习,大家才恍然大悟,拨云见日。从此大家日益渐进,信心恢复,明白回去以后该如何去“知道做到”了。原来泰心医院就是JCI最好的中国培训基地。
经过培训的骨干,把泰心医院各种培训的方法、形式,各种工作流程的设计原则结合我院实际进行了全面推广,把枯燥、难懂的JCI条款变成了有内容、摸得着的具体工作,使JCI评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并最终顺利通过了美国总部专家的评审。

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35 次浏览 • 2017-01-17 14:12 • 来自相关话题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标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责,加强监管力度。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切实从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贯彻落实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院感责任医生和院感责任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二、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三、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消毒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位(导管相关性感染、I类手术切口感染等)以及关键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
六、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到科室进行翻阅病历及每日查看电子病历,了解科室的重点院感人群,督促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加强观察,合理治疗,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七、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加大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查看全部
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控制的技术和标准,明确并落实各部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责,加强监管力度。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特点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切实从管理及技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一、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中心(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贯彻落实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规章制度、细化工作规范、落实各项措施,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对开展目标性监测的科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下临床科室督查,进行现场指导,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加强监督,要求重点部门的院感责任医生和院感责任护士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本科室易感因素的监控。  
二、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做好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他侵入性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对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三、进入人体组织和无菌器官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定期抽查物品进行清洗效果和细菌学监测。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技术时,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医疗器械和器具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
五、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ICU)、手术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消毒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位(导管相关性感染、I类手术切口感染等)以及关键环节(各种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感染病例。
六、重点关注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频繁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后患者等易感的重点人群。院感专职人员定期到科室进行翻阅病历及每日查看电子病历,了解科室的重点院感人群,督促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加强观察,合理治疗,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七、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特别要加大重点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力度,强化防控意识,加大对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及隔离等措施的落实力度,提高医务人员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工作能力和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医疗安全。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5 次浏览 • 2017-01-17 14:10 • 来自相关话题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 / 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  
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  
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3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  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 / 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定义: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占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 / 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 ×100%  
意义:描述医务人员手卫生实际执行依从程度,反映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定义: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情况。
八、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计算公式: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  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 /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 ×100%  
意义:反映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
九、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定义: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Ⅰ类(清洁)切口,即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的手术切口的感染,包括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是指发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占同期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发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 / 同期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 ×100%  
意义:描述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频率,反映医院对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情况。  
十、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定义: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占同期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 / 同期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及管理情况。  
十一、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定义:使用血管内导管住院患者中新发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频率。单位:例/千导管日。
计算公式: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次数/同期患者使用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 ×1000‰  
意义:反映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十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定义:使用呼吸机住院患者中新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频率。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计算公式: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呼吸机相关肺炎例次数 / 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总天数 ×1000‰  
意义:反映呼吸机相关肺炎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十三、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定义:使用导尿管住院患者中新发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发病频率。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计算公式: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例次数 / 同期患者使用导尿管总天数 ×1000‰  
意义:反映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查看全部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2015年版)
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二、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定义: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现患(例次)率=  确定时段或时点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患者(例次)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确定时段或时点医院感染实际发生情况,为准确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判断变化趋势,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提供基础。  
三、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 / 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  
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  
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3  计算公式: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  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 / 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六、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定义: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占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受调查的医务人员实际实施手卫生次数 / 同期调查中应实施手卫生次数 ×100%  
意义:描述医务人员手卫生实际执行依从程度,反映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  
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定义: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 /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情况。
八、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计算公式: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  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 /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 ×100%  
意义:反映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
九、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定义: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Ⅰ类(清洁)切口,即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的手术切口的感染,包括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是指发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占同期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发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 / 同期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 ×100%  
意义:描述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频率,反映医院对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情况。  
十、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定义: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占同期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 / 同期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 ×100%  
意义:反映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及管理情况。  
十一、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定义:使用血管内导管住院患者中新发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频率。单位:例/千导管日。
计算公式: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例次数/同期患者使用血管内导管留置总天数 ×1000‰  
意义:反映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十二、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定义:使用呼吸机住院患者中新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频率。单位:例/千机械通气日。  
计算公式: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呼吸机相关肺炎例次数 / 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总天数 ×1000‰  
意义:反映呼吸机相关肺炎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十三、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定义:使用导尿管住院患者中新发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的发病频率。单位:例/千导尿管日。  
计算公式: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发病率=  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例次数 / 同期患者使用导尿管总天数 ×1000‰  
意义:反映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情况和院感防控能力。  
 

采取积极举措最大限度减轻雾霾对群众健康影响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2 次浏览 • 2017-01-17 14:02 • 来自相关话题

采取积极举措最大限度减轻雾霾对群众健康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01-07
近期,我国大面积空气重度污染频发,引起各方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李斌主任牵头的雾霾与健康专项工作小组,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多次组织专题研究,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普及公众自我防护知识,最大限度减轻空气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
自2013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对空气污染物对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为制订相关政策和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强化科技支撑,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设立了空气污染健康影响预测、预警和干预技术研究项目。目前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60个城市,设立了125个监测点。监测显示, 近期我国北方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比2013年同期有所减轻。医疗机构就诊人数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为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健康教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制《公众雾霾防护手册》、《雾霾与健康知识问答》等科普读物。通过健康报、公众微信号定期发布科学健康信息和防护知识,加强公众心理疏导。针对重污染天气,《公众雾霾防护手册》发出健康提示:第一,在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时,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尤其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第二,雾霾天气时公众要及时关闭门窗,减少烹炸、吸烟等加剧室内污染的行为,保持室内清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装置,降低室内PM2.5浓度及对人群健康的损害。第三,重污染天气时,合理安排出行,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外出时应佩戴口罩,返回后应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肌肤,减少暴露。第四,注意科学饮食和养生保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抵抗力。第五,重污染天气时,老人、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人群应做好防护,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
公众雾霾防护:
第一,在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时,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尤其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二,雾霾天气时公众要及时关闭门窗,减少烹炸、吸烟等加剧室内污染的行为,保持室内清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装置,降低室内PM2.5浓度及对人群健康的损害。
第三,重污染天气时,合理安排出行,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外出时应佩戴口罩,返回后应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肌肤,减少暴露。
第四,注意科学饮食和养生保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抵抗力。
第五,重污染天气时,老人、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人群应做好防护,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

                                       
  查看全部
采取积极举措最大限度减轻雾霾对群众健康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01-07
近期,我国大面积空气重度污染频发,引起各方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李斌主任牵头的雾霾与健康专项工作小组,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多次组织专题研究,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普及公众自我防护知识,最大限度减轻空气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
自2013年开始,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对空气污染物对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和风险评估,为制订相关政策和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为强化科技支撑,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设立了空气污染健康影响预测、预警和干预技术研究项目。目前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60个城市,设立了125个监测点。监测显示, 近期我国北方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比2013年同期有所减轻。医疗机构就诊人数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为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和健康教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制《公众雾霾防护手册》、《雾霾与健康知识问答》等科普读物。通过健康报、公众微信号定期发布科学健康信息和防护知识,加强公众心理疏导。针对重污染天气,《公众雾霾防护手册》发出健康提示:第一,在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时,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尤其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第二,雾霾天气时公众要及时关闭门窗,减少烹炸、吸烟等加剧室内污染的行为,保持室内清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装置,降低室内PM2.5浓度及对人群健康的损害。第三,重污染天气时,合理安排出行,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外出时应佩戴口罩,返回后应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肌肤,减少暴露。第四,注意科学饮食和养生保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抵抗力。第五,重污染天气时,老人、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人群应做好防护,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
公众雾霾防护:
第一,在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时,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尤其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二,雾霾天气时公众要及时关闭门窗,减少烹炸、吸烟等加剧室内污染的行为,保持室内清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装置,降低室内PM2.5浓度及对人群健康的损害。
第三,重污染天气时,合理安排出行,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减少户外停留时间。外出时应佩戴口罩,返回后应及时清洗面部、鼻腔及裸露的肌肤,减少暴露。
第四,注意科学饮食和养生保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抵抗力。
第五,重污染天气时,老人、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应减少外出,交通警察、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作业人群应做好防护,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

                                       
 

分享一下完整版的2015年版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32 次浏览 • 2017-01-17 13:52 • 来自相关话题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15版.jpg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送审稿原文)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8 次浏览 • 2017-01-17 13:50 • 来自相关话题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Regulation of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control in ward in healthcare setting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清华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贾会学、巩玉秀、王力红、刘运喜、李卫光、侯铁英、刘翠梅、刘坤、马小军、高凤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要求、布局与设施、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防护。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其他部门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T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3 术语与定义
3.1
病区ward area
    由一个护士站统一管理的多个病室(房),与住院部公用区域或公用通道由门分隔、承担住院患者的临床医疗区域。一般包括病室(房)、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务人员值班室、治疗准备室、治疗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3.2
病室(房)Inpatient room
住院患者接受医学观察、诊疗、睡眠、休息和就餐的房间,一般配备床单元、隔离帘、座椅、呼叫系统、氧源、负压吸引系统、手卫生设施、卫生间、非医疗废物桶等。
3.3
治疗准备室Treatmentpreparation room
医务人员为患者实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配制药液、存放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药品、通风良好的房间。一般配备操作台、物(药)品柜、冰箱、治疗车、手卫生设施、锐(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如果配制化疗药物应配置生物安全柜。
3.4
治疗室Treatment room
为患者实施治疗操作,如关节腔内注射、鞘内注射、骨穿、腰穿、胸穿、换药等操作且通风良好的房间,一般配置操作台、治疗床、物品柜、治疗车、手卫生设施、锐(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
3.5
处置室 Disposal room
实施皮肤准备及清洁灌肠等操作的房间,一般配置处置台、诊查床、物品柜、手卫生设施、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
3.6
污物间 Storage filth room
中转存放治疗辖区内污染物品的房间,污染物品包括患者使用后的被褥、衣物、医疗废物等,清洗、存放保洁物品,一般配置污衣车(袋)、保洁车及保洁物品、手卫生设施和水池、便器冲洗消毒设施、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
3.7
床单元bed unit
病室(房)内每个患者所使用的相关设施,一般包括病床及其床上用品、床头柜、床边治疗带等。
4 管理要求
4.1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4.1.1 病区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小组及其人员的职责,并落实。
4.1.2 人员构成
4.1.2.1 病区负责人应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
4.1.2.2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应包括医生和护士。
4.1.2.3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宜为病区内相对固定人员,医生宜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4.1.3 职责
4.1.3.1 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4.1.3.2 应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病原菌、主要侵袭性操作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
4.1.3.3 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4.1.3.4 应结合本病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细菌耐药情况,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4.1.4 负责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应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4.2 工作人员
4.2.1 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2.2 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落实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手卫生应遵循WS/T313的要求;隔离工作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WS/T 367的要求。
4.2.3 医务人员应掌握并遵循医院及本病区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及流程。
4.2.4 医务人员应了解本部门医院感染特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4.2.5 医务人员在从事无菌技术诊疗操作如注射、治疗、换药等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2.6 医务人员应遵循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4.3 教育与培训
4.3.1 应定期组织本病区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并考核掌握及执行情况。
4.3.2 应定期考核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清洁与消毒、手卫生、职业防护等,并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开展相应工作。
4.3.3 应对患者、陪护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手卫生、隔离等的宣传及培训。
5 布局与设施
5.1 病区内病房(室)、治疗室准备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
5.2 设施、设备应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应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和符合WS/T313要求的手卫生设施。
5.3 治疗准备室、治疗室、处置室等诊疗区域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配备手卫生设施;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空气净化设施。
5.4 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宜大于1.2M,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每个房间安置患者数不宜超过4人。
6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6.1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6.1.1 应按照医院要求开展医院感染及其相关监测,包括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监测等,具体监测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6.1.2 应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对监测发现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6.1.3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认真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6.2 消毒效果监测
6.2.1 应根据病区使用消毒方法的要求,按照WS/T 367 要求开展相应监测。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时,应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6.2.2 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时,应按照WS/T 367 的要求,每半年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进行监测。
6.2.3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的监测,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7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7.1 标准预防
7.1.1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手消毒。
7.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面屏;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1.3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光线充足。
7.1.4 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运输和处理。
7.1.5 接触患者粘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手套。
7.1.6 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
7.1.7 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咳嗽时用纸巾盖住口鼻并立即弃置用过的纸巾;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医务人员检查或照顾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时应戴外科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
7.1.8 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高感染风险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7.2 手卫生
7.2.1 应配备符合WS/T 313要求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清洁剂、干手设施(如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设施位置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有醒目、正确的手卫生标识,包括洗手流程图和洗手图示等。
7.2.2 速干手消毒剂宜为一次性包装。
7.2.3 有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性和依从性的自查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7.3 清洁与消毒
7.3.1 应保持病区内清洁、干燥,无卫生死角。
7.3.2 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a)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到灭菌水平;
b)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到消毒水平;
c)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应一用一灭菌;
d)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e)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一次性使用。
7.3.3 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3.1 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药液,宜现用现配。
7.3.3.2 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应超过24小时。
7.3.3.3 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7.3.3.4 湿化水、湿化瓶、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等的清洁、消毒与更换,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3.3.5 碘伏、复合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氯己定类、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瓶日期或失效日期,开瓶后使用期限不应超过7天;使用不稳定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时,配制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7.3.3.6 需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如弯盘、治疗碗等,应遵循WS310.1—310.3的规定,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其他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应保持清洁,遇污染及时清洁与消毒。
7.3.3.7 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放置清洁与无菌物品,下层放置使用后物品;治疗车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遇污染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
7.3.4 患者生活卫生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4.1 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应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7.3.4.2 有条件的医院病区污物间可配置便器清洗消毒器。
7.3.4.3 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管理措施。
7.3.5 床单元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上述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按医疗废物处置。
7.3.6 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7.3.6.1 物体表面包括监护仪器、设备等的表面应每天湿式清洁,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时及时清洁与消毒。
7.3.6.2 擦拭物体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应更换,擦拭地面的地巾不同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7.3.7 病区内应保持通风良好,遇呼吸道传染病时应进行空气消毒。
7.3.8 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7.3.9 具有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引流液、体液等可直接排入医院的污水系统;无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引流液、体液等应消毒处理后排入医院的污水系统。
7.4 隔离
7.4.1 隔离措施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
7.4.2 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标识正确、醒目。
7.4.3 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感染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7.4.4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7.4.5 隔离患者的物品应固定专用,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死亡应进行终末消毒。
7.4.6 接触隔离患者的工作人员,应按照隔离要求,穿戴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品,如穿隔离衣、戴外科口罩、手套等,并严格进行手卫生。
7.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尿管留置相关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6 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7.6.1 应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7.6.2 应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等,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6.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实行分级管理。
7.6.4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7.6.5 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应超过24小时。
7.7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的管理
7.7.1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应一次性使用。
7.7.2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应由医院统一购置,妥善保管,正确使用。
7.7.3 使用前应检查包装的完好性,有无污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7.4 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留样与登记,并及时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同批未用过的物品应封存备查。
7.7.5 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处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
7.8 医疗废物的管理
7.8.1 应做好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的分类。
7.8.2 医疗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正确分类与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黄色废物袋内,锐器置于利/锐器盒内。
7.8.3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放入感染性废物袋内,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7.8.4 医疗废物容器应符合要求,不遗洒;标识明显、标志正确,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闭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
7.8.5 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7.8.6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医疗废物等不应取出。
7.8.7 应有具体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一旦发生前述情形时,应按照医院的规定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7.8.8 应与医院内转运人员做好交接登记并双签字,记录保存3年。
8 职业防护
8.1 医务人员
8.1.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8.1.2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按照医院要求和流程进行报告。
8.1.3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包括源患者的液体类型(例如血液,可见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或组织和浓缩的病毒)和职业接触类型(即经皮伤害、经粘膜或破损皮肤和叮咬)。
8.1.4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应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反应对职业暴露者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8.1.5 对于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对所有不知是否怀孕的育龄妇女进行妊娠检测;育龄妇女在预防性用药期间,应预防或终止妊娠。
8.1.6 职业暴露后应追踪检测相关指标。
8.1.7 具体评估、处理、检测流程应遵循GBZ/T213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的要求。
8.2 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参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执行。
  查看全部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Regulation of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control in ward in healthcare setting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清华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贾会学、巩玉秀、王力红、刘运喜、李卫光、侯铁英、刘翠梅、刘坤、马小军、高凤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要求、布局与设施、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防护。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其他部门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T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3 术语与定义
3.1
病区ward area
    由一个护士站统一管理的多个病室(房),与住院部公用区域或公用通道由门分隔、承担住院患者的临床医疗区域。一般包括病室(房)、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务人员值班室、治疗准备室、治疗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3.2
病室(房)Inpatient room
住院患者接受医学观察、诊疗、睡眠、休息和就餐的房间,一般配备床单元、隔离帘、座椅、呼叫系统、氧源、负压吸引系统、手卫生设施、卫生间、非医疗废物桶等。
3.3
治疗准备室Treatmentpreparation room
医务人员为患者实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配制药液、存放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药品、通风良好的房间。一般配备操作台、物(药)品柜、冰箱、治疗车、手卫生设施、锐(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如果配制化疗药物应配置生物安全柜。
3.4
治疗室Treatment room
为患者实施治疗操作,如关节腔内注射、鞘内注射、骨穿、腰穿、胸穿、换药等操作且通风良好的房间,一般配置操作台、治疗床、物品柜、治疗车、手卫生设施、锐(利)器盒、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
3.5
处置室 Disposal room
实施皮肤准备及清洁灌肠等操作的房间,一般配置处置台、诊查床、物品柜、手卫生设施、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
3.6
污物间 Storage filth room
中转存放治疗辖区内污染物品的房间,污染物品包括患者使用后的被褥、衣物、医疗废物等,清洗、存放保洁物品,一般配置污衣车(袋)、保洁车及保洁物品、手卫生设施和水池、便器冲洗消毒设施、医疗废物桶、非医疗废物桶等。
3.7
床单元bed unit
病室(房)内每个患者所使用的相关设施,一般包括病床及其床上用品、床头柜、床边治疗带等。
4 管理要求
4.1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4.1.1 病区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小组及其人员的职责,并落实。
4.1.2 人员构成
4.1.2.1 病区负责人应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
4.1.2.2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应包括医生和护士。
4.1.2.3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宜为病区内相对固定人员,医生宜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4.1.3 职责
4.1.3.1 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4.1.3.2 应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病原菌、主要侵袭性操作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
4.1.3.3 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4.1.3.4 应结合本病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细菌耐药情况,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4.1.4 负责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应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4.2 工作人员
4.2.1 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2.2 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落实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手卫生应遵循WS/T313的要求;隔离工作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WS/T 367的要求。
4.2.3 医务人员应掌握并遵循医院及本病区医院感染相关制度及流程。
4.2.4 医务人员应了解本部门医院感染特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4.2.5 医务人员在从事无菌技术诊疗操作如注射、治疗、换药等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2.6 医务人员应遵循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4.3 教育与培训
4.3.1 应定期组织本病区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并考核掌握及执行情况。
4.3.2 应定期考核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清洁与消毒、手卫生、职业防护等,并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开展相应工作。
4.3.3 应对患者、陪护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手卫生、隔离等的宣传及培训。
5 布局与设施
5.1 病区内病房(室)、治疗室准备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
5.2 设施、设备应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应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和符合WS/T313要求的手卫生设施。
5.3 治疗准备室、治疗室、处置室等诊疗区域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配备手卫生设施;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应配置空气净化设施。
5.4 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宜大于1.2M,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每个房间安置患者数不宜超过4人。
6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6.1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6.1.1 应按照医院要求开展医院感染及其相关监测,包括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监测等,具体监测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6.1.2 应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对监测发现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6.1.3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认真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6.2 消毒效果监测
6.2.1 应根据病区使用消毒方法的要求,按照WS/T 367 要求开展相应监测。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时,应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6.2.2 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时,应按照WS/T 367 的要求,每半年对紫外线灯辐照强度进行监测。
6.2.3 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的监测,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7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7.1 标准预防
7.1.1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手消毒。
7.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面屏;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1.3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应保证光线充足。
7.1.4 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专用利器盒中;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运输和处理。
7.1.5 接触患者粘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手套。
7.1.6 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
7.1.7 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咳嗽时用纸巾盖住口鼻并立即弃置用过的纸巾;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医务人员检查或照顾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时应戴外科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
7.1.8 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高感染风险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7.2 手卫生
7.2.1 应配备符合WS/T 313要求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清洁剂、干手设施(如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设施位置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有醒目、正确的手卫生标识,包括洗手流程图和洗手图示等。
7.2.2 速干手消毒剂宜为一次性包装。
7.2.3 有工作人员手卫生正确性和依从性的自查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7.3 清洁与消毒
7.3.1 应保持病区内清洁、干燥,无卫生死角。
7.3.2 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a)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到灭菌水平;
b)  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到消毒水平;
c)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应一用一灭菌;
d)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e)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一次性使用。
7.3.3 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3.1 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药液,宜现用现配。
7.3.3.2 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应超过24小时。
7.3.3.3 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7.3.3.4 湿化水、湿化瓶、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等的清洁、消毒与更换,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3.3.5 碘伏、复合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氯己定类、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瓶日期或失效日期,开瓶后使用期限不应超过7天;使用不稳定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时,配制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7.3.3.6 需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如弯盘、治疗碗等,应遵循WS310.1—310.3的规定,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其他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应保持清洁,遇污染及时清洁与消毒。
7.3.3.7 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放置清洁与无菌物品,下层放置使用后物品;治疗车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遇污染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
7.3.4 患者生活卫生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4.1 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应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7.3.4.2 有条件的医院病区污物间可配置便器清洗消毒器。
7.3.4.3 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管理措施。
7.3.5 床单元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上述物品应进行终末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或按医疗废物处置。
7.3.6 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7.3.6.1 物体表面包括监护仪器、设备等的表面应每天湿式清洁,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时及时清洁与消毒。
7.3.6.2 擦拭物体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应更换,擦拭地面的地巾不同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7.3.7 病区内应保持通风良好,遇呼吸道传染病时应进行空气消毒。
7.3.8 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7.3.9 具有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引流液、体液等可直接排入医院的污水系统;无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引流液、体液等应消毒处理后排入医院的污水系统。
7.4 隔离
7.4.1 隔离措施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
7.4.2 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标识正确、醒目。
7.4.3 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感染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7.4.4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7.4.5 隔离患者的物品应固定专用,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死亡应进行终末消毒。
7.4.6 接触隔离患者的工作人员,应按照隔离要求,穿戴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品,如穿隔离衣、戴外科口罩、手套等,并严格进行手卫生。
7.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尿管留置相关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6 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7.6.1 应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7.6.2 应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等,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6.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实行分级管理。
7.6.4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7.6.5 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应超过24小时。
7.7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的管理
7.7.1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应一次性使用。
7.7.2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应由医院统一购置,妥善保管,正确使用。
7.7.3 使用前应检查包装的完好性,有无污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7.4 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留样与登记,并及时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同批未用过的物品应封存备查。
7.7.5 用后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处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
7.8 医疗废物的管理
7.8.1 应做好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的分类。
7.8.2 医疗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正确分类与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黄色废物袋内,锐器置于利/锐器盒内。
7.8.3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放入感染性废物袋内,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7.8.4 医疗废物容器应符合要求,不遗洒;标识明显、标志正确,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闭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
7.8.5 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7.8.6 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医疗废物等不应取出。
7.8.7 应有具体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一旦发生前述情形时,应按照医院的规定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7.8.8 应与医院内转运人员做好交接登记并双签字,记录保存3年。
8 职业防护
8.1 医务人员
8.1.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8.1.2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按照医院要求和流程进行报告。
8.1.3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包括源患者的液体类型(例如血液,可见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或组织和浓缩的病毒)和职业接触类型(即经皮伤害、经粘膜或破损皮肤和叮咬)。
8.1.4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应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反应对职业暴露者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8.1.5 对于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对所有不知是否怀孕的育龄妇女进行妊娠检测;育龄妇女在预防性用药期间,应预防或终止妊娠。
8.1.6 职业暴露后应追踪检测相关指标。
8.1.7 具体评估、处理、检测流程应遵循GBZ/T213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的要求。
8.2 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参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执行。
 

您还在为中医科的感控问题发愁么?请看北京出台了相关规范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6 次浏览 • 2017-01-17 13:48 • 来自相关话题

您还在为中医科的感控问题发愁么?请看北京出台了相关规范
中医科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国家政府大力弘扬中医药在国民健康工程中的作用的时候,中医科诊疗器具的消毒灭菌问题日显突出?小小银针,重大隐患。 现在好了,北京出台了相关的消毒灭菌规范,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了。有些问题还真的就有了办法解决了。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中医政字〔2015〕104号
各区县卫生计生委(中医局)、各有关医疗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保障中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局委托中医医院院感质控中心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北京市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将中医诊疗器具消毒质量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进行自查和整改,切实保证消毒质量,预防和控制因中医诊疗器具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认真组织学习和全面贯彻本《规范》,有关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从事相关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三、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相应的诊疗服务。对于违反本《规范》的行为,应按照违反《消毒管理办法》第六的规定,依据第四十五条查处。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15年7月8日
《北京市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行)》
  查看全部

您还在为中医科的感控问题发愁么?请看北京出台了相关规范
中医科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在国家政府大力弘扬中医药在国民健康工程中的作用的时候,中医科诊疗器具的消毒灭菌问题日显突出?小小银针,重大隐患。 现在好了,北京出台了相关的消毒灭菌规范,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了。有些问题还真的就有了办法解决了。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中医政字〔2015〕104号
各区县卫生计生委(中医局)、各有关医疗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保障中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局委托中医医院院感质控中心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北京市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将中医诊疗器具消毒质量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进行自查和整改,切实保证消毒质量,预防和控制因中医诊疗器具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认真组织学习和全面贯彻本《规范》,有关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从事相关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消毒灭菌技术。
三、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中医诊疗器具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相应的诊疗服务。对于违反本《规范》的行为,应按照违反《消毒管理办法》第六的规定,依据第四十五条查处。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015年7月8日
《北京市中医诊疗器具消毒灭菌规范(试行)》
 

Word版本——WST 510—2016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8 次浏览 • 2017-01-17 13:45 • 来自相关话题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Regulation for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control inward in
healthcarefacilities

   2016-12-27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清华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巩玉秀、王力红、刘运喜、李卫光、侯铁英、刘翠梅、贾会学、刘坤、马小军、高凤莉。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要求、布局与设施、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防护。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其他部门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21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

WS 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2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8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04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区 ward area
由一个护士站统一管理的多个病室(房)组成的住院临床医疗区域,与住院部公用区域或公用通道 由门分隔。一般包括病室(房)、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务人员值班室、治疗室、污物间等。
3 .2
病室(房)inpatient room
病区内住院患者接受医学观察、诊疗、睡眠、休息和就餐的房间,一般配备床单元、隔离帘、座椅、呼 叫系统、氧源、负压吸引系统、手卫生设施、卫生间、非医疗废物桶等。
3 .3
床单元 beduntt
病室(房)内为每位住院患者配备的基本服务设施,一般包括病床及其床上用品、床头柜、床边治疗
带等。

4管理要求
4.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4.1.1 要求
应建立职责明确的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小组人员职责明确,并
落实。
4.1.2人员构成
4.1.2.1病区负责人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
4.1.2.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
4.1.2.3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宜为病区内相对固定人员,医师宜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4.1.3职责

4.1.3.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4.1.3.2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病原体、主要侵袭性操作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

4.1.3.3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

4.1.3.4结合本病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细菌耐药情况,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4.1.3.5负责对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1.3.6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4.2工作人员
4.2.1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2.2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落实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手卫生应遵循WS/T313的要求;隔离工作应遵循WS/T311的要求;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WS/T 367的要求。

4.2.3应遵循医院及本病区医院感染相关制度。
4.2.4应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报告。

4.2.5应了解本病区、本专业相关医院感染特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4.2.6在从事无菌技术诊疗操作如注射、治疗、换药等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2.7应遵循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2.8保洁员、配膳员等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清洁、消毒等知识和技能。
4.3教育与培训


4.3.1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病区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并做好考核。4.3.2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考核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清洁与消毒、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并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与指导。

4.3.3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对患者、陪护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手卫生、
隔离等的宣传及教育。
5布局与设施
5.1病区内病房(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内的房间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
5.2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应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
5.3设施、设备应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应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和符合WS/T313要求的手卫生 设施。


5.4治疗室等诊疗区域内应分区明确,洁污分开,配备手卫生设施;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房间应配置空气净化装置。

5.5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大于0.8 m,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 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
6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6.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6.1.1病区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医院感染及其相关监测,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等,监测方法应遵循 WS/T312的要求。

6.1.2病区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对监测发现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6.1.3病区医务人员应根据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主要特点开展针对性风险因素监测。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认真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6.1.4如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或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6.2消毒相关监测
6.2.1应根据病区采用的消毒方法,按照WS/T 367要求开展相应监测。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 毒剂、过氧乙酸等时,应现配现用,并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6.2.2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时,应按照WS/T 367的要求,监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6.2.3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

7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7.1标准预防措施


7.1.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7.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1.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人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7.1.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7.1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7.1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1.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 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7.2手卫生


7.2.1应配备符合WS/T313要求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清洁剂、干手设施如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位置应方便医务人员、患者和陪护人员使用;应有醒目、正确的手卫生标识,包括洗手流程图或 洗手图示等。

7.2.2清洁剂、速干手消毒剂宜为一次性包装。
7.2.3应有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性和依从性的自查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7.3清洁与消毒
7.3.1应保持病区内环境整洁、干燥,无卫生死角。


7.3.2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所使用物品应达到以下要求:

a)        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应进行灭菌;

b)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c)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应一用一灭菌;

d)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e)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一次性使用。

7.3.3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3.1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如弯盘、治疗碗等,应遵循WS310.1〜310.3的规定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监护仪导联、血压计袖带等应保持清洁,被 污染时应及时清洁与消毒。

7.3.3.2湿化水、湿化瓶、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等的清洁、消毒与更换,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3.3.3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放置清洁与无菌物品,下层放置使用后物品;治疗车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遇污染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

7.3.4患者生活卫生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4.1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应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对其使用过的生活卫生用品应进行终末消毒。

7.3.4.2有条件的病区污物间可配置便器清洗消毒器。
7.3.4.3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应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管理措施。
7.3.5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
7.3.5.1应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7.35.2床单、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时,应每周更换;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7.3.5.3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7.3.5.4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使用后的床上用品及患者尸体等应按照GB19193相关要求处理。

7.3.55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7.3.6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7.3.6.1物体表面(包括监护仪器、设备等的表面)应每天湿式清洁,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时应及时清 洁与消毒。
7.3.6.2擦拭物体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间和洁污区域之间应更换,擦拭地面的地巾不同病房及区域 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7.3.7应保持通风良好,发生呼吸道传染病(麻疹除外)时应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方法应遵循WS/T368 的相关要求。
7.4隔离
7.4.1隔离措施应遵循WS/T311的要求。
7.4.2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标识正确、醒目。
7.4.3隔离的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除确诊为同种病原体感染之外,应 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7.4.4隔离患者的物品应专人专用,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7.4.5接触隔离患者的工作人员,应按照隔离要求,穿戴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品,如穿隔离衣、戴医用外 科口罩、手套等,并进行手卫生。
7.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等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6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7.6.1应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7.6.2应对感染患者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并参考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6.3应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7.6.4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7.6.5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控制在术前30 mm〜2h(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应合理。

7.7消毒物品与无菌物品的管理
7.7.1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药液,现用现配。
7.7.2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h;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应 超过24h。
7.3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干罐储存无菌持物钳使用时间不 应超过4h。


7.4碘伏、复合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氯己定类、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瓶日期或失效日期,开瓶后的有效期应遵循厂家的使用说明,无明确规定使用期限的应根据使用频次、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确 定使用期限,确保微生物污染指标低于100CFU/mL。连续使用最长不应超过7d;对于性能不稳定的 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配制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

7.5盛放消毒剂进行消毒与灭菌的容器,应达到相应的消毒与灭菌水平。
7.8   —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


7.8.1  一次性医疗器械应一次性使用。

7.8.2  —次性医疗器械应由医院统一购置,妥善保管,正确使用。

7.8.3使用前应检查包装的完好性,有无污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8.4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留样与登记,并及时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同批未用过的物品应封存备查。 7.8.5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处理,应按7.9中要求管理。

7.9医疗废物及污水的管理7.9.1应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

7.9.2医疗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正确分类与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黄色废物袋内,锐器置于锐器盒内。

7.9.3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放人感染性废物袋内,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7.9.4医疗废物容器应符合要求,不遗洒;标识明显、正确,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闭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

7.9.5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并及时密封。
7.9.6不应取出放人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医疗废物。


7.9.7应有具体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一旦发生前述情形时,应按照本单位的规定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7.9.8具有污水消毒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医疗机构,患者的引流液、体液、排泄物等,可直接排人污水处理系统;无污水消毒处理设施或不能达标排放的,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 标准后方可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7.9.9应与医院内转运人员做好交接登记并双签字,记录应保存3年。
8.职业防护
8.1医务人员
8.1.1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8.1.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者,如无免疫史并有相关疫苗可供使用,宜接种相关疫苗。
8.13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按照要求和流程进行报告。


8.1.4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现有信息包括源患者的液体类型(例如血 液,可见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或组织和浓缩的病毒)和职业暴露类型(即经皮伤害、经黏膜或破损皮肤和叮咬)。

8.1.5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应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效果对职业暴露者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8.1.6职业暴露后应追踪检测相关指标。
8.1.7具体评估、处理、预防及检测流程应遵循GBZ/T213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指导原则》。
8.2其他工作人员
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参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执

  查看全部



Word版本——WST_510—2016_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png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Regulation for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control inward in
healthcarefacilities

   2016-12-27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清华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巩玉秀、王力红、刘运喜、李卫光、侯铁英、刘翠梅、贾会学、刘坤、马小军、高凤莉。


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要求、布局与设施、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防护。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其他部门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21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

WS 310.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31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2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8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2004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病区 ward area
由一个护士站统一管理的多个病室(房)组成的住院临床医疗区域,与住院部公用区域或公用通道 由门分隔。一般包括病室(房)、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务人员值班室、治疗室、污物间等。
3 .2
病室(房)inpatient room
病区内住院患者接受医学观察、诊疗、睡眠、休息和就餐的房间,一般配备床单元、隔离帘、座椅、呼 叫系统、氧源、负压吸引系统、手卫生设施、卫生间、非医疗废物桶等。
3 .3
床单元 beduntt
病室(房)内为每位住院患者配备的基本服务设施,一般包括病床及其床上用品、床头柜、床边治疗
带等。

4管理要求
4.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4.1.1 要求
应建立职责明确的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小组人员职责明确,并
落实。
4.1.2人员构成
4.1.2.1病区负责人为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
4.1.2.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
4.1.2.3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宜为病区内相对固定人员,医师宜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4.1.3职责

4.1.3.1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结合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4.1.3.2根据本病区主要医院感染特点,如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主要病原体、主要侵袭性操作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制定相应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流程,并组织落实。

4.1.3.3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本病区的医院感染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应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并做好相应记录。

4.1.3.4结合本病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细菌耐药情况,落实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规定。
4.1.3.5负责对本病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1.3.6接受医院对本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与指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做好相应记录。

4.2工作人员
4.2.1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2.2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落实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手卫生应遵循WS/T313的要求;隔离工作应遵循WS/T311的要求;消毒灭菌工作应遵循WS/T 367的要求。

4.2.3应遵循医院及本病区医院感染相关制度。
4.2.4应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报告。

4.2.5应了解本病区、本专业相关医院感染特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4.2.6在从事无菌技术诊疗操作如注射、治疗、换药等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2.7应遵循国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2.8保洁员、配膳员等应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清洁、消毒等知识和技能。
4.3教育与培训


4.3.1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病区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并做好考核。4.3.2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定期考核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清洁与消毒、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并根据其知识掌握情况开展相应的培训与指导。

4.3.3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对患者、陪护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如手卫生、
隔离等的宣传及教育。
5布局与设施
5.1病区内病房(室)、治疗室等各功能区域内的房间应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确。
5.2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应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
5.3设施、设备应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应设有适于隔离的房间和符合WS/T313要求的手卫生 设施。


5.4治疗室等诊疗区域内应分区明确,洁污分开,配备手卫生设施;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没有与室外直接通风条件的房间应配置空气净化装置。

5.5新建、改建病房(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多人房间的床间距应大于0.8 m,床单元之间可设置隔帘, 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床;双排不应超过6床。
6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 6.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6.1.1病区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医院感染及其相关监测,包括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等,监测方法应遵循 WS/T312的要求。

6.1.2病区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对监测发现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6.1.3病区医务人员应根据本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主要特点开展针对性风险因素监测。怀疑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配合调查,认真落实感染控制措施。

6.1.4如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或者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6.2消毒相关监测
6.2.1应根据病区采用的消毒方法,按照WS/T 367要求开展相应监测。使用不稳定消毒剂如含氯消 毒剂、过氧乙酸等时,应现配现用,并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6.2.2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时,应按照WS/T 367的要求,监测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6.2.3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污染有关时,应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等进行监测,并针对目标微生物进行检测。

7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7.1标准预防措施


7.1.1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7.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1.3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人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7.1.4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和处理。

7.15接触患者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7.16应密封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
7.1.7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鼻塞、流涕等)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 仪)相关感染控制措施。
7.2手卫生


7.2.1应配备符合WS/T313要求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清洁剂、干手设施如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位置应方便医务人员、患者和陪护人员使用;应有醒目、正确的手卫生标识,包括洗手流程图或 洗手图示等。

7.2.2清洁剂、速干手消毒剂宜为一次性包装。
7.2.3应有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性和依从性的自查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7.3清洁与消毒
7.3.1应保持病区内环境整洁、干燥,无卫生死角。


7.3.2应按照《消毒管理办法》,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所使用物品应达到以下要求:

a)        进人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应进行灭菌;

b)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c)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应一用一灭菌;

d)        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e)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一次性使用。

7.3.3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3.1重复使用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如弯盘、治疗碗等,应遵循WS310.1〜310.3的规定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监护仪导联、血压计袖带等应保持清洁,被 污染时应及时清洁与消毒。

7.3.3.2湿化水、湿化瓶、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等的清洁、消毒与更换,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3.3.3治疗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放置清洁与无菌物品,下层放置使用后物品;治疗车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遇污染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

7.3.4患者生活卫生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7.3.4.1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应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应对其使用过的生活卫生用品应进行终末消毒。

7.3.4.2有条件的病区污物间可配置便器清洗消毒器。
7.3.4.3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应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管理措施。
7.3.5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
7.3.5.1应进行定期清洁和(或)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7.35.2床单、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时,应每周更换;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7.3.5.3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7.3.5.4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的患者,使用后的床上用品及患者尸体等应按照GB19193相关要求处理。

7.3.55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其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7.3.6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7.3.6.1物体表面(包括监护仪器、设备等的表面)应每天湿式清洁,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时应及时清 洁与消毒。
7.3.6.2擦拭物体表面的布巾,不同患者之间和洁污区域之间应更换,擦拭地面的地巾不同病房及区域 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7.3.7应保持通风良好,发生呼吸道传染病(麻疹除外)时应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方法应遵循WS/T368 的相关要求。
7.4隔离
7.4.1隔离措施应遵循WS/T311的要求。
7.4.2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的不同,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标识正确、醒目。
7.4.3隔离的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除确诊为同种病原体感染之外,应 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7.4.4隔离患者的物品应专人专用,定期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或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7.4.5接触隔离患者的工作人员,应按照隔离要求,穿戴相应的隔离防护用品,如穿隔离衣、戴医用外 科口罩、手套等,并进行手卫生。
7.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 等的预防与控制应遵循有关标准的规定。
7.6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7.6.1应遵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7.6.2应对感染患者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并参考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6.3应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7.6.4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7.6.5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应控制在术前30 mm〜2h(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应合理。

7.7消毒物品与无菌物品的管理
7.7.1应根据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配置药液,现用现配。
7.7.2抽出的药液和配制好的静脉输注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h;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应 超过24h。
7.3无菌棉球、纱布的灭菌包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干罐储存无菌持物钳使用时间不 应超过4h。


7.4碘伏、复合碘消毒剂、季铵盐类、氯己定类、碘酊、醇类皮肤消毒剂应注明开瓶日期或失效日期,开瓶后的有效期应遵循厂家的使用说明,无明确规定使用期限的应根据使用频次、环境温湿度等因素确 定使用期限,确保微生物污染指标低于100CFU/mL。连续使用最长不应超过7d;对于性能不稳定的 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配制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h。

7.5盛放消毒剂进行消毒与灭菌的容器,应达到相应的消毒与灭菌水平。
7.8   —次性医疗器械的管理


7.8.1  一次性医疗器械应一次性使用。

7.8.2  —次性医疗器械应由医院统一购置,妥善保管,正确使用。

7.8.3使用前应检查包装的完好性,有无污损,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8.4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做好留样与登记,并及时按照医院要求报告;同批未用过的物品应封存备查。 7.8.5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的处理,应按7.9中要求管理。

7.9医疗废物及污水的管理7.9.1应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

7.9.2医疗废物的管理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正确分类与收集,感染性医疗废物置黄色废物袋内,锐器置于锐器盒内。

7.9.3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放人感染性废物袋内,但应在标签上注明。


7.9.4医疗废物容器应符合要求,不遗洒;标识明显、正确,医疗废物不应超过包装物或容器容量的3/4。应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封闭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

7.9.5隔离的(疑似)传染病患者或隔离的非传染病感染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应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并及时密封。
7.9.6不应取出放人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医疗废物。


7.9.7应有具体措施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一旦发生前述情形时,应按照本单位的规定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7.9.8具有污水消毒处理设施并达标排放的医疗机构,患者的引流液、体液、排泄物等,可直接排人污水处理系统;无污水消毒处理设施或不能达标排放的,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 标准后方可排人污水处理系统。

7.9.9应与医院内转运人员做好交接登记并双签字,记录应保存3年。
8.职业防护
8.1医务人员
8.1.1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8.1.2存在职业暴露风险者,如无免疫史并有相关疫苗可供使用,宜接种相关疫苗。
8.13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按照要求和流程进行报告。


8.1.4发生职业暴露后应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传染的风险,现有信息包括源患者的液体类型(例如血 液,可见体液,其他潜在的传染性液体或组织和浓缩的病毒)和职业暴露类型(即经皮伤害、经黏膜或破损皮肤和叮咬)。

8.1.5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者,应通过乙肝疫苗接种史和接种效果对职业暴露者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状况,并针对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8.1.6职业暴露后应追踪检测相关指标。
8.1.7具体评估、处理、预防及检测流程应遵循GBZ/T213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指导原则》。
8.2其他工作人员
其他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参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执

 

【卫生部感控行动计划-随想】期盼2013年卫生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感控研究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1 次浏览 • 2017-01-17 13:27 • 来自相关话题

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主要任务的第9条,描述如下:
9.加强医院感染科学研究。加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科学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期盼2013年卫生部设立专项基金,建议5000万,支持中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研究。
目前很多临床医学科学的研究经费,都是很充分,而医院感染防控,可怜巴巴。很多感控研究,水平低下,很难成为“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
其实,在我国不合理、不科学的感控措施甚为普遍,浪费巨大。通过高质量的科学研究,积累中国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科学证据,继而广泛推行,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卫生部的行动计划,要落到实处,大手笔的科研投入是非常必须的。
  查看全部
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主要任务的第9条,描述如下:
9.加强医院感染科学研究。加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科学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期盼2013年卫生部设立专项基金,建议5000万,支持中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研究。
目前很多临床医学科学的研究经费,都是很充分,而医院感染防控,可怜巴巴。很多感控研究,水平低下,很难成为“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
其实,在我国不合理、不科学的感控措施甚为普遍,浪费巨大。通过高质量的科学研究,积累中国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科学证据,继而广泛推行,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卫生部的行动计划,要落到实处,大手笔的科研投入是非常必须的。
 

【卫生部感控行动计划-随想】让多重耐药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9 次浏览 • 2017-01-17 13:23 • 来自相关话题

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主要任务的第6条
6.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要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同时,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
在很多感控人员的眼里,多重耐药菌(MDRO)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之物。这对控制MDRO非常不利。
中国医务人员的临床微生物知识,普遍匮乏。包括很多学科的临床医生,甚至感染病医生。
中国感控人员,勤奋好学,但对临床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很多表现为退缩。
呼吁:今后感控人员的岗前培训,要大幅度增加微生物知识培训的内容和篇幅;微生物实验室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要有定期交流甚至无缝对接进行相互学习的机制;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微生物知识宣教培训如壁报、知识竞赛。
  查看全部

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年)》中,主要任务的第6条
6.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要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同时,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
在很多感控人员的眼里,多重耐药菌(MDRO)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之物。这对控制MDRO非常不利。
中国医务人员的临床微生物知识,普遍匮乏。包括很多学科的临床医生,甚至感染病医生。
中国感控人员,勤奋好学,但对临床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很多表现为退缩。
呼吁:今后感控人员的岗前培训,要大幅度增加微生物知识培训的内容和篇幅;微生物实验室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要有定期交流甚至无缝对接进行相互学习的机制;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微生物知识宣教培训如壁报、知识竞赛。
 

安徽省行动规划“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建设”如何落实?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2 次浏览 • 2017-01-17 13:21 • 来自相关话题

(五)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系统
    1.工作任务:医疗机构要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系统,通过对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实现对医院感染进行实时监控、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等。同时自动从医院各信息系统获取医院感染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效率。
    2.措施
(1)信息系统应具备感染病例网络上报、审核功能,与医院HIS系统链接,将包括病历号、姓名、感染部位、感染日期、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标本送检结果等基本信息自动录入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2)建立医院感染流行暴发上报平台,对医院感染暴发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预警功能,实现自动筛查、实时预警;同时还应具备对监测信息进行干预和反馈功能,确保信息系统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面在线监测、报告与管理。
(3)信息系统应具备对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值进行实时预警提示功能,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预警,给予合理用药提示信息。
(4)信息系统应按科室类别,定期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手术监测、耐药菌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等统计指标,并可以生成各种图表。
(5)对手术患者的手术信息进行统计,包括手术名称、主刀医生、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等级、ASA评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等。计算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按危险指数得分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医生感染发病专率、调整感染发病专率等指标。
(6)自动统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等。
3.管理目标:
(1)到2015年90%的二级以上监控网络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系统。
(2)2013年启动,2015年完成省市质控中心对所在地市的医疗机构感染暴发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进行实时监控,主动筛查、实时预警功能。
(3)各市质控中心应每季度向省质控中心上报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各级网络医院每季度汇总统计,向市质控中心上报统计数据,信息系统提供随时查阅。
我院打算购买软件,哪家软件比较好呢?推荐一下
  查看全部
(五)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系统
    1.工作任务:医疗机构要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系统,通过对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实现对医院感染进行实时监控、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等。同时自动从医院各信息系统获取医院感染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效率。
    2.措施
(1)信息系统应具备感染病例网络上报、审核功能,与医院HIS系统链接,将包括病历号、姓名、感染部位、感染日期、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标本送检结果等基本信息自动录入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2)建立医院感染流行暴发上报平台,对医院感染暴发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预警功能,实现自动筛查、实时预警;同时还应具备对监测信息进行干预和反馈功能,确保信息系统对住院病人进行全面在线监测、报告与管理。
(3)信息系统应具备对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值进行实时预警提示功能,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预警,给予合理用药提示信息。
(4)信息系统应按科室类别,定期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手术监测、耐药菌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等统计指标,并可以生成各种图表。
(5)对手术患者的手术信息进行统计,包括手术名称、主刀医生、手术持续时间、切口等级、ASA评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等。计算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按危险指数得分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医生感染发病专率、调整感染发病专率等指标。
(6)自动统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等。
3.管理目标:
(1)到2015年90%的二级以上监控网络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信息系统。
(2)2013年启动,2015年完成省市质控中心对所在地市的医疗机构感染暴发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进行实时监控,主动筛查、实时预警功能。
(3)各市质控中心应每季度向省质控中心上报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各级网络医院每季度汇总统计,向市质控中心上报统计数据,信息系统提供随时查阅。
我院打算购买软件,哪家软件比较好呢?推荐一下
 

江苏省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7 次浏览 • 2017-01-17 13:13 • 来自相关话题

按照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我省制定出符合本省实际的未来3年的感控计划,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见卫生厅网站
江苏省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卫医政发〔2012〕6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着力加大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目标。
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为主线,以“科学防控、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完善体系、强化落实”为原则,以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切实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
(二)具体目标。
1、到2015年,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省实际,不断细化完善相关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形成比较全面的覆盖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及重点部门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医院感染防控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
2、到2015年,省、市、县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发挥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作用,推进本区域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职责。
3、到2015年,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初步形成省级、市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实施科学、有效监控,及时分析、反馈监测信息,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监控水平。
4、到2015年,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能力素质胜任岗位要求。省级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库较为健全,具有10~15名层次较高、素质良好、专业能力较强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其中2~3名在国内相关领域享有较高的认可度;40岁以下省级青年医院感染管理骨干储备达到15~20人,地区及医疗机构分布、专业构成较为均衡,初步形成医院感染专业队伍人才梯队。
5、到2015年,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切实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100%的三级医院、70%的地市级二级医疗机构和50%的县级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新生儿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建筑布局、人员配备、质量安全管理等达到国家有关要求。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有所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专项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通过推广区域化消毒供应机构模式,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物品器械消毒灭菌管理的现状有较大幅度改善,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明显降低。
6、到2015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依从性明显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科学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显著提高,自觉落实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手卫生依从性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相关工勤人员知晓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
(三)主要任务。
1、健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网络体系。加强省、市、县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进一步理顺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和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三者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工作。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遴选德才兼备、管理能力强的骨干担任市级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主任,在经费、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支持,结合实际设立县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并指导其积极开展人员培训、指导评估、督导考核等工作,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有效发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的作用。医院感染委员会要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定期组织会议研究分析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分解至医务、保健、护理、药剂、检验、后勤、设备等相关职能部门,狠抓落实,持续改进质量。感染管理科要加强对临床一线的业务指导,定期深入临床一线,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并及时给予纠正。要重视发挥临床一线护士长、感控医生、感控护士的作用,加强业务培训,协助感染管理科落实防控措施、督促医务人员规范行为、收集问题及时反馈。
充分发挥医学会、医院协会、护理学会等团体相关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通过各学术团体相关专业委员会推进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的宣贯与实施,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意识,切实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干预措施落实在临床工作中。
2、加强院感专职人员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提高院感专业队伍自身素质能力,有意识地培养、构建专业人才梯队。对各地院感管理组织学术带头人、资深感染管理者严格遴选,组建省级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库,为全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日常决策、指导、评价等管理提供支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岗位培训制度,专职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完成相应的业务学习,每人每年参加本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16学时,并依据其业务学习、专业能力及论文撰写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建立青年骨干人才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对口支援,开设县级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科主任进修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专业能力。积极为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称晋升创造条件。同时,加快学科发展以及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
3、强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管理。医疗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要充分论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须对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部门的分区布局、工作流程等进行论证、评审。要强化医疗机构环境管理,强化落实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等各项规范、标准。通过广泛宣传、日常督促和奖惩机制等办法,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落实,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敏感性,及时报告医院感染信息。
4、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要根据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发展需要及面临的形势,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等,不断更新并细化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要针对重点部门(如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和导管室等)适时实施医护人员岗位准入制,并纳入特殊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加强管理;要针对重点环节(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要求,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要以医疗机构评审为抓手,推进医疗机构制订并落实符合工作实际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全面强化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对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抽查或暗访。
要落实《江苏省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基本要求(试行)》,同时,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感染管理工作纳入监管范围,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模式,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感染管理措施的落实。
5、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协作机制。医院感染管理涉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药学等多学科,在医疗机构内涉及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保健、护理部门、临床检验、药学、消毒供应中心、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各临床科室等多个部门和科室。医疗机构要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学科、部门间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合力推进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6、完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在现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依托省、市两级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建立覆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监控网,通过“感控家园”网站、《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学报》等平台,定期公布、反馈和分析医院感染监测情况,督促和指导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规范开展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耐药菌等的目标性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及时向临床反馈有价值的信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范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三级综合医院及有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可根据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效率和水平。
7、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同时,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提高参与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水平和能力,满足医院感染管理对微生物监测、细菌鉴定、标本质控的基本要求。
8、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加强我省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努力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科研工作单独立项。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科学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行动,掌握国内外动态,学习、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科学研究、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与相关组织的项目合作,不断提高我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医疗机构要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的整体规划中,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各地、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积极开展专职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专职人员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专职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注重实效,分步骤、分阶段达到各项目标。医疗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加强督导考核,认真总结评估。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详细、可行的督导评估方案和考核指标,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进行评估。2015年,我厅将对各地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查看全部
按照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我省制定出符合本省实际的未来3年的感控计划,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见卫生厅网站
江苏省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2-2015)》(卫医政发〔2012〕63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着力加大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目标。
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为主线,以“科学防控、规范管理、提升能力、完善体系、强化落实”为原则,以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切实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
(二)具体目标。
1、到2015年,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结合我省实际,不断细化完善相关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形成比较全面的覆盖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及重点部门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医院感染防控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
2、到2015年,省、市、县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发挥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作用,推进本区域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职责。
3、到2015年,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初步形成省级、市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实施科学、有效监控,及时分析、反馈监测信息,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监控水平。
4、到2015年,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队伍专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能力素质胜任岗位要求。省级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库较为健全,具有10~15名层次较高、素质良好、专业能力较强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其中2~3名在国内相关领域享有较高的认可度;40岁以下省级青年医院感染管理骨干储备达到15~20人,地区及医疗机构分布、专业构成较为均衡,初步形成医院感染专业队伍人才梯队。
5、到2015年,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切实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100%的三级医院、70%的地市级二级医疗机构和50%的县级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新生儿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建筑布局、人员配备、质量安全管理等达到国家有关要求。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有所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专项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通过推广区域化消毒供应机构模式,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物品器械消毒灭菌管理的现状有较大幅度改善,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明显降低。
6、到2015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依从性明显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科学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显著提高,自觉落实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手卫生依从性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相关工勤人员知晓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
(三)主要任务。
1、健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网络体系。加强省、市、县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进一步理顺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和省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三者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工作。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遴选德才兼备、管理能力强的骨干担任市级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主任,在经费、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支持,结合实际设立县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并指导其积极开展人员培训、指导评估、督导考核等工作,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有效发挥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的作用。医院感染委员会要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定期组织会议研究分析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分解至医务、保健、护理、药剂、检验、后勤、设备等相关职能部门,狠抓落实,持续改进质量。感染管理科要加强对临床一线的业务指导,定期深入临床一线,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并及时给予纠正。要重视发挥临床一线护士长、感控医生、感控护士的作用,加强业务培训,协助感染管理科落实防控措施、督促医务人员规范行为、收集问题及时反馈。
充分发挥医学会、医院协会、护理学会等团体相关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通过各学术团体相关专业委员会推进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的宣贯与实施,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意识,切实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干预措施落实在临床工作中。
2、加强院感专职人员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提高院感专业队伍自身素质能力,有意识地培养、构建专业人才梯队。对各地院感管理组织学术带头人、资深感染管理者严格遴选,组建省级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库,为全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日常决策、指导、评价等管理提供支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岗位培训制度,专职人员持证上岗并定期完成相应的业务学习,每人每年参加本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不少于16学时,并依据其业务学习、专业能力及论文撰写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建立青年骨干人才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对口支援,开设县级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科主任进修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专业能力。积极为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称晋升创造条件。同时,加快学科发展以及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步伐。
3、强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管理。医疗机构新建、改(扩)建项目要充分论证,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须对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部门的分区布局、工作流程等进行论证、评审。要强化医疗机构环境管理,强化落实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等各项规范、标准。通过广泛宣传、日常督促和奖惩机制等办法,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落实,提高他们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敏感性,及时报告医院感染信息。
4、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要根据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发展需要及面临的形势,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等,不断更新并细化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要针对重点部门(如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和导管室等)适时实施医护人员岗位准入制,并纳入特殊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加强管理;要针对重点环节(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要求,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要以医疗机构评审为抓手,推进医疗机构制订并落实符合工作实际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全面强化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对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抽查或暗访。
要落实《江苏省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基本要求(试行)》,同时,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感染管理工作纳入监管范围,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区域化集中消毒供应模式,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感染管理措施的落实。
5、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协作机制。医院感染管理涉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药学等多学科,在医疗机构内涉及医院感染管理、医务、保健、护理部门、临床检验、药学、消毒供应中心、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各临床科室等多个部门和科室。医疗机构要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学科、部门间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合力推进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6、完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在现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依托省、市两级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建立覆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监控网,通过“感控家园”网站、《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学报》等平台,定期公布、反馈和分析医院感染监测情况,督促和指导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规范开展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耐药菌等的目标性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及时向临床反馈有价值的信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范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三级综合医院及有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可根据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提高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效率和水平。
7、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同时,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提高参与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指导水平和能力,满足医院感染管理对微生物监测、细菌鉴定、标本质控的基本要求。
8、加强科学研究与交流合作。加强我省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努力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科研工作单独立项。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科学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行动,掌握国内外动态,学习、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科学研究、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与相关组织的项目合作,不断提高我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医疗保健服务质量和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医疗机构要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的整体规划中,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各地、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积极开展专职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专职人员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专职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注重实效,分步骤、分阶段达到各项目标。医疗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加强督导考核,认真总结评估。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详细、可行的督导评估方案和考核指标,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进行评估。2015年,我厅将对各地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感染科一定要兼管医院的院感科,感控人有危机感吗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0 次浏览 • 2017-01-17 13:11 • 来自相关话题

感染科的发展方向,我个人比较钟情的如下:
1,感染科一定要兼管医院的细菌室,最好医生是轮的,3个月轮到细菌室,3个月在病房,3个月在门诊,3个月做科研,这样基础和临床一把抓,对病原体深刻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抗生素,理解感染性疾病。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感染科都是兼管细菌室的,是不是轮就不知情,我知道华山是轮的;
2,感染科一定要兼管医院的院感科,不要让护士做这个工作,这样在医院里面才有发言权,才会从另外一个侧面熟悉我们感染科的一部分工作,医院感染的防控,诊治,这同时也是科研的来源。
解决了个人的科研问题,发展问题,感染科才有立足之本,我们才可以设想做第二件事情,那就是解决病人来源问题。
3,感染科有条件的要建立重症感染监护病房。单纯感染的病人来源少,因为感染都是某个部位的感染,与其他科有交叉,其他科做的比我们更好,比如肺炎收呼吸科(呼吸科肺CT看的比我们好,可以直接进行鉴别诊断),胆囊炎收消肝胆外科(有条件直接开展手术),泌尿系感染收泌尿外科(复杂尿路感染,不解决结石问题,感染无法控制),ICU看复合感染,当然ICU不是想看感染,想抢感染科的饭碗,只是危重症病人,免疫力下降,呼吸机支持,深静脉插管,继发的感染。从历次的重症流感抢救中,我们可以看到感染科的这种尴尬局面被局部放大。只不过重症流感都是几年一遇,感染科还能苟安,不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救人的都是ICU医生,你们感染科就会检便宜,抢功劳。但是也足够让我们思考了,我们是否应该把目光投向重症感染,不要让我们的医生只有在去外科ICU会诊的时候充专家(因为内科ICU比我们更懂)以及才能接触病例,才能尝试着用一些抗生素;不要让我们每次重症甲流的时候躲在ICU后面乘凉。
轻的我们会看,重的我们有自己的监护病房,这是病源的双重保险,我们还有一个优势是掌握着医院的细菌室,院感科,第一时间了解医院内的病原体的分布,耐药性,第一时间发布这种信息,第一时间发表这一类的文章。我们在医院中的地位就一日日的提高了。
 
 
题来自:
传染病科更名为感染病科已经有一些年数了,但是感染病科以肝炎为中心,同时涉及了肝癌,肝硬化并发症,脂肪肝诊治现状却仍然常见,感染病科的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仍然陌生,感染病学的年会被大量的肝病报道占据......,感染病是否需要将肝病科分离出来,这是一个大胆的话题,值得讨论。
最近北京朝阳医院感染性疾病和微生物科主任曹彬教授就此与国内的几位同行上海的卢洪洲教授,张文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的陈佰义教授,北京的王贵强教授一起对于这个话题进行了小范围的讨论,现摘录如下:
曹彬教授:
最近在北京市感染质控中心针对“感染性疾病科“是否需要正名有一些争论。我总结一下
我对于感染性疾病学科的发展一直有些忧虑,因为现在”感染病学会“和”肝病学会“并存,如果”感染病学会“仍旧只关注肝炎,而不主要关注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新的抗感染药物、新的耐药机制、真菌和寄生虫感染、HIV、发热原因待查、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等领域的话,”感染病学会“只能是”肝病学会“的附庸。
陈佰义教授:
我是(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陈佰义,我们医院立足临床需求将传染病科和感染病科独立设置,传染病科独立建筑,设有肝病门诊、肠道问诊(夏季开放)和呼吸道传染病筛查门诊(也叫“发热门诊”,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个词)和病房;感染病科(我所在的科室)的门诊的病房安排在公共区域,收治不明原因发热、各种复杂和难治感染,复杂全院的抗感染的会诊,同时负责我院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看到曹彬教授和北京相关同行的对话内容我感到心情沉重、难受和不知所措,觉得不可不谈谈看法
1、我国的传染科(2003年后基本都改名称感染科)在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2、长期以来用communicable disease(传染病)代替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显然不只是翻译的合适与否,而是影响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怎样能够培养出满足临床需要的感染病专科医生的问题。
3、我以为曹彬教授的意见并非是要界定谁是感染科、谁不是感染科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学科发展的问题。
4、我国当前的感染科绝大部分以肝病为主,显然不能满足临床对感染病专业的要求,应该在继续保持其优势的前提下向着临床需求的方向有所改变、扩展和发展。不是谁高谁低、更不是谁吃掉谁,而是要共同发展的问题。
5、虽然北京市感染病质控中心无行政能力来判断谁是、谁不是感染科,但是质控标准还是应该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至少绝对不能误导和继续误导这个学科的方向,而应该引导其向着临床需求发展,这也是对年轻医生负责人的表现,因为将来的他们光靠吃“肝饭”是要挨饿的。
6、对于这样的学科建设问题不可得过且过, 更不应把这样的一个学术问题变成个人的“恩怨”,因此用“纠缠”这样的词汇我觉得欠妥当。我相信这样的词汇是用词不当而并无恶意,但听起来还是刺耳。
卢洪洲教授:
我与曹彬教授多次交流,完全同意他的观点。 
  查看全部
感染科的发展方向,我个人比较钟情的如下:
1,感染科一定要兼管医院的细菌室,最好医生是轮的,3个月轮到细菌室,3个月在病房,3个月在门诊,3个月做科研,这样基础和临床一把抓,对病原体深刻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抗生素,理解感染性疾病。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感染科都是兼管细菌室的,是不是轮就不知情,我知道华山是轮的;
2,感染科一定要兼管医院的院感科,不要让护士做这个工作,这样在医院里面才有发言权,才会从另外一个侧面熟悉我们感染科的一部分工作,医院感染的防控,诊治,这同时也是科研的来源。
解决了个人的科研问题,发展问题,感染科才有立足之本,我们才可以设想做第二件事情,那就是解决病人来源问题。
3,感染科有条件的要建立重症感染监护病房。单纯感染的病人来源少,因为感染都是某个部位的感染,与其他科有交叉,其他科做的比我们更好,比如肺炎收呼吸科(呼吸科肺CT看的比我们好,可以直接进行鉴别诊断),胆囊炎收消肝胆外科(有条件直接开展手术),泌尿系感染收泌尿外科(复杂尿路感染,不解决结石问题,感染无法控制),ICU看复合感染,当然ICU不是想看感染,想抢感染科的饭碗,只是危重症病人,免疫力下降,呼吸机支持,深静脉插管,继发的感染。从历次的重症流感抢救中,我们可以看到感染科的这种尴尬局面被局部放大。只不过重症流感都是几年一遇,感染科还能苟安,不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救人的都是ICU医生,你们感染科就会检便宜,抢功劳。但是也足够让我们思考了,我们是否应该把目光投向重症感染,不要让我们的医生只有在去外科ICU会诊的时候充专家(因为内科ICU比我们更懂)以及才能接触病例,才能尝试着用一些抗生素;不要让我们每次重症甲流的时候躲在ICU后面乘凉。
轻的我们会看,重的我们有自己的监护病房,这是病源的双重保险,我们还有一个优势是掌握着医院的细菌室,院感科,第一时间了解医院内的病原体的分布,耐药性,第一时间发布这种信息,第一时间发表这一类的文章。我们在医院中的地位就一日日的提高了。
 
 
题来自:
传染病科更名为感染病科已经有一些年数了,但是感染病科以肝炎为中心,同时涉及了肝癌,肝硬化并发症,脂肪肝诊治现状却仍然常见,感染病科的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仍然陌生,感染病学的年会被大量的肝病报道占据......,感染病是否需要将肝病科分离出来,这是一个大胆的话题,值得讨论。
最近北京朝阳医院感染性疾病和微生物科主任曹彬教授就此与国内的几位同行上海的卢洪洲教授,张文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的陈佰义教授,北京的王贵强教授一起对于这个话题进行了小范围的讨论,现摘录如下:
曹彬教授:
最近在北京市感染质控中心针对“感染性疾病科“是否需要正名有一些争论。我总结一下
我对于感染性疾病学科的发展一直有些忧虑,因为现在”感染病学会“和”肝病学会“并存,如果”感染病学会“仍旧只关注肝炎,而不主要关注细菌感染、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新的抗感染药物、新的耐药机制、真菌和寄生虫感染、HIV、发热原因待查、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等领域的话,”感染病学会“只能是”肝病学会“的附庸。
陈佰义教授:
我是(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陈佰义,我们医院立足临床需求将传染病科和感染病科独立设置,传染病科独立建筑,设有肝病门诊、肠道问诊(夏季开放)和呼吸道传染病筛查门诊(也叫“发热门诊”,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个词)和病房;感染病科(我所在的科室)的门诊的病房安排在公共区域,收治不明原因发热、各种复杂和难治感染,复杂全院的抗感染的会诊,同时负责我院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看到曹彬教授和北京相关同行的对话内容我感到心情沉重、难受和不知所措,觉得不可不谈谈看法
1、我国的传染科(2003年后基本都改名称感染科)在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2、长期以来用communicable disease(传染病)代替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显然不只是翻译的合适与否,而是影响学科的发展,特别是怎样能够培养出满足临床需要的感染病专科医生的问题。
3、我以为曹彬教授的意见并非是要界定谁是感染科、谁不是感染科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学科发展的问题。
4、我国当前的感染科绝大部分以肝病为主,显然不能满足临床对感染病专业的要求,应该在继续保持其优势的前提下向着临床需求的方向有所改变、扩展和发展。不是谁高谁低、更不是谁吃掉谁,而是要共同发展的问题。
5、虽然北京市感染病质控中心无行政能力来判断谁是、谁不是感染科,但是质控标准还是应该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至少绝对不能误导和继续误导这个学科的方向,而应该引导其向着临床需求发展,这也是对年轻医生负责人的表现,因为将来的他们光靠吃“肝饭”是要挨饿的。
6、对于这样的学科建设问题不可得过且过, 更不应把这样的一个学术问题变成个人的“恩怨”,因此用“纠缠”这样的词汇我觉得欠妥当。我相信这样的词汇是用词不当而并无恶意,但听起来还是刺耳。
卢洪洲教授:
我与曹彬教授多次交流,完全同意他的观点。 
 

让《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接地气”的有效方法-制订详细的《督查表》!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4 次浏览 • 2017-01-17 13:10 • 来自相关话题

行动纲领有了,感控科的热情和期盼有了,效果呢?没有这么快的,但是我们开始行动了吗?还没有!
这几天,SIFIC上有质控中心层面和医院层面制订的《实施细则》,但仔细琢磨,要全院推动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换言之,这样的《实施细则》基本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怎么办?
我认为可以借鉴过去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经验,全国层面上统一制订详细的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督查表。
这些指标,要与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一对应。先抽查全国的三甲综合性医院。
指标的设立,要有科学性、可行性,最好是客观指标,不容易作假。同时,要考虑中国不同等级医院的发展现状。
各省卫生厅,可以根据卫生部制订的主要由一系列督查指标组成的《督查表》,制订适合本地区医院(包括1-2级医院)评估并促进感控工作的《督查表》。
今年卫生部不妨也来一次全国性的”防控医院感染,促进患者安全“专项活动。感控专家队伍人数要足够,浩浩荡荡,分成几个小组:比如消毒组、重点部位感染防控组、血源性感染与呼吸道感染防控组、耐药菌防控组、后勤保障组、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等。这样一定能发现感控问题。对于做得很差的医院,追究感染管理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可以设想,这样的效果会是如何?如果连续三年呢?
最近集中学习了中央关于改革的相关报道,心中涌动:中国感控是不是也需要大胆设想、大胆创新、大胆改革、大胆试验呢?
小打小闹,好像已经很难让中国感控快步发展,我们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了,必须要突破!
期盼: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尽早“接地气”,让中国感控这次扎实发展的机会,不要落空! 查看全部
行动纲领有了,感控科的热情和期盼有了,效果呢?没有这么快的,但是我们开始行动了吗?还没有!
这几天,SIFIC上有质控中心层面和医院层面制订的《实施细则》,但仔细琢磨,要全院推动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换言之,这样的《实施细则》基本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怎么办?
我认为可以借鉴过去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经验,全国层面上统一制订详细的具体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督查表。
这些指标,要与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一对应。先抽查全国的三甲综合性医院。
指标的设立,要有科学性、可行性,最好是客观指标,不容易作假。同时,要考虑中国不同等级医院的发展现状。
各省卫生厅,可以根据卫生部制订的主要由一系列督查指标组成的《督查表》,制订适合本地区医院(包括1-2级医院)评估并促进感控工作的《督查表》。
今年卫生部不妨也来一次全国性的”防控医院感染,促进患者安全“专项活动。感控专家队伍人数要足够,浩浩荡荡,分成几个小组:比如消毒组、重点部位感染防控组、血源性感染与呼吸道感染防控组、耐药菌防控组、后勤保障组、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等。这样一定能发现感控问题。对于做得很差的医院,追究感染管理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可以设想,这样的效果会是如何?如果连续三年呢?
最近集中学习了中央关于改革的相关报道,心中涌动:中国感控是不是也需要大胆设想、大胆创新、大胆改革、大胆试验呢?
小打小闹,好像已经很难让中国感控快步发展,我们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阶段了,必须要突破!
期盼: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尽早“接地气”,让中国感控这次扎实发展的机会,不要落空!

让感控专家流动起来:由“卫计委全面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引发的思考!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3 次浏览 • 2017-01-17 13:09 • 来自相关话题

培养一名高素质的感控专家,如同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专家,也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通常意义上的感控从业人员,只要有一定的临床工作背景,参加岗位培训班,再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时间,似乎可以胜任日常工作。
但是要较好地制定和落实全院的感染管理与防控工作,科学系统搜集、分析和利用感染监测数据,必须配备高素质的感控专家。
然而,感控专家的培养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在我国,感控专家还处于成熟积累期。
随着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的推进,医院对高素质感控专家的需求明显增加。
如何解决此供需矛盾?
有感于“卫计委全面放开医师多点执业”的新政,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些医院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让“高素质感控专家”到多家医院兼职! 查看全部
培养一名高素质的感控专家,如同培养一名优秀的临床专家,也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通常意义上的感控从业人员,只要有一定的临床工作背景,参加岗位培训班,再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时间,似乎可以胜任日常工作。
但是要较好地制定和落实全院的感染管理与防控工作,科学系统搜集、分析和利用感染监测数据,必须配备高素质的感控专家。
然而,感控专家的培养和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在我国,感控专家还处于成熟积累期。
随着医院评审评价工作的推进,医院对高素质感控专家的需求明显增加。
如何解决此供需矛盾?
有感于“卫计委全面放开医师多点执业”的新政,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些医院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让“高素质感控专家”到多家医院兼职!

卫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0 次浏览 • 2017-01-17 13:04 • 来自相关话题

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3-2015年》!发给卫生厅的征求意见稿!这是我们院感人共同关心的话题,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大家看看!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与生命安全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工作。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着力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大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加强医院感染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目标。
    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为主导,坚持“科学防控、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的原则,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
——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突出重点、科学防控,切实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
——到2015年,逐步健全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形成比较全面的覆盖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及重点部门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
——到2015年,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省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发挥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作用,医疗机构要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组织管理,全面落实职责。加强医院感染专业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到2015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省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实施科学、有效监控,及时反馈监测信息,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监控水平。
(二)具体目标。
1.规范管理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到2015年,100%三级医院、60%地市级二级医院和30%县级二级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手术部(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新生儿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建筑布局、人员配备、质量安全管理等达到国家有关要求。
2.降低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风险。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有所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专项发生率,三级医院分别降低40%,地市级二级医院分别降低30%,县级二级医院分别降低20%。
3.切实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
医疗机构切实落实消毒灭菌、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关键性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的管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有关规定,针对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和导管室)和重点环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等,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要求,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2.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疗机构要根据医院感染相关法规、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等,更新并细化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定并落实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切实加强消毒、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监测等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发展需要及面临的形势,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等,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标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不断更新并细化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4.加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进省级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落实责任,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人员培训、指导评估、督导考核等工作,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5.加强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配备数量适宜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
6.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清洁和消毒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7.加强医院感染多学科合作。医院感染管理涉及传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药学等多学科,在医疗机构内涉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消毒供应中心以及各临床科室多个部门。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学科、部门间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共同形成合力推进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8.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在现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省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制度。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本辖区医院感染监控网,定期公布和反馈本辖区医院感染监测情况,督促和指导本辖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医疗机构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控计划,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范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医院感染信息系统的建设。
9.加强医院感染科学研究。加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科学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10.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全球行动,掌握国际动态,学习、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科学研究、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的项目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要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的整体规划中,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各省(区、市)要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积极开展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人员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分步骤、分阶段达到各项目标。各级医疗机构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加强督导考核,认真总结评估。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详细、可行的督导评估方案和考核指标,通过开展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进行评估。2015年,卫生部将对各地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查看全部
生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2013-2015年》!发给卫生厅的征求意见稿!这是我们院感人共同关心的话题,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大家看看!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与生命安全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工作。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着力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大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加强医院感染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目标。
    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为主导,坚持“科学防控、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的原则,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
——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突出重点、科学防控,切实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
——到2015年,逐步健全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形成比较全面的覆盖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及重点部门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
——到2015年,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省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发挥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作用,医疗机构要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组织管理,全面落实职责。加强医院感染专业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到2015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省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实施科学、有效监控,及时反馈监测信息,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监控水平。
(二)具体目标。
1.规范管理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到2015年,100%三级医院、60%地市级二级医院和30%县级二级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手术部(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新生儿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建筑布局、人员配备、质量安全管理等达到国家有关要求。
2.降低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风险。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有所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专项发生率,三级医院分别降低40%,地市级二级医院分别降低30%,县级二级医院分别降低20%。
3.切实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
医疗机构切实落实消毒灭菌、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对关键性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的管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有关规定,针对重点部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和导管室)和重点环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等,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要求,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2.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疗机构要根据医院感染相关法规、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等,更新并细化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制定并落实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切实加强消毒、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监测等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发展需要及面临的形势,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等,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标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不断更新并细化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4.加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进省级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落实责任,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人员培训、指导评估、督导考核等工作,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5.加强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配备数量适宜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
6.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清洁和消毒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7.加强医院感染多学科合作。医院感染管理涉及传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药学等多学科,在医疗机构内涉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消毒供应中心以及各临床科室多个部门。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学科、部门间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共同形成合力推进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8.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在现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省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制度。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本辖区医院感染监控网,定期公布和反馈本辖区医院感染监测情况,督促和指导本辖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医疗机构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控计划,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范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医院感染信息系统的建设。
9.加强医院感染科学研究。加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科学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10.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全球行动,掌握国际动态,学习、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科学研究、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的项目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要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的整体规划中,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各省(区、市)要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积极开展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人员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分步骤、分阶段达到各项目标。各级医疗机构应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加强督导考核,认真总结评估。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详细、可行的督导评估方案和考核指标,通过开展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进行评估。2015年,卫生部将对各地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