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高晓东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 次浏览 • 2017-12-27 19:31 • 来自相关话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12月26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启动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担任该项目名誉组长,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付强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胡必杰教授获聘项目组组长。


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信息化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蔡景川在发言时指出,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是开创性、浩大的工程,以前没有可借鉴的示范和标准,希望项目组专家本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对待这项工作,尤其要有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凝心聚力,打造项目的品牌度、美誉度,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付强指出,随着疾病谱变化和临床诊疗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与丰富,临床诊疗实践中的“易感”风险增加。新时期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临床化、精准化、协同化、信息化、区域化。鉴于医院感染主体多元、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学科尚不成熟、专业文化形成基础薄弱等特点,医院感染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更高更迫切。“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正是推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能力建设,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循证化,保障患者安全、规范行业管理的有效手段。


胡必杰教授代表项目专家组发言时表示,十分感谢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给予项目专家组的高度信任,专家们将恪尽职守,团结同道,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负重托,充分发挥“远程+面授,项目+基地”的新型继教和能力建设模式的优势,为不断提升我国感控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做出贡献。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30余家大型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权威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查看全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12月26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启动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担任该项目名誉组长,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付强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胡必杰教授获聘项目组组长。


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信息化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蔡景川在发言时指出,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开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是开创性、浩大的工程,以前没有可借鉴的示范和标准,希望项目组专家本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对待这项工作,尤其要有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凝心聚力,打造项目的品牌度、美誉度,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主任付强指出,随着疾病谱变化和临床诊疗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与丰富,临床诊疗实践中的“易感”风险增加。新时期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临床化、精准化、协同化、信息化、区域化。鉴于医院感染主体多元、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学科尚不成熟、专业文化形成基础薄弱等特点,医院感染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更高更迫切。“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正是推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能力建设,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化、循证化,保障患者安全、规范行业管理的有效手段。


胡必杰教授代表项目专家组发言时表示,十分感谢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给予项目专家组的高度信任,专家们将恪尽职守,团结同道,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不负重托,充分发挥“远程+面授,项目+基地”的新型继教和能力建设模式的优势,为不断提升我国感控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做出贡献。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30余家大型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权威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喜获国家级优秀称号

高晓东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2 次浏览 • 2017-12-27 19:31 • 来自相关话题

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被评为优秀2017年12月26日,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召集全国各省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召开2017年度工作会议。会议由付强主任亲自主持,会议首次邀请了国家重症医学和呼吸质控中心的负责人交流经验,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周翔主任介绍了“如何让ICU成为全院最干净的地方”,呼吸质控北京医院李燕明教授介绍了呼吸质控的做法和心得体会。代表们一方面从中了解到医院感染相关重点部门对医院感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学习到质控中心先进的管理思路。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培训基地的高海燕护士长介绍了基地的工作,提到我们的培训应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落实标准,规范操作。












会议最后由付强副所长总结了2017年工作并布置了2018年的工作,质控中心2017年硕果累累,推动医院感染信息化试点工作、推动手卫生和安全注射行动计划、完成院感培训教材的定稿工作、完成第二轮的首批飞行质控、新发标准的贯标工作、医疗废物6省市的调研工作、开展各层级感控知识培训等。


付强所长同时布置了2018年的工作,将推动第二轮飞行质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修订、感控临床路径制定、感染防控管理监督手册编撰、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感控分册编制、手卫生和安全注射干预措施推行、医院感染标准发布及宣贯、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推动、“感控中国”基层培训、感控医师研修项目实施。


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对各省市质控中心2017年工作进行了量化考核,湖南、上海、北京、河南、湖北、黑龙江、甘肃被评为2017年度优秀质控中心。 查看全部

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被评为优秀2017年12月26日,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召集全国各省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召开2017年度工作会议。会议由付强主任亲自主持,会议首次邀请了国家重症医学和呼吸质控中心的负责人交流经验,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周翔主任介绍了“如何让ICU成为全院最干净的地方”,呼吸质控北京医院李燕明教授介绍了呼吸质控的做法和心得体会。代表们一方面从中了解到医院感染相关重点部门对医院感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学习到质控中心先进的管理思路。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协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培训基地的高海燕护士长介绍了基地的工作,提到我们的培训应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落实标准,规范操作。












会议最后由付强副所长总结了2017年工作并布置了2018年的工作,质控中心2017年硕果累累,推动医院感染信息化试点工作、推动手卫生和安全注射行动计划、完成院感培训教材的定稿工作、完成第二轮的首批飞行质控、新发标准的贯标工作、医疗废物6省市的调研工作、开展各层级感控知识培训等。


付强所长同时布置了2018年的工作,将推动第二轮飞行质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修订、感控临床路径制定、感染防控管理监督手册编撰、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感控分册编制、手卫生和安全注射干预措施推行、医院感染标准发布及宣贯、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推动、“感控中国”基层培训、感控医师研修项目实施。


国家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对各省市质控中心2017年工作进行了量化考核,湖南、上海、北京、河南、湖北、黑龙江、甘肃被评为2017年度优秀质控中心。





抗菌药物管理怎么做?八项规范解读手把手教你

SIFIC循证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3 次浏览 • 2017-12-27 19:31 • 来自相关话题

检索 | 徐娅娟

翻译 | 吴义城
审校 | 徐娅娟

编者按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0万人因耐药菌感染死亡,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000万。为控制细菌耐药率和减少抗生素不当使用,国际医院评审委员会(TJC)日前发布了新版抗菌药物管理规范,其中包含八项基本标准,并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规范的基本内容和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及卫生流行病学会(SHEA)推荐的指南是一致的,但没有详细描述该如何真正将规范落实。本文根据作者Stephen Covey的解读将八项标准转化为八项医院管理人员可参照的要求,旨在通过解读新规范并根据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SPs)的实践经验,为医疗机构如何达到新规范要求,减少抗菌药物不当使用,控制细菌耐药和改善患者预后等目标提供借鉴。国际医院评审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中
八项基本要求的解读

1领导层面建立抗菌药物优先管理的理念


TJC新规范和IDSA指南均强调领导层面的大力支持是抗菌药物管理项目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卫生行政领导的支持并把抗菌药物管理项目作为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才能完成目标。抗菌药物管理项目要求临床和药剂部门相关人员具有极强的领导技巧,包括信任、自信心和对原则的坚持。抗菌药物项目领导者应善于管理,具有激情和影响力,并且不惧挑战。

本文建议将以下几点纳入医院管理支持系统:
医院领导层面对抗菌药物管理管理项目的认同和支持形成方案上报医院领导,强调抗菌药物管理并非只有成本投入,而是对抗菌药物使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困难和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充分支持药剂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培训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项目关键成员的时间和经济补偿,包括感染科药剂师、医生、数据管理员。制定评估方案,运用收集的指标评价项目实施后的影响。阐明抗菌药物管理项目与IDSA、TJC和CMS等相关机构、组织发布的标准或规范中的要求是一致的。

2医院加强医师、药剂师及管理人员培训并监测细菌耐药及抗菌药物管理情况


医生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是造成目前全球范围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许多医院虽然有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但相应的奖惩措施几乎缺失。Goldstein等强调应针对不遵循标准规范的医生实施改进措施,包括了解和认识实施中的难点,规划并实现行政和医务人员的支持以及基于循证医学的沟通和培训。因此,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参加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应用的继续教育项目,这些培训应由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的医生和药剂师主讲。

单纯的知识讲课对改变医生抗菌药物应用所产生的影响有限,因此,本文建议同时采取以下措施:
针对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所有医生、药剂师、医院管理者开展能力提升的培训,包括正确给药、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和药代动力学等,同时每年开展数据监测和案例讨论学习。鼓励抗菌药物管理项目成员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与医务人员展开合作。通过实时培训能够对抗菌药物应用和其他方面产生即时有效的影响。

3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应用


患者缺乏抗菌药物不当使用后果的知识(如附加损害、细菌耐药)也是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患者,他们对抗菌药物的盲目依赖或多或少影响了医生的处方行为。通过疾控中心网站免费下载的小册子——《何时该用抗生素》可以教育患者和家属对抗菌药物使用形成正确认识。在医院内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宣传也是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的任务之一。

通过医院内各类场所的信息媒介可以宣传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及其目标,例如门诊大厅、食堂的电视屏幕和病区的电脑屏幕等。在俄亥俄大学Wexner医疗中心,病区的电脑屏幕均提示抗菌药物管理的信息,如“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前应评估,并注意使用时间、使用剂量”。这些提示传递的信息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此外,通过推特等活跃度高的社交媒体,医院可以发布抗菌药物项目主题相关的链接或信息。同时,医院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和患者实现实时沟通,为他们解答抗菌药物应用的问题。

4医院建立多学科参与的抗菌药物管理团队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应由具有感染性疾病经验的医生或药剂师牵头,并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这对一些自身资源有限的医院来说存在困难,对此许多组织机构开设的抗菌药物管理培训项目(如指南培训等)能够提供相关支持(见表1、表2)。抗菌药物管理不一定需要先进的设施,通过一些基本的干预手段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项由药剂部门牵头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通过让普通药剂师参与日常管理,5年内使总体抗菌药物消耗量降低18.2%。在一些偏远地区,可以通过远程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抗菌药物管理。McMahon等人就制定了详细的信息化抗菌药物管理实践步骤。

表1 美国抗菌药物管理培训项目


表2 不同单位抗菌药物管理项目情况


5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应涵盖疾控中心推荐的7项基本要求


本文以Summa Health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为例,介绍其如何制定符合疾控中心7项基本要求的抗菌药物管理实施步骤。
医院领导层决策支持,完善责任制,有药剂专家参与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监测及反馈教育培训

6医院开展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应遵循相关规范要求


如何将指南的要求真正落实是目前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普遍存在的难点。以下介绍一些已实施项目的实践经验。

抗菌药物处方限制

抗菌药物处方限制是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手段。我们认为应将“限制抗菌药物使用”的理念转变为“保护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管理应重视对新发抗菌药物和具有附加损害的抗菌药物的保护,例如,他唑巴坦和阿维巴坦是目前感染性疾病专家公认的能够有效应用于多重耐药菌治疗的抗菌药物,应对它们的使用进行保护。另外,氟喹诺酮类等具有明显附加损害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应当进行保护。

如何执行指南要求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在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时应优先考虑疾病种类。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与医院质控部门的合作,来获取病人的诊断、临床表现和经济状况等资料。因此,可以针对多种不同的感染类型开展研究,如急性细菌性皮肤感染(ABSSSIs)、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艰难梭菌感染等(CDI)。

随后,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应与医院其他部门开展密切合作,制定本院综合性的指南。例如,制定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指南时,应考虑胸外科专家、住院患者、急诊科专家和微生物专家的意见。只有通过广泛的咨询与合作,才能制定出可执行的切合实际的指南。同时,制定过程中还应考量本院实际数据,查阅相关文献。指南制定后可通过网站下载或口袋书让临床医生知晓。并且可以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增加链接,使临床医生开立抗菌药物时能够及时获取指南的相关知识。

抗菌药物管理指南制定并实施后,抗菌药物管理组应根据医院情况定期评估指南的效果(每3个月至1年)。评估过程中应收集相关数据,如住院时间、死亡率、再入院率等,并且根据资料分析结果及时更新指南的内容。

7医院开展抗菌药物管理项目过程中应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及反馈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的评价对调整项目目标、提供标杆学习案例和获取领导支持至关重要。信息化管理往往是量化抗菌药物使用的难点,正如前述,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的指标主要是治疗天数或每日剂量,因此,抗菌药物管理的评价指标必须保持一致,除了抗菌药使用指标外,临床结局指标如住院时间、死亡率、再入院率等也应当收集、分析和反馈。抗菌药物管理组应每半年或一年向医院和药剂部门反馈这些指标情况。

8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提出改进方案后应及时落实相关措施


一项成功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同时开展多方面的干预措施。抗菌药物管理可以将静脉注射转口服、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组成、替代治疗、处方管理作为早期的目标,此时的抗菌药物管理主要以解决系统性、阶段性问题为主。随后,抗菌药物管理可以转向更加复杂的问题,其中包括过敏性反应评估和快速诊断。

小结



本文为医疗机构如何执行TJC规范提供了详细的经验介绍。本文所述的八项基本要求与部分医疗机构采取的措施具有相似之处。仅通过教育医生改进抗菌药物处方难以取得抗菌药物管理的成效,只有行为上真正改变才能解决多年来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问题。TJC新规范的发布使得医院领导逐渐关注抗菌药物管理,并推动形成了许多管理项目。新规范的目的不在于开展多少项目,真正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应达到改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改善患者预后以及减少细菌耐药的效果。

参考文献:Goff D A, Kullar R, Bauer K A, et al. Eight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s to Meet the Joint Commiss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7, 64(8):1134.
图文编辑:小小 查看全部
检索 | 徐娅娟

翻译 | 吴义城
审校 | 徐娅娟

编者按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70万人因耐药菌感染死亡,205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000万。为控制细菌耐药率和减少抗生素不当使用,国际医院评审委员会(TJC)日前发布了新版抗菌药物管理规范,其中包含八项基本标准,并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规范的基本内容和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及卫生流行病学会(SHEA)推荐的指南是一致的,但没有详细描述该如何真正将规范落实。本文根据作者Stephen Covey的解读将八项标准转化为八项医院管理人员可参照的要求,旨在通过解读新规范并根据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SPs)的实践经验,为医疗机构如何达到新规范要求,减少抗菌药物不当使用,控制细菌耐药和改善患者预后等目标提供借鉴。国际医院评审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规范中
八项基本要求的解读

1领导层面建立抗菌药物优先管理的理念


TJC新规范和IDSA指南均强调领导层面的大力支持是抗菌药物管理项目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卫生行政领导的支持并把抗菌药物管理项目作为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才能完成目标。抗菌药物管理项目要求临床和药剂部门相关人员具有极强的领导技巧,包括信任、自信心和对原则的坚持。抗菌药物项目领导者应善于管理,具有激情和影响力,并且不惧挑战。

本文建议将以下几点纳入医院管理支持系统:
  • 医院领导层面对抗菌药物管理管理项目的认同和支持
  • 形成方案上报医院领导,强调抗菌药物管理并非只有成本投入,而是对抗菌药物使用和医疗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 针对困难和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充分支持药剂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培训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项目关键成员的时间和经济补偿,包括感染科药剂师、医生、数据管理员。
  • 制定评估方案,运用收集的指标评价项目实施后的影响。
  • 阐明抗菌药物管理项目与IDSA、TJC和CMS等相关机构、组织发布的标准或规范中的要求是一致的。


2医院加强医师、药剂师及管理人员培训并监测细菌耐药及抗菌药物管理情况


医生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是造成目前全球范围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许多医院虽然有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但相应的奖惩措施几乎缺失。Goldstein等强调应针对不遵循标准规范的医生实施改进措施,包括了解和认识实施中的难点,规划并实现行政和医务人员的支持以及基于循证医学的沟通和培训。因此,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参加细菌耐药和抗菌药物应用的继续教育项目,这些培训应由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的医生和药剂师主讲。

单纯的知识讲课对改变医生抗菌药物应用所产生的影响有限,因此,本文建议同时采取以下措施:
  • 针对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所有医生、药剂师、医院管理者开展能力提升的培训,包括正确给药、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和药代动力学等,同时每年开展数据监测和案例讨论学习。
  • 鼓励抗菌药物管理项目成员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与医务人员展开合作。通过实时培训能够对抗菌药物应用和其他方面产生即时有效的影响。


3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应用


患者缺乏抗菌药物不当使用后果的知识(如附加损害、细菌耐药)也是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住院还是门诊患者,他们对抗菌药物的盲目依赖或多或少影响了医生的处方行为。通过疾控中心网站免费下载的小册子——《何时该用抗生素》可以教育患者和家属对抗菌药物使用形成正确认识。在医院内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宣传也是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的任务之一。

通过医院内各类场所的信息媒介可以宣传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及其目标,例如门诊大厅、食堂的电视屏幕和病区的电脑屏幕等。在俄亥俄大学Wexner医疗中心,病区的电脑屏幕均提示抗菌药物管理的信息,如“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前应评估,并注意使用时间、使用剂量”。这些提示传递的信息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此外,通过推特等活跃度高的社交媒体,医院可以发布抗菌药物项目主题相关的链接或信息。同时,医院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和患者实现实时沟通,为他们解答抗菌药物应用的问题。

4医院建立多学科参与的抗菌药物管理团队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应由具有感染性疾病经验的医生或药剂师牵头,并取得医院领导的支持。这对一些自身资源有限的医院来说存在困难,对此许多组织机构开设的抗菌药物管理培训项目(如指南培训等)能够提供相关支持(见表1、表2)。抗菌药物管理不一定需要先进的设施,通过一些基本的干预手段也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项由药剂部门牵头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通过让普通药剂师参与日常管理,5年内使总体抗菌药物消耗量降低18.2%。在一些偏远地区,可以通过远程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抗菌药物管理。McMahon等人就制定了详细的信息化抗菌药物管理实践步骤。

表1 美国抗菌药物管理培训项目


表2 不同单位抗菌药物管理项目情况


5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应涵盖疾控中心推荐的7项基本要求


本文以Summa Health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为例,介绍其如何制定符合疾控中心7项基本要求的抗菌药物管理实施步骤。
  • 医院领导层决策支持,完善责任制,有药剂专家参与评价
  • 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监测及反馈
  • 教育培训


6医院开展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应遵循相关规范要求


如何将指南的要求真正落实是目前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普遍存在的难点。以下介绍一些已实施项目的实践经验。

  • 抗菌药物处方限制


抗菌药物处方限制是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手段。我们认为应将“限制抗菌药物使用”的理念转变为“保护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管理应重视对新发抗菌药物和具有附加损害的抗菌药物的保护,例如,他唑巴坦和阿维巴坦是目前感染性疾病专家公认的能够有效应用于多重耐药菌治疗的抗菌药物,应对它们的使用进行保护。另外,氟喹诺酮类等具有明显附加损害的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应当进行保护。

  • 如何执行指南要求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在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时应优先考虑疾病种类。这一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与医院质控部门的合作,来获取病人的诊断、临床表现和经济状况等资料。因此,可以针对多种不同的感染类型开展研究,如急性细菌性皮肤感染(ABSSSIs)、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艰难梭菌感染等(CDI)。

随后,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应与医院其他部门开展密切合作,制定本院综合性的指南。例如,制定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指南时,应考虑胸外科专家、住院患者、急诊科专家和微生物专家的意见。只有通过广泛的咨询与合作,才能制定出可执行的切合实际的指南。同时,制定过程中还应考量本院实际数据,查阅相关文献。指南制定后可通过网站下载或口袋书让临床医生知晓。并且可以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增加链接,使临床医生开立抗菌药物时能够及时获取指南的相关知识。

抗菌药物管理指南制定并实施后,抗菌药物管理组应根据医院情况定期评估指南的效果(每3个月至1年)。评估过程中应收集相关数据,如住院时间、死亡率、再入院率等,并且根据资料分析结果及时更新指南的内容。

7医院开展抗菌药物管理项目过程中应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及反馈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的评价对调整项目目标、提供标杆学习案例和获取领导支持至关重要。信息化管理往往是量化抗菌药物使用的难点,正如前述,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的指标主要是治疗天数或每日剂量,因此,抗菌药物管理的评价指标必须保持一致,除了抗菌药使用指标外,临床结局指标如住院时间、死亡率、再入院率等也应当收集、分析和反馈。抗菌药物管理组应每半年或一年向医院和药剂部门反馈这些指标情况。

8抗菌药物管理项目组提出改进方案后应及时落实相关措施


一项成功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同时开展多方面的干预措施。抗菌药物管理可以将静脉注射转口服、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组成、替代治疗、处方管理作为早期的目标,此时的抗菌药物管理主要以解决系统性、阶段性问题为主。随后,抗菌药物管理可以转向更加复杂的问题,其中包括过敏性反应评估和快速诊断。

小结



本文为医疗机构如何执行TJC规范提供了详细的经验介绍。本文所述的八项基本要求与部分医疗机构采取的措施具有相似之处。仅通过教育医生改进抗菌药物处方难以取得抗菌药物管理的成效,只有行为上真正改变才能解决多年来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问题。TJC新规范的发布使得医院领导逐渐关注抗菌药物管理,并推动形成了许多管理项目。新规范的目的不在于开展多少项目,真正的抗菌药物管理项目应达到改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改善患者预后以及减少细菌耐药的效果。

参考文献:Goff D A, Kullar R, Bauer K A, et al. Eight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Programs to Meet the Joint Commiss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7, 64(8):1134.
图文编辑:小小


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

吴怀英 刘欢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6 次浏览 • 2017-12-27 19:31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丨吴怀英 刘欢

责编丨杨晓帆 彭志亮


《朗读者》,一个由董卿主持的很火的节目,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期是李立群朗读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老舍先生理想的家庭模样要有七间小平房:
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
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
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要有一二枝鲜花,插在小瓶里……


读后不禁浮想联翩,作为感控专职人员,我们理想的“感染防控”又该是什么模样呢?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平静祥和的:
没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大惊小怪、惶惶不安;有的是医务人员浓厚的标准预防理念,恰当的职业防护,以及不慎职业暴露后的“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的沉着应对。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充足的:
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合适的面罩、防护眼镜、口罩等防护用品,使他们暴露在感染气溶胶等危险中时,有保护自己的盾牌。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不做没有任何防护的“钢铁侠”。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精准的:
没有对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正常定植微生物的无辜“杀戮”,有的是规范送检、精准用药、针对感染病原体的精准击毙。正常菌群维系着我们身体微生物的平衡,比如消化道的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分解食物,促进营养吸收,保障营养平衡减少代谢性疾病发生。因此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干净的:
医务人员认识到手卫生是维护医患健康、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从而工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乃“举手之劳”,举手之劳却意义重大,切断疾病传播链条,不要再以“我很忙”为借口,要使手卫生形成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整齐划一的:
医务人员使用后的医疗产品,分类收集,不胡乱丢弃,既减少感染风险又合理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全方位的:
临床医生懂感染,感控人员懂感染。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多学科协作的:
医疗、护理、微生物、药剂、感控等人员共同合作打败致病微生物的侵袭。

我们理想的感控,借用老舍先生的话,“大家的相貌也都很体面,不令人望而生厌”。

我们理想的感控犹如蓝天白云下的小草青青,茂盛的大树,那树叶慢慢飘落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小溪潺潺流动,鱼儿嘻嘻游,叶儿缓缓行,人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健康而快乐。

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医院感染管理科不再是弱弱的存在,而是“神”一样的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图文编辑:小小 查看全部
作者丨吴怀英 刘欢

责编丨杨晓帆 彭志亮


《朗读者》,一个由董卿主持的很火的节目,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期是李立群朗读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老舍先生理想的家庭模样要有七间小平房:
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
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
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要有一二枝鲜花,插在小瓶里……


读后不禁浮想联翩,作为感控专职人员,我们理想的“感染防控”又该是什么模样呢?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平静祥和的:
没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大惊小怪、惶惶不安;有的是医务人员浓厚的标准预防理念,恰当的职业防护,以及不慎职业暴露后的“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的沉着应对。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充足的:
医疗机构为医务人员配备合适的面罩、防护眼镜、口罩等防护用品,使他们暴露在感染气溶胶等危险中时,有保护自己的盾牌。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不做没有任何防护的“钢铁侠”。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精准的:
没有对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正常定植微生物的无辜“杀戮”,有的是规范送检、精准用药、针对感染病原体的精准击毙。正常菌群维系着我们身体微生物的平衡,比如消化道的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消化分解食物,促进营养吸收,保障营养平衡减少代谢性疾病发生。因此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干净的:
医务人员认识到手卫生是维护医患健康、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从而工作中严格执行手卫生。洗手乃“举手之劳”,举手之劳却意义重大,切断疾病传播链条,不要再以“我很忙”为借口,要使手卫生形成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整齐划一的:
医务人员使用后的医疗产品,分类收集,不胡乱丢弃,既减少感染风险又合理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全方位的:
临床医生懂感染,感控人员懂感染。

我们理想的感控应该是多学科协作的:
医疗、护理、微生物、药剂、感控等人员共同合作打败致病微生物的侵袭。

我们理想的感控,借用老舍先生的话,“大家的相貌也都很体面,不令人望而生厌”。

我们理想的感控犹如蓝天白云下的小草青青,茂盛的大树,那树叶慢慢飘落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小溪潺潺流动,鱼儿嘻嘻游,叶儿缓缓行,人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健康而快乐。

我有一个梦想,终有一天,医院感染管理科不再是弱弱的存在,而是“神”一样的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图文编辑:小小

“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 背景、目的及意义

高晓东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4 次浏览 • 2017-12-28 19:33 • 来自相关话题

“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 背景、目的及意义

“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由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向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提报立项申请,2017年11月14日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收到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能建中心”)回复的《关于同意设立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复函》,并签署《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合作协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卫生计生系统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具体实施卫生计生远程继续教育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负责卫生计生系统队伍职业化建设,具体承担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开展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服务能力等级评定和认证等社会化服务。
能建中心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第七批),是国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在保障政府人才培训任务的基础上,主动为社会上各类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业务培训、岗位进修、能力提升、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等服务。


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将在能建中心的监督指导下有计划的实施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此项目包括“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能力建设项目”和“ICU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建设项目”。


该项目的目的是建立切实提升感染防控能力的培训体系,培训形式包括远程视频、面授和基地。项目主办方为能建中心,负责立项、指导评估、证书发放;组建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医院感染防控专家组,负责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审核培训内容、培训质量督导;项目实施办公室设立在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负责统筹安排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
项目实施前实施步骤包括:1.组建专家组,2.制定教材并根据大纲制作标准教案,3.开展师资培训,组建师资队伍,4.遴选教学示范基地,5.开展线上教学,6.开展短期面授,7.各培训阶段考核。


学员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项目专家组组织的考核,可授予由能建中心统一备案签发有能建中心签章的包括培训基地名称、编号、形式、日期、考核结果、岗位技能类别、有效期等内容的专项能力培训证书。
2017年12月26日在京召开的“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启动会上,与会专家为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宝贵意见。吴安华教授建议应将培训标准化,避免过多的个人发散而导致培训不统一;李六亿教授认为应统一规划,包括教材、师资等,更应关注基层;邱海波教授提到应提高该项目培训的权威性,并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价工作;倪晓平教授建议应分层分人群进行培训,针对目前问题较多的人群目标性培训;俞云松教授提到应加强行政的推动,也建议阶段性推进,不要急于求成;陈佰义教授建议针对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开展,同时培训基地也不能单打独斗,应联合区域内的师资力量;文建国教授认为培训基地应借鉴类似消毒供应中心等其他成熟的经验,进行师资认可同时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李卫光教授进一步强调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索瑶教授提议基地应考虑地域覆盖性;张卫红主任同意我们目前应抓盲点和弱点开展工作;索继江教授提到应培养基层师资,培训不能仅针对专职人员,应下科室针对性培训;蔡虻处长提出培训应解决临床面临的问题,对于基地应加强管理,制定规则;武迎宏教授提到我们应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有针对性的从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加强培训。最后胡必杰教授和付强所长做了总结,付强所长提出:1.该项目应与目前的培训差异化,做到不覆盖入门级培训,应注重能力建设;2.我们应从学术和资质上来提高该项目培训证书的权威性;3.该项目的落地应与各省市质控中心联合;4.培训前应进行摸底评估,了解目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专家组成员均认为“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是一个高平台的项目,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项目,在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专家组、各省市质控中心及学协会、全国感控专兼职人员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将我国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查看全部
“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 背景、目的及意义

“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由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向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提报立项申请,2017年11月14日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收到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能建中心”)回复的《关于同意设立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的复函》,并签署《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合作协议》。





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卫生计生系统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具体实施卫生计生远程继续教育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负责卫生计生系统队伍职业化建设,具体承担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开展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服务能力等级评定和认证等社会化服务。
能建中心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第七批),是国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在保障政府人才培训任务的基础上,主动为社会上各类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业务培训、岗位进修、能力提升、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等服务。


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将在能建中心的监督指导下有计划的实施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此项目包括“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能力建设项目”和“ICU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建设项目”。


该项目的目的是建立切实提升感染防控能力的培训体系,培训形式包括远程视频、面授和基地。项目主办方为能建中心,负责立项、指导评估、证书发放;组建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医院感染防控专家组,负责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审核培训内容、培训质量督导;项目实施办公室设立在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负责统筹安排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
项目实施前实施步骤包括:1.组建专家组,2.制定教材并根据大纲制作标准教案,3.开展师资培训,组建师资队伍,4.遴选教学示范基地,5.开展线上教学,6.开展短期面授,7.各培训阶段考核。


学员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项目专家组组织的考核,可授予由能建中心统一备案签发有能建中心签章的包括培训基地名称、编号、形式、日期、考核结果、岗位技能类别、有效期等内容的专项能力培训证书。
2017年12月26日在京召开的“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启动会上,与会专家为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宝贵意见。吴安华教授建议应将培训标准化,避免过多的个人发散而导致培训不统一;李六亿教授认为应统一规划,包括教材、师资等,更应关注基层;邱海波教授提到应提高该项目培训的权威性,并做好培训效果的评价工作;倪晓平教授建议应分层分人群进行培训,针对目前问题较多的人群目标性培训;俞云松教授提到应加强行政的推动,也建议阶段性推进,不要急于求成;陈佰义教授建议针对目前有争议的问题开展,同时培训基地也不能单打独斗,应联合区域内的师资力量;文建国教授认为培训基地应借鉴类似消毒供应中心等其他成熟的经验,进行师资认可同时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李卫光教授进一步强调了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索瑶教授提议基地应考虑地域覆盖性;张卫红主任同意我们目前应抓盲点和弱点开展工作;索继江教授提到应培养基层师资,培训不能仅针对专职人员,应下科室针对性培训;蔡虻处长提出培训应解决临床面临的问题,对于基地应加强管理,制定规则;武迎宏教授提到我们应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有针对性的从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加强培训。最后胡必杰教授和付强所长做了总结,付强所长提出:1.该项目应与目前的培训差异化,做到不覆盖入门级培训,应注重能力建设;2.我们应从学术和资质上来提高该项目培训证书的权威性;3.该项目的落地应与各省市质控中心联合;4.培训前应进行摸底评估,了解目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专家组成员均认为“感染防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是一个高平台的项目,希望通过这样一个项目,在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专家组、各省市质控中心及学协会、全国感控专兼职人员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将我国医院感染防控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回顾性队列研究丨新加坡第三教学医院的针刺伤情况

SIFIC循证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2 次浏览 • 2017-12-28 19:33 • 来自相关话题

检索丨张冰
翻译丨杜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审校丨覃婷


编者按:职业暴露的报告,与工作方式及报告机制有关。职业暴露教育多的医院,职工的报告意识高会引起报告率增高。有报告奖励机制的医院,报告率也会比较高。下面这个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认为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可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新加坡第三教学医院的针刺伤情况


摘要:本研究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务工作者的持续性针刺伤(NSIs)发生率和风险进行了调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针刺伤的损伤率、损伤原因以及流行病学特点。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持续性针刺伤的好发职业和发生地点。2014年,国立大学医院的5957名雇员中,发生了244例针刺伤,表明了医护人员(HCWs)每年的针刺伤发生率为4.1/100。发生率在医生中最高,为21.3%,在护士中为2.7%;40.6%的伤害发生在病房,32.8%发生在手术室。其中有27例为反复性针刺伤。2014年,国立大学中,由于针刺伤所引起的花费约在109,800美元至563,152美元的范围之间。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立一个优先考虑预防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工作环境,是解决针刺伤高发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已收集到的数据将在指导设计预防方案以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针刺伤风险方面产生很大的价值。



表1. 针刺伤发生地点

图1. 成本估算





讨论
2014年,国立大学医院的针刺伤发生率为4.1/100,这几乎是1997年报到时的两倍。这一现象有可能是因为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也有可能是过度报道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早先报道不同的是,我们包括了急诊中未经预约的和转诊来的病人。每一百人中,泰国报道的针刺伤率为4.9%,英国的报道为0.78-5.15%,美国为9.6%。WHO估算的数据为每100名医护人员,有20-40人发生针刺伤。


我们发现医生的针刺伤率(56·6%, 21·3/100每年)高于护士(34·8%, 2·7/100每年)。这与一些国家报道的护士针刺伤率高于医生相反,在中国护士与医生分别为(72·7% vs. 18·0%),爱尔兰(49% vs. 36%),日本(51·9% vs. 34·4%)。这一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上报系统和工作方式。例如,医生和护士均可以放血和插入静脉插管,然而有一些操作只有医生可以实施,比如动脉血气取样或外科手术中的缝合和用针的操作。在本研究中医生的针刺伤率或复发率高于护士,是由于医生实施了一些高风险的尖锐的操作。这也可以看出,医生并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至少没有从以往的错误中总结经验。


这一发现为干预提供了机会。我们已经确定了我们医院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增加现有的和备用的安全工程设备(SEDs)。可以通过教育和认证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广播现有数据和教育信息来增加对针刺伤的预防。其他长期的建议可能包括针刺伤事件和事故的强制报告和持续监测,对特定事件根本原因的分析以及强制使用安全设备。


我们发现的针刺伤多发生在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这与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和日本的报道相似。这与在这些领域采取的大量一般和高风险程序的相一致。


医院中的职业伤害可以造成20种以上的病院体的职业传播。相关的成本增加包括相关管理部门首次查看和随访针刺伤人员产生的费用。在美国,由于每例针刺伤所增加的费用从US$71至US$4838不等。如果包括针刺伤的血清学检验,费用多产生于验证性实验,医疗处理,工作时间损失,工作限制以及相关诉讼。针刺伤的年成本在US$ 109 800至US$ 563 152之间,这些均可以转化为医院可节约的成本。

文献来源:
Seng M, Sng GK, Zhao X, Venkatachalam I, Salmon S, Fisher D. Needlestick injuries at a tertiary teaching hospital in Singapore. Epidemiol Infect. 2016;144:2546-51.
图文丨那颜 查看全部
检索丨张冰
翻译丨杜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审校丨覃婷


编者按:职业暴露的报告,与工作方式及报告机制有关。职业暴露教育多的医院,职工的报告意识高会引起报告率增高。有报告奖励机制的医院,报告率也会比较高。下面这个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认为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可降低针刺伤的风险。

新加坡第三教学医院的针刺伤情况


摘要:本研究对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务工作者的持续性针刺伤(NSIs)发生率和风险进行了调查。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针刺伤的损伤率、损伤原因以及流行病学特点。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持续性针刺伤的好发职业和发生地点。2014年,国立大学医院的5957名雇员中,发生了244例针刺伤,表明了医护人员(HCWs)每年的针刺伤发生率为4.1/100。发生率在医生中最高,为21.3%,在护士中为2.7%;40.6%的伤害发生在病房,32.8%发生在手术室。其中有27例为反复性针刺伤。2014年,国立大学中,由于针刺伤所引起的花费约在109,800美元至563,152美元的范围之间。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立一个优先考虑预防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工作环境,是解决针刺伤高发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已收集到的数据将在指导设计预防方案以进一步降低医护人员针刺伤风险方面产生很大的价值。



表1. 针刺伤发生地点

图1. 成本估算





讨论
2014年,国立大学医院的针刺伤发生率为4.1/100,这几乎是1997年报到时的两倍。这一现象有可能是因为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也有可能是过度报道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早先报道不同的是,我们包括了急诊中未经预约的和转诊来的病人。每一百人中,泰国报道的针刺伤率为4.9%,英国的报道为0.78-5.15%,美国为9.6%。WHO估算的数据为每100名医护人员,有20-40人发生针刺伤。


我们发现医生的针刺伤率(56·6%, 21·3/100每年)高于护士(34·8%, 2·7/100每年)。这与一些国家报道的护士针刺伤率高于医生相反,在中国护士与医生分别为(72·7% vs. 18·0%),爱尔兰(49% vs. 36%),日本(51·9% vs. 34·4%)。这一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上报系统和工作方式。例如,医生和护士均可以放血和插入静脉插管,然而有一些操作只有医生可以实施,比如动脉血气取样或外科手术中的缝合和用针的操作。在本研究中医生的针刺伤率或复发率高于护士,是由于医生实施了一些高风险的尖锐的操作。这也可以看出,医生并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至少没有从以往的错误中总结经验。


这一发现为干预提供了机会。我们已经确定了我们医院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增加现有的和备用的安全工程设备(SEDs)。可以通过教育和认证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广播现有数据和教育信息来增加对针刺伤的预防。其他长期的建议可能包括针刺伤事件和事故的强制报告和持续监测,对特定事件根本原因的分析以及强制使用安全设备。


我们发现的针刺伤多发生在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这与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和日本的报道相似。这与在这些领域采取的大量一般和高风险程序的相一致。


医院中的职业伤害可以造成20种以上的病院体的职业传播。相关的成本增加包括相关管理部门首次查看和随访针刺伤人员产生的费用。在美国,由于每例针刺伤所增加的费用从US$71至US$4838不等。如果包括针刺伤的血清学检验,费用多产生于验证性实验,医疗处理,工作时间损失,工作限制以及相关诉讼。针刺伤的年成本在US$ 109 800至US$ 563 152之间,这些均可以转化为医院可节约的成本。

文献来源:
Seng M, Sng GK, Zhao X, Venkatachalam I, Salmon S, Fisher D. Needlestick injuries at a tertiary teaching hospital in Singapore. Epidemiol Infect. 2016;144:2546-51.
图文丨那颜




知识更新丨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方案,你们改了吗?

静雨轩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4 次浏览 • 2017-12-28 19:33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丨静雨轩

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方案,你们改了吗?


首先为懒人设置“一句话阅读”:HIV预防用药方案变了,没有了基本与强化用药之分!只有用与不用之分,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慢慢来阅读。

我们先来看看原来的要求:按照2004年下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然后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暴露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我们大家都是按照这样的流程来执行的。


虽然2015年也下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38号)》,但是处理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 继续按照2004年的流程进行处理即可。


今天收到我们疾控艾防所的文件通知,要求我们去领HIV预防用药,他们说:根据第四版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职业暴露PEP用药方案为三联组合方案。推荐职业暴露PEP方案为:替诺福韦(1次300mg,每天1次)+拉米夫定(1次300mg,每天1次)+克力芝(1次2片,每天2次),连服28天。

当看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发现通知原文里并没有提及这是基本用药还是强化用药。所以我特意找到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四版)》查询,主要修订内容有一条:更新HIV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要求使用三联用药,疗程为4周。

而这个治疗手册的第三版,还是按照上述提及的2004年规定执行的,第四版就更改了。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文吧:


第十一章   HIV职业暴露的处理

一、HIV职业暴露的定义及风险评估


HIV职业暴露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体液或HIV污染的医疗器械及设备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括血液、体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关节液、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羊水也具有传染性,但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粪便、鼻分泌物、唾液、痰液、汗液、泪液、尿液及呕吐物通常认为不具有传染性。


发生职业暴露的途径有:针刺伤、不完整皮肤或黏膜接触暴露源。如暴露源为血液,经针刺暴露感染HIV的风险约0.3%,经黏膜暴露为0.09%,经不完整皮肤暴露的危险估计<0.09%。暴露源为除血液以外的体液或组织,感染风险低于血液。

二、HIV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预防用药


(一)暴露后危险评估
1.风险增高的因素
(1)污染物(例如针头)有可见的血液;
(2)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或动脉;
(3)空心针;
(4)损伤较深;
(5)暴露源为晚期HIV感染者;
(6)高病毒载量(暴露源检测不到病毒载量,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很低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需要提供PEP)。


2.不需要暴露后预防(PEP)
(1)被暴露者本身为HIV感染者。
(2)暴露源为HIV阴性者。
(3)暴露的体液没有感染HIV风险:眼泪、没有血迹的唾液、尿液、汗液。


3.HIV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
发生HIV暴露后,要及时处理局部污染的皮肤或黏膜: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柔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和包扎处理。


(二)预防用药方案
1.预防用药时机经过专业医务人员对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后,对于具有潜在HIV感染风险的人员应在暴露后尽快(2小时以内)开始预防性治疗,最好不要超过72小时。如果在此时间内无法获得药物,即使超过72小时后也要将药物提供给暴露者,但是动物研究显示预防效果会下降。推荐服药疗程为4周。


2.预防用药方案职业暴露PEP用药方案为三联组合方案。推荐为选择用药之前应该考虑到暴露源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使用情况、治疗效果及耐药问题。如果暴露源为HIV耐药株或者可疑耐药株,需要咨询专家确定PEP治疗方案。
推荐职业暴露PEP方案为:TDF + 3TC(or FTC)+LPV/r


……(后续完整版请见手册原文)


三、HIV职业暴露后随访监测
(1)随访检测
1.暴露后基线、6周、12周、6月均进行HIV检测(如果使用4代P24抗原和(或)抗体检测方法,暴露后基线、6周、12周、4月进行HIV检测)。一旦出现急性期症状,不管在暴露后多长时间均应进行HIV检测。


2.根据暴露源感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HBV、HCV、妊娠检测、梅毒等检测。


(2)药物毒性的监测和处理:
开始暴露时基线和暴露后2周进行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被暴露者开始PEP后,如果出现皮疹、发热等反应,要及时就医,咨询专家。



此外,在第三版和第四版以及2004版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评估用药方面,还有个时机方面的变化,具体看下面:
三、四版及04版指导原则对于评估与用药时机之间的区别

项目指导原则(2004)第三版(2012)第四版(2016)用药方案有基本、强化之分有基本、强化之分仅一种用药方案用药时机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即便超过...应在暴露后尽快(2小时以内)开始预防性治疗,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即便超过...应在暴露后尽快(2小时以内)开始预防性治疗,最好不要超过72小时。即便超过...

简而言之:如何评估是否使用,应参照风险增高的因素进行评估。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四版)网址如下,或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http://www.sific.com.cn/InsidePage/1000/1156/7092.html?preview=true
图文丨那颜 查看全部
作者丨静雨轩

HIV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方案,你们改了吗?


首先为懒人设置“一句话阅读”:HIV预防用药方案变了,没有了基本与强化用药之分!只有用与不用之分,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慢慢来阅读。

我们先来看看原来的要求:按照2004年下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要求,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然后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暴露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我们大家都是按照这样的流程来执行的。


虽然2015年也下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38号)》,但是处理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 继续按照2004年的流程进行处理即可。


今天收到我们疾控艾防所的文件通知,要求我们去领HIV预防用药,他们说:根据第四版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职业暴露PEP用药方案为三联组合方案。推荐职业暴露PEP方案为:替诺福韦(1次300mg,每天1次)+拉米夫定(1次300mg,每天1次)+克力芝(1次2片,每天2次),连服28天。

当看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发现通知原文里并没有提及这是基本用药还是强化用药。所以我特意找到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四版)》查询,主要修订内容有一条:更新HIV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要求使用三联用药,疗程为4周。

而这个治疗手册的第三版,还是按照上述提及的2004年规定执行的,第四版就更改了。


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文吧:


第十一章   HIV职业暴露的处理

一、HIV职业暴露的定义及风险评估


HIV职业暴露是指卫生保健人员在职业工作中与HIV感染者的血液、组织、体液或HIV污染的医疗器械及设备等接触而具有感染HIV的危险。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括血液、体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关节液、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羊水也具有传染性,但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粪便、鼻分泌物、唾液、痰液、汗液、泪液、尿液及呕吐物通常认为不具有传染性。


发生职业暴露的途径有:针刺伤、不完整皮肤或黏膜接触暴露源。如暴露源为血液,经针刺暴露感染HIV的风险约0.3%,经黏膜暴露为0.09%,经不完整皮肤暴露的危险估计<0.09%。暴露源为除血液以外的体液或组织,感染风险低于血液。

二、HIV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预防用药


(一)暴露后危险评估
1.风险增高的因素
(1)污染物(例如针头)有可见的血液;
(2)针头直接刺入静脉或动脉;
(3)空心针;
(4)损伤较深;
(5)暴露源为晚期HIV感染者;
(6)高病毒载量(暴露源检测不到病毒载量,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很低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需要提供PEP)。


2.不需要暴露后预防(PEP)
(1)被暴露者本身为HIV感染者。
(2)暴露源为HIV阴性者。
(3)暴露的体液没有感染HIV风险:眼泪、没有血迹的唾液、尿液、汗液。


3.HIV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
发生HIV暴露后,要及时处理局部污染的皮肤或黏膜: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柔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和包扎处理。


(二)预防用药方案
1.预防用药时机经过专业医务人员对感染风险进行评估后,对于具有潜在HIV感染风险的人员应在暴露后尽快(2小时以内)开始预防性治疗,最好不要超过72小时。如果在此时间内无法获得药物,即使超过72小时后也要将药物提供给暴露者,但是动物研究显示预防效果会下降。推荐服药疗程为4周。


2.预防用药方案职业暴露PEP用药方案为三联组合方案。推荐为选择用药之前应该考虑到暴露源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使用情况、治疗效果及耐药问题。如果暴露源为HIV耐药株或者可疑耐药株,需要咨询专家确定PEP治疗方案。
推荐职业暴露PEP方案为:TDF + 3TC(or FTC)+LPV/r


……(后续完整版请见手册原文)


三、HIV职业暴露后随访监测
(1)随访检测
1.暴露后基线、6周、12周、6月均进行HIV检测(如果使用4代P24抗原和(或)抗体检测方法,暴露后基线、6周、12周、4月进行HIV检测)。一旦出现急性期症状,不管在暴露后多长时间均应进行HIV检测。


2.根据暴露源感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HBV、HCV、妊娠检测、梅毒等检测。


(2)药物毒性的监测和处理:
开始暴露时基线和暴露后2周进行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被暴露者开始PEP后,如果出现皮疹、发热等反应,要及时就医,咨询专家。



此外,在第三版和第四版以及2004版的《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的评估用药方面,还有个时机方面的变化,具体看下面:
三、四版及04版指导原则对于评估与用药时机之间的区别

项目指导原则(2004)第三版(2012)第四版(2016)用药方案有基本、强化之分有基本、强化之分仅一种用药方案用药时机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即便超过...应在暴露后尽快(2小时以内)开始预防性治疗,最好不要超过24小时。即便超过...应在暴露后尽快(2小时以内)开始预防性治疗,最好不要超过72小时。即便超过...

简而言之:如何评估是否使用,应参照风险增高的因素进行评估。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四版)网址如下,或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http://www.sific.com.cn/InsidePage/1000/1156/7092.html?preview=true
图文丨那颜




感控笔记丨胡付品 药敏试验:循规蹈矩or突破超越

整理丨米宏霏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7 次浏览 • 2017-12-28 19:33 • 来自相关话题

讲者丨胡付品
整理丨米宏霏
审稿丨张静 宁永忠


有效的临床抗菌治疗,有赖于精准化的微生物学检验的支持。对于当前各医院的微生物学检验团队而言,不乏林林总总的问题,造成微生物学检验水平的提升不够理想。为此,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的胡付品教授在2017年SIFIC感控年会上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新思路。




当前临床微生物学的困局


一、药敏试验存在的问题


1. 临床质疑:需要用的药没做,做了药敏试验的药临床却不用;
2. 监测数据错误百出:由于没有认真审核报告,一旦发生错误,造成临床对药敏报告真实性的不信任。
3. 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药敏试验报告完全按照机器报告,缺乏人工分析与处理。
4. 耐药机制:①无法识别错误耐药表型菌株;②面对临床需求,缺乏相应解决方案。

二、药敏试验开展现状


1.未参照CLSI:瞎做,不参照实际情况,如:不论是何种抗菌药物,在纸片法检测中,抑菌圈直径大于9mm均认为敏感,小于9mm均为耐药,贻笑大方。
2.参照CLSI:完全按照CLSI要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生搬硬套!


循规蹈矩OR突破超越之策略


药敏试验应当转型为临床微生物学对临床的模式。由于我国用药特征可能与美国不同,因此要在遵循CLSI和CARSS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出具符合临床需求的医院特色药敏报告。


(一)改进方法之替代试验:如对葡萄球菌,头孢西丁耐药,则可用于预测一些种类抗菌药物无效。



(二)改进方法之等价试验:如头孢噻肟肠杆菌科的药敏结果等价于头孢曲松的药敏结果。



(三)突破常规药敏:走向个性化:
针对重要药物进行个性化精准的MIC值测定,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磷霉素


例:对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碳青霉烯类MIC在4~8μg/mL时虽然报耐药,依然可能通过联合用药进行治疗。


(四)遵循并超越CLSI:使药敏试验报告更符合临床需求
CLSI规定:肠道内沙门菌和志贺菌,仅测试氨苄西林,一种喹诺酮类和复方新诺明,并常规报告;

而对于肠道外的沙门菌,应测试并报告一种三代头孢,如果需要可以加做氯霉素。


疑问:当前三种抗菌药物因耐药、过敏、或其他原因不能用于肠道内沙门菌感染时,能否加做头孢三代?
解决方案:无招胜有招。不要死板遵循CLSI规则,应考虑临床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加做头孢三代抗菌药物药敏试验。

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联合药敏试验,为临床联合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五)突破超越之耐药机制:决胜未来
关于耐药机制的研究:应结合自己医院的常规研究耐药机制,而非一味追求发表SCI文章。
对于天然耐药的,需要突破思维极限。


 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是天然产SHV型酶,β-内酰胺酶。但国外有学者针对160株肺克中对氨苄西林敏感的20株菌株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9株由于点突变,无法翻译出由SHV基因正确编码的β-内酰胺酶。


2006年CLSI认为铜绿假单胞菌对磷霉素天然耐药,目前已修正。主要依据(最强证据):33株MDR铜绿假单胞菌患者(主要是肺囊性纤维化加重病人)接受磷霉素与其他抗生素联合治疗后,91%(30/33)的患者有临床改善。


因此,如果药敏试验报告结果与天然耐药不符,也不要一味地否定做出的药敏试验结果,要针对差异之处深入分析。

(六)超越现有技术,报告合理的结果
• 临床常见到CRE报ESBL阴性,什么原因呢?
现仍使用纸片法: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与相应单药抑菌圈直径相差≥5mm,即判断该菌为产ESBLs菌株。但CRE菌株(90%以上菌株同时产ESBLs),对单药与酶抑制剂均不敏感,纸片法结果均为6mm,直径相差为0,从而造成CRE菌株ESBLs阴性的结果。这是方法学上的落后造成的。


• 关于亚胺培南中介问题
疑问:亚胺培南对某产气肠杆菌菌株的MIC为2μg/mL,对头孢曲松MIC≤1μg/mL为敏感,亚胺培南中敏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初始回答:药敏结果错了
实验室确认:经重做药敏试验后,发现亚胺培南抑菌圈内散在菌落,经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从而造成亚胺培南中敏,而头孢曲松敏感的情况,应从不合常理的现象当中找到背后的原因。

(七)超越指南推荐!勇于开拓!
CLSI 2017推荐mCIM实验(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
胡付品教授则介绍了一种不同于CLSI的方法:基于纸片法,加入硼酸,若抑菌圈增大,则为产KPC酶的菌株;加入EDTA,抑菌圈变大,则产金属酶。由此可以区分出A类或B类碳青霉烯酶,对后续治疗有决定性作用(CLSI目前推荐的方法,无法体现产酶类型)。






英国有一家公司设计的方法:通过5张纸片进行药敏试验后,通过其抑菌圈组合,得出耐药机制类型。
此外,还有更快速的金标法和快速检测方法。对于碳青霉烯酶的检测而言,相对于传统的培养,快速检测是优势。




循规蹈矩OR突破超越----更新理念是关键

(一)观念要及时更新(不应片面地套用定义)
例如: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算不算CRE?
答:不算。对于天然对亚胺培南非敏感的细菌(如摩根摩根菌,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等),需参考除亚胺培南外的其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MIC。

(二)超越专家系统:给出更合理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而非由机器主导)
有药敏试验结果示:对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MIC≤1ug/ml或厄他培南MIC≤0.5ug/ml,经专家系统修正为耐药(解释:可能检测出了碳青霉烯酶的表型)。但如此修改并无道理。对酶抑制剂耐药,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细菌表型是存在的,不应完全按照专家系统的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订正。

(三)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超越药敏共识(结合临床治疗方案,加强沟通)
当前的药敏共识:虽然在体外试验敏感,但是如果药物无法达到相应部位,也不能报敏感。如:脑脊液分离到的细菌,当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只有替加环素敏感,但替加环素又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纠结情况下,报,还是不报?报了,不符合规范;不报,临床无药可用。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老师要多和临床沟通找寻解决方案:临床行脑室内注射替加环素,跳过了血脑屏障这个难题。

感   悟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工作总是在幕后支持着临床抗感染治疗,不仅仅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抗菌谱参考,对于遏制细菌耐药、减少高级抗菌药物滥用是意义深远的。在此背景下,结合临床需求与临床接轨,遵循CLSI等基本要求,并勇于跳出教条限制,出具合理、正确、对临床有帮助的微生物报告单是一项需要大量脑力、精力投入的大工程。胡付品教授传授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与思考。

图文丨那颜 查看全部
讲者丨胡付品
整理丨米宏霏
审稿丨张静 宁永忠


有效的临床抗菌治疗,有赖于精准化的微生物学检验的支持。对于当前各医院的微生物学检验团队而言,不乏林林总总的问题,造成微生物学检验水平的提升不够理想。为此,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的胡付品教授在2017年SIFIC感控年会上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新思路。




当前临床微生物学的困局


一、药敏试验存在的问题


1. 临床质疑:需要用的药没做,做了药敏试验的药临床却不用;
2. 监测数据错误百出:由于没有认真审核报告,一旦发生错误,造成临床对药敏报告真实性的不信任。
3. 过度依赖自动化系统:药敏试验报告完全按照机器报告,缺乏人工分析与处理。
4. 耐药机制:①无法识别错误耐药表型菌株;②面对临床需求,缺乏相应解决方案。

二、药敏试验开展现状


1.未参照CLSI:瞎做,不参照实际情况,如:不论是何种抗菌药物,在纸片法检测中,抑菌圈直径大于9mm均认为敏感,小于9mm均为耐药,贻笑大方。
2.参照CLSI:完全按照CLSI要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生搬硬套!


循规蹈矩OR突破超越之策略


药敏试验应当转型为临床微生物学对临床的模式。由于我国用药特征可能与美国不同,因此要在遵循CLSI和CARSS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出具符合临床需求的医院特色药敏报告。


(一)改进方法之替代试验:如对葡萄球菌,头孢西丁耐药,则可用于预测一些种类抗菌药物无效。



(二)改进方法之等价试验:如头孢噻肟肠杆菌科的药敏结果等价于头孢曲松的药敏结果。



(三)突破常规药敏:走向个性化:
针对重要药物进行个性化精准的MIC值测定,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磷霉素


例:对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碳青霉烯类MIC在4~8μg/mL时虽然报耐药,依然可能通过联合用药进行治疗。


(四)遵循并超越CLSI:使药敏试验报告更符合临床需求
CLSI规定:肠道内沙门菌和志贺菌,仅测试氨苄西林,一种喹诺酮类和复方新诺明,并常规报告;

而对于肠道外的沙门菌,应测试并报告一种三代头孢,如果需要可以加做氯霉素。


疑问:当前三种抗菌药物因耐药、过敏、或其他原因不能用于肠道内沙门菌感染时,能否加做头孢三代?
解决方案:无招胜有招。不要死板遵循CLSI规则,应考虑临床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加做头孢三代抗菌药物药敏试验。

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联合药敏试验,为临床联合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五)突破超越之耐药机制:决胜未来
关于耐药机制的研究:应结合自己医院的常规研究耐药机制,而非一味追求发表SCI文章。
对于天然耐药的,需要突破思维极限。


 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是天然产SHV型酶,β-内酰胺酶。但国外有学者针对160株肺克中对氨苄西林敏感的20株菌株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9株由于点突变,无法翻译出由SHV基因正确编码的β-内酰胺酶。


2006年CLSI认为铜绿假单胞菌对磷霉素天然耐药,目前已修正。主要依据(最强证据):33株MDR铜绿假单胞菌患者(主要是肺囊性纤维化加重病人)接受磷霉素与其他抗生素联合治疗后,91%(30/33)的患者有临床改善。


因此,如果药敏试验报告结果与天然耐药不符,也不要一味地否定做出的药敏试验结果,要针对差异之处深入分析。

(六)超越现有技术,报告合理的结果
• 临床常见到CRE报ESBL阴性,什么原因呢?
现仍使用纸片法: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与相应单药抑菌圈直径相差≥5mm,即判断该菌为产ESBLs菌株。但CRE菌株(90%以上菌株同时产ESBLs),对单药与酶抑制剂均不敏感,纸片法结果均为6mm,直径相差为0,从而造成CRE菌株ESBLs阴性的结果。这是方法学上的落后造成的。


• 关于亚胺培南中介问题
疑问:亚胺培南对某产气肠杆菌菌株的MIC为2μg/mL,对头孢曲松MIC≤1μg/mL为敏感,亚胺培南中敏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初始回答:药敏结果错了
实验室确认:经重做药敏试验后,发现亚胺培南抑菌圈内散在菌落,经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从而造成亚胺培南中敏,而头孢曲松敏感的情况,应从不合常理的现象当中找到背后的原因。

(七)超越指南推荐!勇于开拓!
CLSI 2017推荐mCIM实验(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
胡付品教授则介绍了一种不同于CLSI的方法:基于纸片法,加入硼酸,若抑菌圈增大,则为产KPC酶的菌株;加入EDTA,抑菌圈变大,则产金属酶。由此可以区分出A类或B类碳青霉烯酶,对后续治疗有决定性作用(CLSI目前推荐的方法,无法体现产酶类型)。






英国有一家公司设计的方法:通过5张纸片进行药敏试验后,通过其抑菌圈组合,得出耐药机制类型。
此外,还有更快速的金标法和快速检测方法。对于碳青霉烯酶的检测而言,相对于传统的培养,快速检测是优势。




循规蹈矩OR突破超越----更新理念是关键

(一)观念要及时更新(不应片面地套用定义)
例如: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算不算CRE?
答:不算。对于天然对亚胺培南非敏感的细菌(如摩根摩根菌,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等),需参考除亚胺培南外的其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MIC。

(二)超越专家系统:给出更合理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而非由机器主导)
有药敏试验结果示:对大肠埃希菌,亚胺培南MIC≤1ug/ml或厄他培南MIC≤0.5ug/ml,经专家系统修正为耐药(解释:可能检测出了碳青霉烯酶的表型)。但如此修改并无道理。对酶抑制剂耐药,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细菌表型是存在的,不应完全按照专家系统的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订正。

(三)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超越药敏共识(结合临床治疗方案,加强沟通)
当前的药敏共识:虽然在体外试验敏感,但是如果药物无法达到相应部位,也不能报敏感。如:脑脊液分离到的细菌,当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只有替加环素敏感,但替加环素又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纠结情况下,报,还是不报?报了,不符合规范;不报,临床无药可用。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老师要多和临床沟通找寻解决方案:临床行脑室内注射替加环素,跳过了血脑屏障这个难题。

感   悟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工作总是在幕后支持着临床抗感染治疗,不仅仅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抗菌谱参考,对于遏制细菌耐药、减少高级抗菌药物滥用是意义深远的。在此背景下,结合临床需求与临床接轨,遵循CLSI等基本要求,并勇于跳出教条限制,出具合理、正确、对临床有帮助的微生物报告单是一项需要大量脑力、精力投入的大工程。胡付品教授传授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与思考。

图文丨那颜



从最近JAMA上很火的一篇Meta分析谈起

曹煜隆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5 次浏览 • 2017-12-29 20:13 • 来自相关话题

从刷爆朋友圈的JAMA上的一篇Meta分析谈起
作者:曹煜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近几日,朋友圈被国内学者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的一篇Meta分析刷屏,题目为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面对这篇文章,评论区有赞许,也有质疑。看着各方热火朝天的讨论,热衷于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研究的小编也忍不住想发表点个人愚见,与大家共同思考、讨论。

1、辨证看待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文章类型仅为一篇二次研究的Meta分析,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甚至哗众取宠,无法与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相提并论,因为其既不需要收患者入组,也不需要养细胞、养动物做基础,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足以。个人认为,首先临床研究也好,Meta分析也罢,无论是哪一种研究类型,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付出,不应贬低任何一种研究方式;其次,这种质疑只能说是对Meta分析没有足够清晰的了解,被目前一些低质量Meta分析泛滥的现状蒙蔽了双眼。其实想做一篇Meta分析不难,但是想做一篇高质量能发表于JAMA的Meta分析其难度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懂。

2、消费过后认真反思?
评论该文章的主要是两种声音,一种是各种膜拜和赞许,一种则是淡淡的一句 “只是一篇meta分析而已。”不知各位在评论前是否认真读过摘要甚至全文呢?笔者认为抛开其研究结果不谈,单从文章的方法与报告来看,本文可以说得上是学习meta分析的一篇模板之作,详尽的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结局合并,无论是哪一步都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一般的范例。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图2 数据提取表




图3 质量评价图

许多Meta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未列出详细文献筛选的详细流程、基础数据提取表或是质量评价图,过分重视森林图,认为只要有森林图就是一篇Meta分析。其实并不然,一个Meta分析好比一个食品加工厂,只有精心挑选出的上好食材才能做出好的食品,过分重视食品加工的过程,而忽略了食材的选取,这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呢?此篇Meta分析中详细的列出了每一篇文献如何筛选而来(图1),进行了什么样的数据提取(图2),质量评价的结果如何(图3),可谓十分清晰,使读者每一步均可进行追溯。

循证理念的普及深深地影响着各个学科,笔者于去年系统评价了发表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自创刊至2016年6月发表过的46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曹煜隆, 匡季秋, 陈美恋,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发表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与报告质量评价[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1):2636-2640),结果并不乐观,我们的Meta分析还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方法学评价的AMSTAR量表与报告规范PRISMA量表详细规定了如何撰写一篇完整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sific论坛“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版块查找和进一步讨论(链接地址:http://bbs.sific.com.cn/forum-303-1.html  (请长按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三、如何冷处理Meta分析的热潮?
近几年Meta分析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发表数量倍增,随之而来的是急功近利的低质量Meta分析数量激增,就连Meta分析的培训班也多了起来,导致一些学者对Meta分析类的二次研究不耻。对于这样的热潮,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去了解、去学习。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道路终将迈向正轨。


本文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对Meta分析有兴趣的老师在留言区留言,也欢迎大家在SIFIC论坛“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版块发起/参与讨论,共同学习! 查看全部
从刷爆朋友圈的JAMA上的一篇Meta分析谈起
作者:曹煜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近几日,朋友圈被国内学者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的一篇Meta分析刷屏,题目为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面对这篇文章,评论区有赞许,也有质疑。看着各方热火朝天的讨论,热衷于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研究的小编也忍不住想发表点个人愚见,与大家共同思考、讨论。

1、辨证看待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文章类型仅为一篇二次研究的Meta分析,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甚至哗众取宠,无法与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临床研究或基础研究相提并论,因为其既不需要收患者入组,也不需要养细胞、养动物做基础,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足以。个人认为,首先临床研究也好,Meta分析也罢,无论是哪一种研究类型,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付出,不应贬低任何一种研究方式;其次,这种质疑只能说是对Meta分析没有足够清晰的了解,被目前一些低质量Meta分析泛滥的现状蒙蔽了双眼。其实想做一篇Meta分析不难,但是想做一篇高质量能发表于JAMA的Meta分析其难度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能懂。

2、消费过后认真反思?
评论该文章的主要是两种声音,一种是各种膜拜和赞许,一种则是淡淡的一句 “只是一篇meta分析而已。”不知各位在评论前是否认真读过摘要甚至全文呢?笔者认为抛开其研究结果不谈,单从文章的方法与报告来看,本文可以说得上是学习meta分析的一篇模板之作,详尽的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结局合并,无论是哪一步都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一般的范例。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图2 数据提取表




图3 质量评价图

许多Meta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未列出详细文献筛选的详细流程、基础数据提取表或是质量评价图,过分重视森林图,认为只要有森林图就是一篇Meta分析。其实并不然,一个Meta分析好比一个食品加工厂,只有精心挑选出的上好食材才能做出好的食品,过分重视食品加工的过程,而忽略了食材的选取,这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呢?此篇Meta分析中详细的列出了每一篇文献如何筛选而来(图1),进行了什么样的数据提取(图2),质量评价的结果如何(图3),可谓十分清晰,使读者每一步均可进行追溯。

循证理念的普及深深地影响着各个学科,笔者于去年系统评价了发表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自创刊至2016年6月发表过的46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曹煜隆, 匡季秋, 陈美恋,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发表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与报告质量评价[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1):2636-2640),结果并不乐观,我们的Meta分析还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方法学评价的AMSTAR量表与报告规范PRISMA量表详细规定了如何撰写一篇完整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去sific论坛“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版块查找和进一步讨论(链接地址:http://bbs.sific.com.cn/forum-303-1.html  (请长按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三、如何冷处理Meta分析的热潮?
近几年Meta分析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发表数量倍增,随之而来的是急功近利的低质量Meta分析数量激增,就连Meta分析的培训班也多了起来,导致一些学者对Meta分析类的二次研究不耻。对于这样的热潮,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去了解、去学习。循证医学在中国发展的道路终将迈向正轨。


本文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对Meta分析有兴趣的老师在留言区留言,也欢迎大家在SIFIC论坛“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版块发起/参与讨论,共同学习!


通过病例学指南第六弹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

阎颖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8 次浏览 • 2017-12-29 20:13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丨阎颖(郑州人民医院)

审稿丨王世浩(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亲爱的小伙伴们,您是否在关注患者是否发生了感染,感染的部位在哪里?是否在监测诊治过程以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那么患者感染后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您了解么?那就请看这里,通过病例学指南第六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


病情讨论
一、病史介绍:
患者:XXX,男,78岁
主诉:高热1天。
现病史:5年前我院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激素维持5-10mg/天应用,血小板维持在90~100*10^9/L。3年前因“右侧股骨头坏死”停用激素,外院给予口服中药及食疗(具体不详)控制血小板,血小板维持在60~70*10^9/L。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散在出血点,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回示WBC  3.7*10^9/L,HGB  101g/L,PLT  47*10^9/L,未进一步检查及治疗。6天前出血加重,血常规示PLT 35*10^9/L(余不详),给予“中药口服、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及核糖核酸静滴”治疗。1天前患者出现畏寒、寒战,体温最高39.7℃,伴恶心、呕吐,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偶有咳嗽、咳痰,为白粘痰,不易咳出,急查血常规示WBC  2.7*10^9/L,N%  92.3%,HGB  109g/L,PLT  19*10^9/L,为求进一步诊治急来我院就诊,本次发病来,意识模糊、食欲差,未进食,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未解,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8年前行“右侧腹股沟斜疝”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否认“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有输血史(具体不详),无献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余系统回顾未见明显异常。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T:38.6℃, P:88次/分,R:19次/分,BP:117/84mmHg。双下肢及躯干可见散在点状出血点,抽血穿刺部位出血不止且可见片状皮下瘀斑,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腔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余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  10.12*10^9/L,N% 95.2%,HGB  100g/L,PLT  9*10^9/L
2.感染标记物:PCT>100ng/mL,CRP 94.2mg/L,ESR:11mm/h
3.留取外周血一套送检细菌培养+药敏
4.尿常规:


5.凝血功能:


6.D-二聚体:210.3mg/L;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21400μg/L
7.其他阴性结果: EB病毒抗体、CMV病毒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无异常;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无明显异常;电解质正常范围;乙肝、丙肝、梅毒、艾滋标志物阴性;血脂、血糖、维生素B12正常范围。
影像检查:

胸、腹部CT无明显异常。


问题来了?
1.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2.血管内弥散性凝血诊断是否成立?如何治疗?


学习资料: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


答案揭晓
.
.
.
.
.
.
.
.
建议先自己诊断再看答案


1. 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患者高热,发热前有明显畏寒、寒战,结合实验室检查WBC  10.12*10^9/L,N% 95.2,PCT>100 ng/mL,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患者无明显咳嗽、咳痰, 肺部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呼吸道感染相关体征;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相关症状;无腹泻、腹痛等肠道感染相关症状、体征;无病毒感染相关实验室证据;考虑血流感染可能性大。


2. 血管内弥散性凝血诊断是否成立?如何治疗?    
患者右上肢PICC穿刺部位出血不止且可见片状皮下瘀斑,双下肢及躯干可见散在点状出血点;血凝四项提示APTT、P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极度升高,考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能性大。


DIC常见诱因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创伤、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等。此患者为老年男性除外病理产科因素,近期无手术史,除外手术创伤因素,目前检查无恶性肿瘤、免疫相关疾病证据,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考虑细菌性血流感染诱发DIC可能性大。CDSS评分11分确诊DIC。




注:非恶性血液病:每日计分1次,≥7分时可诊断为DIC;恶性血液病:临床表现第一项不参与
评分,每日计分1次,≥6分时可诊断为DIC。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积极治疗原发病可去除引起DIC的病因,这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症支持,建立新的凝血、抗凝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考虑患者外院发生医院感染,PCT>100 ng/mL,考虑革兰阴性菌可能性大,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泰能)0.5g Q6h 抗感染,目前体温控制可,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再次抽取血标本寻找病原学证据。对症支持治疗,申请新鲜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输注支持,止血、营养药物支持。

体会


关于病原学检测,此患者怀疑血流感染,入院时留取外周血一套,五天后结果回示未检出病原菌。由于仅留取外周血培养一套,送检不规范,因此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血流感染,临床在怀疑患者发生感染时还是应该规范送检,积极寻找病原菌。


作为感控工作者,不能“感控人只看感染”,由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应进入我们的视线中。此患者后因其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出血不止,此时应选取什么敷料覆盖穿刺位点呢?透明敷贴固定性好,但是透气性差;纱布固定性差,易脱管,导管左右晃动会对穿刺位点造成刺激;这个患者我们使用明胶海绵覆盖穿刺位点,外层使用纱布,然后局部加压固定,各位老师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本专栏系列文章:

病例学指南第一弹: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专家共识病例学指南第二弹: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病例学指南第三弹:中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病例学指南第四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病例学指南第五弹: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17)

图文丨那颜 查看全部
作者丨阎颖(郑州人民医院)

审稿丨王世浩(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亲爱的小伙伴们,您是否在关注患者是否发生了感染,感染的部位在哪里?是否在监测诊治过程以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那么患者感染后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您了解么?那就请看这里,通过病例学指南第六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


病情讨论
一、病史介绍:
患者:XXX,男,78岁
主诉:高热1天。
现病史:5年前我院确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激素维持5-10mg/天应用,血小板维持在90~100*10^9/L。3年前因“右侧股骨头坏死”停用激素,外院给予口服中药及食疗(具体不详)控制血小板,血小板维持在60~70*10^9/L。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散在出血点,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回示WBC  3.7*10^9/L,HGB  101g/L,PLT  47*10^9/L,未进一步检查及治疗。6天前出血加重,血常规示PLT 35*10^9/L(余不详),给予“中药口服、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及核糖核酸静滴”治疗。1天前患者出现畏寒、寒战,体温最高39.7℃,伴恶心、呕吐,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偶有咳嗽、咳痰,为白粘痰,不易咳出,急查血常规示WBC  2.7*10^9/L,N%  92.3%,HGB  109g/L,PLT  19*10^9/L,为求进一步诊治急来我院就诊,本次发病来,意识模糊、食欲差,未进食,睡眠差,小便正常,大便未解,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8年前行“右侧腹股沟斜疝”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否认“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有输血史(具体不详),无献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余系统回顾未见明显异常。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T:38.6℃, P:88次/分,R:19次/分,BP:117/84mmHg。双下肢及躯干可见散在点状出血点,抽血穿刺部位出血不止且可见片状皮下瘀斑,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腔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余无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WBC  10.12*10^9/L,N% 95.2%,HGB  100g/L,PLT  9*10^9/L
2.感染标记物:PCT>100ng/mL,CRP 94.2mg/L,ESR:11mm/h
3.留取外周血一套送检细菌培养+药敏
4.尿常规:


5.凝血功能:


6.D-二聚体:210.3mg/L;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21400μg/L
7.其他阴性结果: EB病毒抗体、CMV病毒抗体阴性;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无异常;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无明显异常;电解质正常范围;乙肝、丙肝、梅毒、艾滋标志物阴性;血脂、血糖、维生素B12正常范围。
影像检查:

胸、腹部CT无明显异常。


问题来了?
1.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2.血管内弥散性凝血诊断是否成立?如何治疗?


学习资料: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


答案揭晓
.
.
.
.
.
.
.
.
建议先自己诊断再看答案


1. 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患者高热,发热前有明显畏寒、寒战,结合实验室检查WBC  10.12*10^9/L,N% 95.2,PCT>100 ng/mL,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性大。患者无明显咳嗽、咳痰, 肺部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呼吸道感染相关体征;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感染相关症状;无腹泻、腹痛等肠道感染相关症状、体征;无病毒感染相关实验室证据;考虑血流感染可能性大。


2. 血管内弥散性凝血诊断是否成立?如何治疗?    
患者右上肢PICC穿刺部位出血不止且可见片状皮下瘀斑,双下肢及躯干可见散在点状出血点;血凝四项提示APTT、P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极度升高,考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能性大。


DIC常见诱因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创伤、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等。此患者为老年男性除外病理产科因素,近期无手术史,除外手术创伤因素,目前检查无恶性肿瘤、免疫相关疾病证据,肝功能无明显异常,考虑细菌性血流感染诱发DIC可能性大。CDSS评分11分确诊DIC。




注:非恶性血液病:每日计分1次,≥7分时可诊断为DIC;恶性血液病:临床表现第一项不参与
评分,每日计分1次,≥6分时可诊断为DIC。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积极治疗原发病可去除引起DIC的病因,这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症支持,建立新的凝血、抗凝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 考虑患者外院发生医院感染,PCT>100 ng/mL,考虑革兰阴性菌可能性大,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泰能)0.5g Q6h 抗感染,目前体温控制可,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再次抽取血标本寻找病原学证据。
  • 对症支持治疗,申请新鲜冰冻血浆、机采血小板输注支持,止血、营养药物支持。


体会


关于病原学检测,此患者怀疑血流感染,入院时留取外周血一套,五天后结果回示未检出病原菌。由于仅留取外周血培养一套,送检不规范,因此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血流感染,临床在怀疑患者发生感染时还是应该规范送检,积极寻找病原菌。


作为感控工作者,不能“感控人只看感染”,由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应进入我们的视线中。此患者后因其他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出血不止,此时应选取什么敷料覆盖穿刺位点呢?透明敷贴固定性好,但是透气性差;纱布固定性差,易脱管,导管左右晃动会对穿刺位点造成刺激;这个患者我们使用明胶海绵覆盖穿刺位点,外层使用纱布,然后局部加压固定,各位老师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本专栏系列文章:



图文丨那颜



关于流感,你们医院的防控属于哪一级?

静雨轩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7 次浏览 • 2017-12-29 20:13 • 来自相关话题

现在,全国各地又到了流感流行的时候了。


很多微信大咖对医护人员甚至大众人群进行了流感知识普及的轮番轰炸,随便一搜就能搜出一大把。其实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流感的防控并不陌生,流感的“大小年”现象大家也熟知,不论是开窗通风、手卫生、咳嗽礼仪还是注射疫苗等防范措施,每年都在变着花样的继续学习着。
关注丨今年冬天流感的防控措施一周中国流感流行概要提醒!我国进入今冬流感流行高峰季节对抗呼吸道传染病,做好这些针对性防控作为医务人员的一份子,作为医疗机构的后勤保障,防保科、感控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等职能部门,都有责任、有义务地投入到这场人与病毒的战斗中,即使我们不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但我们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准备充分,绝不比医生护士们的重要性低多少。


那么,你们医院在流感的防控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简略的将医疗机构对流感防控的措施进行了分级,虽然这个级别并没有非常充分的科学依据,仅仅是一种经验的分享,但是我们相信,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号入座”,看看全国的应对现状,看看自己单位的准备情况。


以下这个调查表并不会记录您的微信、姓名等个人信息,属于不记名投票,希望您能按真实情况填写哦。
(后面已附录每一级代表的含义)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能做什么工作:

一级
装聋作哑,假装不晓得流感疫情。
二级
用一篇类似《关于加强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全院通知,发完就算搞定了。
三级
除了发上面通知外,还针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开展了培训和宣教。
四级
除以上外,防保科、感控科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一起开设专科门诊,或设置特定输液区或病区用于应对流感病人。
五级
除以上外,联合相关部门,对全院流感防护用品的储备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用品齐全、充足、无过期,并进行了防护用品穿戴的培训。
六级
除以上外,还特别制定了患者/患儿家属宣教手册,对大众人群进行流感科普知识宣传。
七级
除以上外,制定了流感疫情暴发应急的相关预案,并进行了演练,且演练效果佳。
八级
关注住院病人疫情(院感),发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时,按照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规范(2012版)》的要求及时报告、规范调查、明确病原、科学研判、迅速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九级
不要忘记了辛苦的一线工作者,关注他们的健康,对医护技工等医疗机构内员工进行健康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并给与关怀。
十级
除以上外,给全体医护人员,特别是流感相关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申请流感疫苗等相关福利措施。


如果您觉得您还有其它话想说,不妨给我们在文末留言区留言吧。


懒人仍在沉睡
而勤快的人却早已经投入防控战斗中!


以上分级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作为实际应用,请酌情参考。 查看全部
现在,全国各地又到了流感流行的时候了。


很多微信大咖对医护人员甚至大众人群进行了流感知识普及的轮番轰炸,随便一搜就能搜出一大把。其实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流感的防控并不陌生,流感的“大小年”现象大家也熟知,不论是开窗通风、手卫生、咳嗽礼仪还是注射疫苗等防范措施,每年都在变着花样的继续学习着。
作为医务人员的一份子,作为医疗机构的后勤保障,防保科、感控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等职能部门,都有责任、有义务地投入到这场人与病毒的战斗中,即使我们不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但我们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否到位,是否准备充分,绝不比医生护士们的重要性低多少。


那么,你们医院在流感的防控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笔者根据自身经验,简略的将医疗机构对流感防控的措施进行了分级,虽然这个级别并没有非常充分的科学依据,仅仅是一种经验的分享,但是我们相信,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号入座”,看看全国的应对现状,看看自己单位的准备情况。


以下这个调查表并不会记录您的微信、姓名等个人信息,属于不记名投票,希望您能按真实情况填写哦。
(后面已附录每一级代表的含义)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能做什么工作:

一级
装聋作哑,假装不晓得流感疫情。
二级
用一篇类似《关于加强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的全院通知,发完就算搞定了。
三级
除了发上面通知外,还针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开展了培训和宣教。
四级
除以上外,防保科、感控科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一起开设专科门诊,或设置特定输液区或病区用于应对流感病人。
五级
除以上外,联合相关部门,对全院流感防护用品的储备情况进行检查,保证用品齐全、充足、无过期,并进行了防护用品穿戴的培训。
六级
除以上外,还特别制定了患者/患儿家属宣教手册,对大众人群进行流感科普知识宣传。
七级
除以上外,制定了流感疫情暴发应急的相关预案,并进行了演练,且演练效果佳。
八级
关注住院病人疫情(院感),发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时,按照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规范(2012版)》的要求及时报告、规范调查、明确病原、科学研判、迅速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九级
不要忘记了辛苦的一线工作者,关注他们的健康,对医护技工等医疗机构内员工进行健康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并给与关怀。
十级
除以上外,给全体医护人员,特别是流感相关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申请流感疫苗等相关福利措施。


如果您觉得您还有其它话想说,不妨给我们在文末留言区留言吧。


懒人仍在沉睡
而勤快的人却早已经投入防控战斗中!


以上分级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作为实际应用,请酌情参考。



微小说:时空之水(二)

朱小花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7 次浏览 • 2017-12-30 19:30 • 来自相关话题

前情概要

上周,《微小说:时空之水(一)》为您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某精神病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这名患者得了一种强迫症,会强迫自己无限制的洗手,她一直希望能喝到一种名为“时空泉水”的矿泉水!另一方面,手术护士徐静为一个急症患者进行手术之后,在手术室的走廊里却被一个诡异的老太太恐吓...


这样诡异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还会有更诡异的事情发生吗?今天精彩继续!.
如愿回到从前,为何仍有伤悲?

——题记




5


徐静从惊魂的手术室走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
 
路上,她在家附近的小超市买了一些蔬菜。但那些蔬菜的叶子几乎都已经发焉。她早已经习惯这种情况,新鲜的菜早在她还在手术室里协助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就已经被那些全职妈妈们“洗劫一空”了。
 
她轻手轻脚的打开家门,门口的鞋柜上有一双小巧的跑步鞋整齐地摆在那里。门口的地毯上还有一个陌生而又模糊的脚印,她猜,一定是他的同学来过了吧。
 
一走进家门,她立刻被一种温暖的感觉包围,这种感觉,让她彻底忘记了刚才在手术室里发生的惊魂一幕——突然消失的老女人。




她走到客厅,看见餐桌前的椅子上摆着孩子的书包,孩子的房门紧闭着。她喊了一声“妈妈回来了”。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或许孩子和同学玩得太疯,同学走后,做着做着作业又打起了瞌睡,这种事以前也经常发生,所以她并没有太在意,径直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饭。

 
她把菜和双手在水龙头下简单冲了一下就放到案板上。切菜的时候,她感觉肩膀有些疼痛,脚脖子的地方也略微有些酸胀。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家里只有她切案板“笃...笃...”的响着,温暖的感觉逐渐消散,无依无靠的孤独感再一次出现。
 
孩子的爸爸是三年前患肺癌过世的。
 
走得时候,只留下一个三岁大的男孩和一笔数额不小的房贷,那时候的她几度奔溃,甚至让她的精神一直处在正常与疯狂的边缘,是孩子清澈的眼眸和活泼的性格一直支撑着她,让她能够扛下这不公平的命运留给她的不公平的生活。所以,她每天争分夺秒地努力工作和生活,仿佛是为了麻醉自己,忘记过去,其实谁都看得出来,更多的还是为了孩子!
 
她想,如果没有了这个孩子,自己一定会发疯的。
 
所幸的是,医院工会了解到她的情况,及时向她伸出了援手,亲戚朋友们也不吝给予她帮助,才使她逐步走出了生活的困境。她的坚强感动了身边所有人,仿佛也感动了上帝。日复一日,生活有了改观,她感觉自己从绝望里走了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想到这,想着孩子,她嘴角泛起了微笑。




6
 
把最后一道热气腾腾的汤端上餐桌。她朝着房间的方向喊了几声,又回身去厨房取筷子和小碗。平日里这个时候,等她拿着碗筷回到客厅时,孩子早就坐在餐桌前用期盼的小眼神等着她一起来吃饭。
 
可是今天,餐桌那里依旧空空如也。
 
她放下碗筷,一边提高音量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朝他房间的方向走过去。与此同时,她开始感到一丝不安。他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今天格外反常。
 
她走到房间门口,用力敲了几下房门,但房间的那一头依旧没有丝毫的回应。她用力推开房门,才发现孩子根本不在房间里。她又立刻冲向卫生间,然后把不大的家整整翻找了一遍,但依旧找不到这个顽皮的小家伙。





难道是和同学出去玩了?她想着摇了摇头。不会,他的鞋子还在家里,现在已经是秋天,他不会光着脚丫子出门的。

那他能去哪里?她又想起门口那些陌生的脚印,脑海里猛地出现一个可怕的设想,难道有人来过,难道他被人拐走了?
 
她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她心里一下子破裂,泪水瞬间涌了出来,她不能没有他,他是她的所有希望,是她在这样的生活里依旧有勇气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她冲出家门,甚至忘记了报警,她冲到街道上,她知道不论如何自己都一定要把他找回来。不论是谁,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她都愿意用任何东西甚至是生命去换回自己的孩子。
 
在大街上转了一圈,仍然没有任何发现,她开始恨自己太粗心,恨自己麻痹大意,回家的时候就应该先确认孩子到底是不是还在。




她脑子开始乱了,她安慰自己,告诉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出现疏忽是可以原谅、可以理解的。但这些所谓的劝慰对自己却起不到一点作用,她满脑子想的都是罪孽,都是后悔,都是对自己的悔恨交加,任何理由都无法弥补哪怕是一点点,她害怕,害怕自己永远也见不到那张可爱的小脸了。
 
她冲到街道上,她呼喊着,哭泣着,身边无数的人走过,他们看着她,就好像看着一个可怕的怪物。只有她自己知道,此刻,她有多么无助。天空似乎也为她哭泣,开始飘起了小雨。
 
疯狂地寻找无果之后,她带着湿漉漉的头发回到家里。
 
她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她走进卫生间,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那张无助而又苍白的脸,她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飞快,就像她头上的水珠,顺着发丝、脸颊滚落在地,消失的无影无踪。




7


突然,卫生间一下子暗了下来.
 
面前的镜子里她竟然看不到自己的脸,但却能真切的感觉到有一双眼睛正死死地盯着自己,就在这昏暗的卫生间里,在这漆黑的镜子的另一边,那双眼睛,泛着血红,就这样盯着自己……似曾相识。



8


她,坐在街边,喘着粗气,喝掉了瓶子里最后一口矿泉水。
 
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在手术室里没能阻止徐静,只好用这样的办法。她低头看了着怀里熟睡的孩子,眼眶里又溢出了泪水。她不想让失去孩子的悲剧再一次重演,不能再一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全部的希望就这样在自己面前熄灭。
 
她知道,此刻的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死神就在他的身后紧紧地跟着,只要稍有一点疏忽,孩子就会被夺走。她已经尝过痛苦,她已经为自己的粗心大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论如何,她都无法接受再来一次。
 
所以,她不能停下脚步。
 
她站起来,又一次抱起孩子向前狂奔,她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只知道自己不能停,不能停,不能再次放弃。
 
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滚落到地上...





9


周五的早晨,年轻的主治大夫带着实习的精神科医生走进病房的时候,她还挂着点滴。前一天的晚上,护士发现她抱着一个枕头睡在了医院的花园里,身边放着一个时空牌矿泉水的空瓶子,鞋子上满是泥泞。
 
“你叫什么名字?”
 
护士摇了摇头,她知道这个得了“洗手症”的病人极为不配合,是不会回答医生的任何提问的。果然,她继续沉默着,不发一声,却把手伸向了枕头的下面。
 
随行的护士看出了她的意图,想要阻止却被医生打断。这个年轻的医生轻柔地从枕头下把一瓶还没开封的矿泉水拿到手上,伸向她,却在她伸手接的时候收了回来,用同样温柔的声音又再问了一次: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徐静…”





作者:朱小花
改写:小小牧童

SIFIC微小说专刊文章:
微小说丨世界末日,寻求真相!微小说丨两日前,南宫山庄的大公子中毒死了......微小说丨因为爱情,相信爱情!微小说丨那年、那山村、那故事!微小说丨归乡……微小说丨心愿……微小说丨如果我得了艾滋,你还愿意娶我吗?微小说:时空之水(一)图文编辑:小小牧童

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图文无关

手卫生
欢迎来稿丨随时恭候
投稿邮箱丨sific2007@163.com 查看全部

前情概要

上周,《微小说:时空之水(一)》为您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某精神病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这名患者得了一种强迫症,会强迫自己无限制的洗手,她一直希望能喝到一种名为“时空泉水”的矿泉水!另一方面,手术护士徐静为一个急症患者进行手术之后,在手术室的走廊里却被一个诡异的老太太恐吓...


这样诡异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还会有更诡异的事情发生吗?今天精彩继续!.
如愿回到从前,为何仍有伤悲?

——题记




5


徐静从惊魂的手术室走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
 
路上,她在家附近的小超市买了一些蔬菜。但那些蔬菜的叶子几乎都已经发焉。她早已经习惯这种情况,新鲜的菜早在她还在手术室里协助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就已经被那些全职妈妈们“洗劫一空”了。
 
她轻手轻脚的打开家门,门口的鞋柜上有一双小巧的跑步鞋整齐地摆在那里。门口的地毯上还有一个陌生而又模糊的脚印,她猜,一定是他的同学来过了吧。
 
一走进家门,她立刻被一种温暖的感觉包围,这种感觉,让她彻底忘记了刚才在手术室里发生的惊魂一幕——突然消失的老女人。




她走到客厅,看见餐桌前的椅子上摆着孩子的书包,孩子的房门紧闭着。她喊了一声“妈妈回来了”。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或许孩子和同学玩得太疯,同学走后,做着做着作业又打起了瞌睡,这种事以前也经常发生,所以她并没有太在意,径直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饭。

 
她把菜和双手在水龙头下简单冲了一下就放到案板上。切菜的时候,她感觉肩膀有些疼痛,脚脖子的地方也略微有些酸胀。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家里只有她切案板“笃...笃...”的响着,温暖的感觉逐渐消散,无依无靠的孤独感再一次出现。
 
孩子的爸爸是三年前患肺癌过世的。
 
走得时候,只留下一个三岁大的男孩和一笔数额不小的房贷,那时候的她几度奔溃,甚至让她的精神一直处在正常与疯狂的边缘,是孩子清澈的眼眸和活泼的性格一直支撑着她,让她能够扛下这不公平的命运留给她的不公平的生活。所以,她每天争分夺秒地努力工作和生活,仿佛是为了麻醉自己,忘记过去,其实谁都看得出来,更多的还是为了孩子!
 
她想,如果没有了这个孩子,自己一定会发疯的。
 
所幸的是,医院工会了解到她的情况,及时向她伸出了援手,亲戚朋友们也不吝给予她帮助,才使她逐步走出了生活的困境。她的坚强感动了身边所有人,仿佛也感动了上帝。日复一日,生活有了改观,她感觉自己从绝望里走了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想到这,想着孩子,她嘴角泛起了微笑。




6
 
把最后一道热气腾腾的汤端上餐桌。她朝着房间的方向喊了几声,又回身去厨房取筷子和小碗。平日里这个时候,等她拿着碗筷回到客厅时,孩子早就坐在餐桌前用期盼的小眼神等着她一起来吃饭。
 
可是今天,餐桌那里依旧空空如也。
 
她放下碗筷,一边提高音量喊着孩子的名字,一边朝他房间的方向走过去。与此同时,她开始感到一丝不安。他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今天格外反常。
 
她走到房间门口,用力敲了几下房门,但房间的那一头依旧没有丝毫的回应。她用力推开房门,才发现孩子根本不在房间里。她又立刻冲向卫生间,然后把不大的家整整翻找了一遍,但依旧找不到这个顽皮的小家伙。





难道是和同学出去玩了?她想着摇了摇头。不会,他的鞋子还在家里,现在已经是秋天,他不会光着脚丫子出门的。

那他能去哪里?她又想起门口那些陌生的脚印,脑海里猛地出现一个可怕的设想,难道有人来过,难道他被人拐走了?
 
她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她心里一下子破裂,泪水瞬间涌了出来,她不能没有他,他是她的所有希望,是她在这样的生活里依旧有勇气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她冲出家门,甚至忘记了报警,她冲到街道上,她知道不论如何自己都一定要把他找回来。不论是谁,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她都愿意用任何东西甚至是生命去换回自己的孩子。
 
在大街上转了一圈,仍然没有任何发现,她开始恨自己太粗心,恨自己麻痹大意,回家的时候就应该先确认孩子到底是不是还在。




她脑子开始乱了,她安慰自己,告诉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出现疏忽是可以原谅、可以理解的。但这些所谓的劝慰对自己却起不到一点作用,她满脑子想的都是罪孽,都是后悔,都是对自己的悔恨交加,任何理由都无法弥补哪怕是一点点,她害怕,害怕自己永远也见不到那张可爱的小脸了。
 
她冲到街道上,她呼喊着,哭泣着,身边无数的人走过,他们看着她,就好像看着一个可怕的怪物。只有她自己知道,此刻,她有多么无助。天空似乎也为她哭泣,开始飘起了小雨。
 
疯狂地寻找无果之后,她带着湿漉漉的头发回到家里。
 
她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她走进卫生间,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那张无助而又苍白的脸,她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飞快,就像她头上的水珠,顺着发丝、脸颊滚落在地,消失的无影无踪。




7


突然,卫生间一下子暗了下来.
 
面前的镜子里她竟然看不到自己的脸,但却能真切的感觉到有一双眼睛正死死地盯着自己,就在这昏暗的卫生间里,在这漆黑的镜子的另一边,那双眼睛,泛着血红,就这样盯着自己……似曾相识。



8


她,坐在街边,喘着粗气,喝掉了瓶子里最后一口矿泉水。
 
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在手术室里没能阻止徐静,只好用这样的办法。她低头看了着怀里熟睡的孩子,眼眶里又溢出了泪水。她不想让失去孩子的悲剧再一次重演,不能再一次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全部的希望就这样在自己面前熄灭。
 
她知道,此刻的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死神就在他的身后紧紧地跟着,只要稍有一点疏忽,孩子就会被夺走。她已经尝过痛苦,她已经为自己的粗心大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论如何,她都无法接受再来一次。
 
所以,她不能停下脚步。
 
她站起来,又一次抱起孩子向前狂奔,她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只知道自己不能停,不能停,不能再次放弃。
 
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滚落到地上...





9


周五的早晨,年轻的主治大夫带着实习的精神科医生走进病房的时候,她还挂着点滴。前一天的晚上,护士发现她抱着一个枕头睡在了医院的花园里,身边放着一个时空牌矿泉水的空瓶子,鞋子上满是泥泞。
 
“你叫什么名字?”
 
护士摇了摇头,她知道这个得了“洗手症”的病人极为不配合,是不会回答医生的任何提问的。果然,她继续沉默着,不发一声,却把手伸向了枕头的下面。
 
随行的护士看出了她的意图,想要阻止却被医生打断。这个年轻的医生轻柔地从枕头下把一瓶还没开封的矿泉水拿到手上,伸向她,却在她伸手接的时候收了回来,用同样温柔的声音又再问了一次: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徐静…”





作者:朱小花
改写:小小牧童

SIFIC微小说专刊文章:
图文编辑:小小牧童

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图文无关

手卫生
欢迎来稿丨随时恭候
投稿邮箱丨sific2007@163.com

不管你是不是感控人,这个“膜”你都要懂!

默认分类吴怀英 张波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35 次浏览 • 2018-01-07 19:00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丨吴怀英 张波 
责编丨彭志亮



     
咦!这不是米饭吗?
——小编上幼儿园的儿子看后如此说道
NO!这是细菌生物膜
——且跟小编一起来揭开这层防卫的外衣

简说生物膜1.开启抱团模式:细菌生物膜(biofilm,BF)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粘附在生物体或者非生物体表面,自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将细菌群包裹在内而形成。是区别于游离细菌的另一种常见生存模式。


2.自建三维立体铠甲: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是细菌与材料表面接触附着,在材料表面形成菌落,菌落生长包埋于胞外脂多糖基质中,由菌体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如胞外多糖、脂蛋白、纤维蛋白等而组成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膜样物。







当然有关系了。


看看你家的长期抽水管,水管内布满一块块绿栩栩的东西,那就是细菌生物膜,所以,你还认为与你无关吗?你喝的是水还是“菌汤”啊?


同时,生物膜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河流中的石头或植物根部,工业材料(尤其是输水系统),航运领域等。近年来,细菌生物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带来的困扰涉及诸多方面,如临床治疗、食品卫生、石油化工等,其结构复杂,难以根除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还没有能抑制细菌生物膜的有效手段。
生物膜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言归正传,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生物膜更是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诊疗方面


细菌生物膜( BBF) 的形成,导致细菌膜的通透性下降,膜通透性下降是细菌多药耐药菌的机制之一。


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膜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可提高10-1000倍。同时,生物膜细菌通过屏障作用、群体感应系统、抗免疫清除机制、特殊的生长特性及独特的微环境、生物膜耐药基因开启等机制形成耐药,造成临床耐药菌株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困难。所以,要求临床在选择抗菌药治疗时需要个性化选用原则。


另外,生物膜细菌可利用多种方式对抗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如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或酶解细胞因子;抵抗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还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不仅难以灭杀BF内部的细菌,而且可在BF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周围的机体组织;诱导的补体转化和中性粒细胞呼吸明显下降。


腔镜方面


内镜的生物膜的去除,是腔镜室洗消人员比较头痛的事,为了提高清洗效果,除了选购有效去除生物膜的酶类清洗剂外,对使用后的镜子的预处理的及时性,也是降低生物膜出现的一项有效措施。


复用器械方面


近年来,随着精密、复杂医疗器械逐步增多,各种导管、起搏器、人工瓣膜、植入物、透析技术及内镜等医用生物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因细菌黏附于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而导致以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 日益严重.生物膜的存在使得细菌可抵抗清洗与消毒的作用,造成生物材料清洗和消毒的失败,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故医疗机构越来越关注清洗质量的效果监督,因为只有合格的清洗,才会有合格的灭菌。
生物膜是如何形成的?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 4个阶段,即:
1.细菌的黏附期;
2.细菌微菌落的形成;
3.生物被膜成熟期;
4.生物被膜散播期。





生物膜一旦形成,则难以去除,并在“使用——再处理——使用”循环过程中逐渐累积,当生物膜积累到一定厚度,消毒及灭菌程序均难以杀灭包裹于其中的细菌。生物膜对外环境的变化(如温度、营养物质、渗透压、pH值、杀菌剂作用)具有特殊的抵抗力,在大量常态细菌死亡后仍能存活,并且保证菌群能够继续传代繁衍。
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易产生生物膜?
洗衣机及洗衣机管道物体表面:厨房、浴室表面、洗手间供水系统:桶装水及自动吸水烧水管路、饮水机慢性病伤口:糖尿病性溃疡、耳道感染、囊肿性纤维化
日常生活中预防生物膜产生的方法有哪些?加热保持干燥:厨房、洗手间等台面及时清洁保持干燥;不用的管道及时控干保存洗衣机、饮水机定时清洗、消毒

文献报道生物膜可以耐受80 ℃甚至更高温度的水洗,所以说你喝的“菌汤”一定要煮熟,不然你可能会被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水源性病原体感染哟。
细菌生物膜,你了解了吗?参考文献:
1.刘娟娟,宋毅斐,刘健. 生物被膜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4) : 598-600.
2.倪语星,尚红.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533.
3.Hanke ML,Kielian T. Deciphering mechanisms ofstaphylococcal
biofilm evasion of host immunity[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2,2: 62.
4.《细菌生物膜增加细菌致病性的机制》—细菌之家
图文编辑:小小 查看全部
作者丨吴怀英 张波 
责编丨彭志亮



     
咦!这不是米饭吗?
——小编上幼儿园的儿子看后如此说道
NO!这是细菌生物膜
——且跟小编一起来揭开这层防卫的外衣

简说生物膜1.开启抱团模式:细菌生物膜(biofilm,BF)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粘附在生物体或者非生物体表面,自身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将细菌群包裹在内而形成。是区别于游离细菌的另一种常见生存模式。


2.自建三维立体铠甲: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是细菌与材料表面接触附着,在材料表面形成菌落,菌落生长包埋于胞外脂多糖基质中,由菌体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如胞外多糖、脂蛋白、纤维蛋白等而组成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膜样物。







当然有关系了。


看看你家的长期抽水管,水管内布满一块块绿栩栩的东西,那就是细菌生物膜,所以,你还认为与你无关吗?你喝的是水还是“菌汤”啊?


同时,生物膜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如土壤,河流中的石头或植物根部,工业材料(尤其是输水系统),航运领域等。近年来,细菌生物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带来的困扰涉及诸多方面,如临床治疗、食品卫生、石油化工等,其结构复杂,难以根除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还没有能抑制细菌生物膜的有效手段。
生物膜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言归正传,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生物膜更是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诊疗方面


细菌生物膜( BBF) 的形成,导致细菌膜的通透性下降,膜通透性下降是细菌多药耐药菌的机制之一。


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膜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可提高10-1000倍。同时,生物膜细菌通过屏障作用、群体感应系统、抗免疫清除机制、特殊的生长特性及独特的微环境、生物膜耐药基因开启等机制形成耐药,造成临床耐药菌株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困难。所以,要求临床在选择抗菌药治疗时需要个性化选用原则。


另外,生物膜细菌可利用多种方式对抗机体免疫防御机制,如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或酶解细胞因子;抵抗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还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不仅难以灭杀BF内部的细菌,而且可在BF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周围的机体组织;诱导的补体转化和中性粒细胞呼吸明显下降。


腔镜方面


内镜的生物膜的去除,是腔镜室洗消人员比较头痛的事,为了提高清洗效果,除了选购有效去除生物膜的酶类清洗剂外,对使用后的镜子的预处理的及时性,也是降低生物膜出现的一项有效措施。


复用器械方面


近年来,随着精密、复杂医疗器械逐步增多,各种导管、起搏器、人工瓣膜、植入物、透析技术及内镜等医用生物材料也得到广泛应用,因细菌黏附于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而导致以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 日益严重.生物膜的存在使得细菌可抵抗清洗与消毒的作用,造成生物材料清洗和消毒的失败,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故医疗机构越来越关注清洗质量的效果监督,因为只有合格的清洗,才会有合格的灭菌。
生物膜是如何形成的?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 4个阶段,即:
1.细菌的黏附期;
2.细菌微菌落的形成;
3.生物被膜成熟期;
4.生物被膜散播期。





生物膜一旦形成,则难以去除,并在“使用——再处理——使用”循环过程中逐渐累积,当生物膜积累到一定厚度,消毒及灭菌程序均难以杀灭包裹于其中的细菌。生物膜对外环境的变化(如温度、营养物质、渗透压、pH值、杀菌剂作用)具有特殊的抵抗力,在大量常态细菌死亡后仍能存活,并且保证菌群能够继续传代繁衍。
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下易产生生物膜?
  • 洗衣机及洗衣机管道
  • 物体表面:厨房、浴室表面、洗手间
  • 供水系统:桶装水及自动吸水烧水管路、饮水机
  • 慢性病伤口:糖尿病性溃疡、耳道感染、囊肿性纤维化

日常生活中预防生物膜产生的方法有哪些?
  • 加热
  • 保持干燥:厨房、洗手间等台面及时清洁保持干燥;不用的管道及时控干保存
  • 洗衣机、饮水机定时清洗、消毒


文献报道生物膜可以耐受80 ℃甚至更高温度的水洗,所以说你喝的“菌汤”一定要煮熟,不然你可能会被铜绿假单胞菌、军团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水源性病原体感染哟。
细菌生物膜,你了解了吗?参考文献:
1.刘娟娟,宋毅斐,刘健. 生物被膜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4) : 598-600.
2.倪语星,尚红.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533.
3.Hanke ML,Kielian T. Deciphering mechanisms ofstaphylococcal
biofilm evasion of host immunity[J].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2012,2: 62.
4.《细菌生物膜增加细菌致病性的机制》—细菌之家
图文编辑:小小


【讨论】这个病例算院内感染吗?

雨点 回复了问题 • 1 人关注 • 12 个回复 • 17509 次浏览 • 2018-01-09 23:43 • 来自相关话题

下列有关呼吸器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之描述,何者正确者

桃子妖妖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2 个回复 • 18012 次浏览 • 2018-01-09 23:41 • 来自相关话题

重点部位感染防控措施之评估表

张海金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38 次浏览 • 2018-01-09 18:18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西安市儿童医院   张海金
编辑:左   岸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病情较重,侵入性操作多,主要集中在呼吸机、血导管及导尿管的使用上,随着重症医学医疗技术的开展和普及,三管的使用已经不局限于三甲医院,基层医院的三管使用率也逐年增高,伴随而来的导管相关感染的出现。为了降低三管感染率,卫计委先后发布了《呼吸机相关肺炎防控措施》、《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在这些重点部位防控措施中通用的一条就是“及时评估,尽早拔管”。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如下呼吸机、血导管、导尿管的拔管指征,供大家参考!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感控资讯 查看全部


作者:西安市儿童医院   张海金
编辑:左   岸



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病情较重,侵入性操作多,主要集中在呼吸机、血导管及导尿管的使用上,随着重症医学医疗技术的开展和普及,三管的使用已经不局限于三甲医院,基层医院的三管使用率也逐年增高,伴随而来的导管相关感染的出现。为了降低三管感染率,卫计委先后发布了《呼吸机相关肺炎防控措施》、《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在这些重点部位防控措施中通用的一条就是“及时评估,尽早拔管”。笔者通过查阅文献,总结了如下呼吸机、血导管、导尿管的拔管指征,供大家参考!








点击“阅读原文”搜索更多感控资讯